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朱元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82/50628682/b_50628682.jpg)
第103章 新学
蓝玉瞪着双眼看着朱雄英,后怕不已。
刚才若不是他的本能反应,恐怕那把长剑真的能把他捅个对穿。
冰冷的剑锋擦身而过,让蓝玉瞬间清醒,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个外孙不是在跟自己闹着玩,而是真的想杀自己。
见长剑脱手,朱雄英也不恼,他看向蓝玉,语气难得平静。
“怎么着,我不过是想成全你,你反而怒了,堂堂永昌侯蓝玉,竟也有怕的时候?”
蓝玉惊疑不定的看着朱雄英,这一幕实在太过诡异,让蓝玉怀疑朱雄英是不是被什么邪祟上了身。
可下一刻,朱雄英的话让蓝玉彻底呆住。
“你想死,却没有勇气,你怕了,但是你有选择的机会,可那些死在拒马河的将士们呢?”
“你蓝玉自诩军中良帅,想必比我这个毛头小子更要清楚战场的残酷。”
“那些连名字都未曾被人传颂的将士们,他们可能也如你一样,在面临死亡时,有所畏惧,心生悔意,可他们,有选择的机会吗?”
此刻,朱雄英完全不像是一个七岁的孩童,他侃侃而谈,尽管声音稚嫩,但所说的话却字字诛心,让蓝玉心间一痛。
良久的寂静过后,蓝玉惨笑一声。
“我...该死...”
“你的确该死!”朱雄英掷地有声,“但你不该窝囊的在侯府死去,你的死,能换来他们的命吗?!”
蓝玉听了进去,但脸上仍然带着几分迷茫。
朱雄英没再继续说,他捂着刚才被蓝玉踹到的位置,在侍卫的陪同下,走出了永昌侯府。
重新坐上马车,朱雄英绷紧的小脸才得以放松,小手反复揉着肚子。
马车驶离,朱雄英长叹了一口气。
今日他算是给蓝玉上了一课,但自己何尝不是也上了一课呢?
这一瞬间,朱雄英体会到了大人的心境,但他并未气馁,因为,他总该长大啊。
朱雄英走后,蓝玉怔怔的看着地面发呆,直到年老的门房迈着步子来到房中,才将他唤醒。
“侯爷,您还好吧?”
老门房跟了他十几年,在他还未当上永昌侯时,便曾是他府邸的门房,这也是蓝玉没有驱赶他的原因。
看着他关切的神情,蓝玉鼻头一酸。
强忍住泪水后,蓝玉捡起地上那柄长剑,同样被拾起的,还有他的信念。
“张叔,帮我看好家,若是我回不来了,你就去找太子,他会给你个踏实的活计!”
门房张叔亦是强忍心中酸涩,其实早在朱雄英怒骂蓝玉时,他就已经赶到了屋外,听到那些话,心中也不好受,但他知道,皇长孙说的都是对的。
所以在听到蓝玉的话后,张叔轻轻的摇了几下头。
“侯爷,我会在这守着,直到你回来。”
蓝玉没再多劝,提起长剑,牵了匹马,踏出了侯府。
侯府门前,他回身看了看门上的牌匾,随后对着四周高喝着:
“劳烦诸位回禀陛下,我蓝玉自知罪孽深重,此去是为赎罪,别无他念!”
一连几声,除了惊动的鸟儿之外,再无半点声音。
蓝玉没有再管翻身上马。
明洪武十四年,四月十五。
蓝玉单骑出京,孤身向北。
..
而此时,乾清宫内,朱棣和朱元璋同样爆发着激烈的争锋。
“什么?取消科举?老四,这就是你想了几天的好主意?”
朱棣掏了掏耳朵,适应着朱元璋的大嗓门。
“只是暂时取消而已,又不说不搞科举了。”
“暂时取消?荐举制都成这德行了,不科举朝堂哪来的官员?”
朱棣从怀中取出自己的奏疏,放在了朱元璋面前。
“开学校,办太学!”
“太学?”朱元璋喃喃着,翻开朱棣的奏疏细细看了起来。
一刻钟后,朱元璋放下奏疏,但神情却比刚才更多了几分凝重。
他揉了揉眉心,有些无奈的说:“老四啊,论折腾,咱大明没人比得过你。”
朱棣反问道:“怎么?爹觉得这奏疏的内容有问题?”
朱元璋面带凝重,摇了摇头,“咱是没问题,可那些个世家大族,问题可就大了去了。”
他看向桌面上的奏疏,感慨着:“若是真按照你这奏疏上的方法来,恐怕朝堂上近八成的官员都要想方设法的阻拦了。”
朱棣身为这封奏疏的书写人,里面的内容都出自他的手,自然比朱元璋更加懂得这里面内容的威力。
但他却丝毫不慌,说实在的,这封奏疏,他就是为了打击那些世家,彻底打破他们对于识字和官位的垄断!
“爹,不瞒你说,我就是冲着世家去的。”
朱棣目光坦然。
“您实行荐举制的初心是好的,可这些年,荐举制逐渐成为官员们拉帮结派的工具,个中危害您也清楚。”
“至于重开科举,我知道爹的意思,您也想让寒门士子有所成就,可恕儿子直言,您所谓的科举制,不过是荐举制的另一种形式,长此以往,弊大于利!”
在父子二人交谈之前,朱棣特意询问了朱元璋关于重开科举的一系列措施,避免空口白话,惹得老朱不满。
可尽管如此,他的话还是让朱元璋眉头一皱。
“老四!你不过刚刚才听了咱的科举制,就大言不惭说弊大于利,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吧?”
朱棣摇了摇头,心道何止是刚听,他早在心里盘算了好长一段时间呢。
“爹,科举取士过于古板,范围局限在四书五经之内,用的久了,只会束缚士子思想,他们只需埋头做学问,苦读四书五经便可参加科举,其文章古板,缺少新意。”
“这样的人进入朝堂,看似学问极好,却无自己的思想。”
“而且时间一久,读书人为了功名,只会死读书,不追求真才实学。”
“更何况,您所说的科举制度,到了后面,不还是一样会造成师门关系盛行,官场中拉帮结派者众多,腐败滋生。”
“所以儿子以为,科举制如若实行,弊大于利,远不如儿子所提出的方法。”
朱元璋想的不及朱棣长远,事实上,老朱的目光永远都停在眼前,他觉得科举在当下这个环境中,可以大大缓解荐举制带来的弊端。
可你要让他想那么远,那就难说了。
毕竟老朱是个不折不扣的古人,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