殷墟考古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孟广慧殷墟遇王襄 收藏者他乡结金兰

第五章孟广慧安阳遇王襄收藏者他乡结金兰

因为龙骨的出现,彰德府安阳县一时成为全国古玩收藏爱好者的集散地。在那样信息闭塞的时代,这样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一时间传遍全国,南至江浙、北至平津,许多的古玩爱好者纷至沓来,带着满满的银两和钱票,收集购买散落在民间的所谓龙骨。在这些收集购买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保值增值,积累财富;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倒卖倒买,从中牟利,中饱私囊;还有一少部分人是为了研究历史,善意收藏,而这类人大部分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有社会地位的人。其中孟广慧和王襄就是当时卓有成就的甲骨文收藏者。

孟广慧,天津人,著名的书法家,学者,自幼酷爱文字,对书法尤感兴趣,对文字的字体结构和形意、来由颇有研究,当听说甲骨文问世后,心里非常好奇,就想看看这小篆之前的甲骨文到底是什么样子,于是,从天津赶赴京城,拜访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说明来意,想一睹为快。王懿荣当时也听闻孟广慧的书法造诣,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希望能得到孟的手迹。孟广慧也不多说,让王懿荣准备笔墨,当即按照他的意思为其写下一幅完整的书法,王懿荣看那字体稳重敦厚,遒劲有力,张弛有度,力透纸背,的确有书法大家风范,由衷地感到高兴,欣然收下,然后,进书房套间拿出一个精美的小箱子,从里边拿出几片甲骨让孟广慧观看。孟广慧看那甲骨上的字体,如龙似蛇,婉转起伏,或曲或直,游走自如,或多或少,不拘一格,真的是古色古香,闻所未闻,不禁浮想联翩,对古代的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向王懿荣抱拳施礼道:“感谢先生让我大开眼界,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更不敢夺人所爱,我现在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道先生能否答应”。

王懿荣看着孟广慧诚挚的表情,问道:“什么请求,说出来听听。”

“我想把这些古文字抄写下来,如果先生允许,我将即刻研墨,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王懿荣起初以为他会索要自己的甲骨,这是他的心肝宝贝,目前是舍不得送人的,给再多的钱也不会。现在知道孟广慧仅仅是想借机描摹下来,于是爽快答应,并帮助他准备笔墨纸张,直到他把小箱子里的几十块甲骨全部抄写完毕。才小心翼翼地把摊在桌上的甲骨一块一块的放回箱子。孟广慧又询问了他甲骨的出土地和收集经历,他一一告知,只是省略了很多细节,只是说出土于彰德府安阳县。

孟广慧返回天津,立即准备去寻访、收集甲骨文的事宜。他通过关系找到当时尚在天津训练新军的北洋军事将领袁世凯,托他给在彰德府任职的表弟写了一份书信,以备及时之需;又委托天津孟氏商行的表弟给彰德府分号写信,要求适当时机出手相助。把这一切准备妥当后,他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带上一名精悍的随从,选了两匹好马,即刻上路,不日便到了彰德府地界,两人驿站住下后,先行到孟氏商行彰德府分号联系,说明来意,分号的瞿经理热情接待了他们,表示随时做好服务。然后,他们又带着袁将军的介绍信到彰德府,找到在知府担任教授职务的李政和。教授一职是清朝主管地方教育事务的官员,七品官,虽没有实权,但人脉广泛。他看了袁世凯将军的介绍信,又询问了孟广慧此行的目的,他告诉孟广慧,由于前一段时间各地古董商聚集本地抢购龙骨,哄抬价格,导致村民四处寻找龙骨,有的甚至不惜毁坏庄稼、挖地三尺寻找龙骨,引起了地方官的重视,遂出台措施,严令私自挖掘土地寻找龙骨,严令公开售卖龙骨,一经发现,要没收充公。

孟广慧听了他的介绍,微笑着问道:“请教授赐教,怎样才可以得到龙骨?”

李政和捋了一下胡子,沉吟道:“既然是我表兄的朋友,我就当竭力相助,现在知府虽已出台禁令,但仅仅是一纸空文,也没有精力安排人员下去查访,有关文物古玩之事仍然属于教授和训导的管辖范围,而我也本着民不告官不究的原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这里就有没收上来的龙骨,但已记录在册,孟兄不妨看看。”说罢,就命人去库房取龙骨。趁着这个时间,孟广慧凑近教授轻声说道:“你看着办,我这里为你准备了一点心意,请笑纳。”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张提前准备好的银票塞给李政和,李推辞一番,接过银票放在内衣口袋,小声说道:“这里的事我尽力而为。你也可以去那一带的村里看看,也许会有收获。”正说着,那人取来龙骨,放在桌上,李教授示意那人先去忙别的事情,自己则亲自打开箱子,和孟广慧一起欣赏里边的龙骨。这李教授也是读书之人,虽然对甲骨文的研究不感兴趣,但知道这东西的价值,提前私藏了一部分没有上账。现在看孟广慧出手大方,干脆落一个顺水人情,让孟广慧从中挑出三十片龙骨,说是用自己私藏的龙骨补上。孟广慧得到了许可,便从箱子中选那些纹路好、字迹清、块头大的龙骨装好,交于随从妥善保管。自己则按照李教授的要求,又为其写了几幅书法,两个人言语投机,相见恨晚,一直热聊到傍晚时分,才依依不舍告别。临别时,孟广慧告诉教授,以后要保持长期联系,有了龙骨要给他偷偷地保存下来。

孟广慧从知府衙门出来,心里一阵阵暗喜,想不到自己梦寐以求的龙骨终于到手了,数量虽然少,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有了李教授这个地方官的帮助,自己想要龙骨应该是比较容易了。回到驿馆,按照李教授的指点,他盘算着自己如何到村里边去收集、购买龙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孟氏商行彰德分号的人陪自己一起去,有他们本地人当向导,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因此,在向导的带领下,他们很快便进去了小屯村,几乎是挨家挨户寻访,仅得到了十几块龙骨,大失所望。后来,向导提示他们,这小屯村几乎天天都有人来收购龙骨,手里有货的人家已经不多了,倒不如到其他村庄看看。于是,向导带着他们到附近的王裕口、大司空、小司空村里分别转了一圈,虽然累了一整天,但是,真的还收获不少,竟然收购了近百块龙骨,这使孟广慧十分高兴。晚上回到驿馆,他特意叫了几个菜,要了一壶酒,和向导及随从几个人尽情地喝起酒来,直到酩酊大醉,方才进房休息。

睡到半夜,他感觉到胃里极其难受,便准备到厕所里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他将手指伸进喉咙里挠痒,顿时觉得肚子胃里翻江倒海,伴随着热血上涌,沉淀在胃里的酒肉菜饭混合物从食道里喷涌而出,倾泻在厕所的地面上,他也随着呕吐物的喷射而感到了轻松,头脑也清醒了许多。就在他回到二楼准备进入房间时,突然听到隔壁房间里有异样的声响他停下脚步仔细再听,感觉到里边好像有人被捂住嘴巴喊不出声来。他顾不得多想,急忙敲门询问,原来门是虚掩着的,就在他推门进去的那一刻,一个黑影突然从里边跑出来,就听那床上的人气喘吁吁地叫到:“快救我。”他情知不妙,应该是那个人遇到了强盗,于是呼叫“有贼!”,随着它的叫声,驿站里顿时热闹起来,人们纷纷起床查看自己的物品。孟广慧顾不上回房,直接来到那个人的床边,问道“你怎么了,灯在那里?”那人一边起床一边大声说到:“我遇到贼了,上来捂住我的嘴不让说话,就要抢我的包裹,幸亏包裹压在我的身下,也幸亏你的及时赶到,才保住了我的性命和财产,你的救命之恩我当没齿不忘。”那人点亮灯,这时,孟广慧的随从和店小二闻讯也赶了过来,忙问那贼的去向,早已无影无踪了。众人各自回房检查自己的东西,见并没有丢失,也都放心了。

孟广慧等众人走后,仔细打量房间了的客人,但见他身材消瘦,年龄不过二十多岁,看起来文质彬彬,不像普通的客商,再听他的口音不像北方人。于是便和他交谈起来。原来,这个人来自浙江绍兴,姓王名襄字纶阔,出生于收藏世家,自幼饱读诗书,耳濡目染父辈所学,对古文化颇感兴趣。听说彰德府发现了龙骨天书,十分好奇,于是不远千里只身来到此地寻访龙骨,几天下来,通过走村串户,也收集了部分龙骨。可能是今天回城时被贼盯上,所以半夜遭遇了强盗。一想到自己随身携带的这些龙骨,就怀疑刚才那个贼就是要抢他的这个包裹,幸亏他压在身体底下,那个贼才没有得手,想到这些,他惊魂未定,要求孟广慧能不能和他合并到一个房间里。孟广慧听了他刚才的介绍,知道他是同行,心里想到,不妨和他结伴同行,趁此机会也了解一下他对甲骨文的看法。于是,当天夜里就搬过来他的房间居住,让随从独自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小心照看龙骨。

有了同行作伴,两个有着共同兴趣的文化人心里踏实了很多,孟广慧也向他介绍了自己来此的目的,告诉他不要害怕,自己在彰德府有熟人和朋友,有了麻烦可以找他们帮忙。两个人谈话十分投机,决定结伴同行,再下乡进村寻访上几天,看看能不能多收集一些甲骨。天亮之后,孟广慧安排随从在驿馆看管甲骨,自己则和王襄一起,踏上了寻访、收集甲骨问的道路。

当时,正是夏秋交季时节,雨水颇多,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村民捡拾甲骨的最佳时机,村民普遍认为,这些甲骨可能来自上天,随着雨水、洪水的冲刷会自动显现出来,有些会随着雨水漂流入河,而等到洹河洪水下降时,河滩上偶尔还会发现零散的龙骨,有的村民会及早到洹河两岸的洪水淤积处守株待兔,运气好的真的可以捡到龙骨。而孟广慧和王襄的听到村民叙说这一情况,他们认为:甲骨就掩埋在地下,有的地方埋藏深度太浅,如果发生洪涝灾害,浅藏的甲骨会被汹涌的洪水带走,或搁浅在某个区域,或漂流入河顺水而下随着喝水的退落搁浅在岸滩上。如果照这样分析,洹河下游或许也会有这种东西。既然这附近的村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收集殆尽,我们何不调转方向,到下游的村庄里去收买呢。

于是,他们沿河而下,一个村一个村的寻访收集,真的像预料的那样,不仅收买到了不少货物,而且价格还相对较低。一连几天,两个人同甘共苦,互励共勉,夜宿农家,粗茶淡饭,一直沿河寻访到临漳县一带,看看收不到货了,两个人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到了驿站,那随从正为好几天见不到他两个而担惊受怕,现在看他们安然返回,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王襄感念那天夜里的救命之恩,再想想这几天外出期间孟广慧兄长一般的照顾,于是提出要与他义结金兰。孟广慧考虑到几天来与王襄相处的点点滴滴,觉得他为人仗义,心胸宽广,而且年轻有为,在收藏方面颇有见地,欣然答应他的要求,立即让随从准备香烛,两个人八拜成交,结为异性兄弟,孟广慧年长其九岁,理当称兄,王襄自然为弟,两个人约定,这次王襄暂时不回南方,和孟广慧一块去天津,再去京城收藏市场看看。两个人将本次收集的甲骨一分为二,各占一半,并表示以后两个人的甲骨可以共享,相互借阅,相互兑换,共同谱写甲骨文收藏的新篇章。

自此以后,两个人情同手足,你来我往,每年结伴到彰德府洹河两岸的农家收购龙骨,回来后分享劳动成果。王襄来北方经常到天津孟广慧家居住,孟广慧也几次到南方王襄的家中做客。两个人既是生活中的朋友,又是工作上的伙伴,孟广慧教王襄学习书法,王襄则把自己祖传的收藏鉴定技术传于孟广慧,他们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研究甲骨文的字形字义、结构形状及时代背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甲骨文理论。为了弘扬国学精粹,防止甲骨文鉴定方面鱼目混珠,孟广慧、王襄潜心研究甲骨文的辨别鉴定技术,共同编写了《孟定生殷契》《籚室殷契类纂》两书,其中大部分功劳都是王襄所做,但出于对孟广慧的尊敬,便把第一本书的名义让给义兄,以孟广慧的名义出版,可见两个人关系非同一般。后来,王襄又从浙江绍兴搬迁至天津定居,与孟广慧朝夕相处,逐渐的在天津稳定下来,成为天津收藏界和学术界一代名师。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