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舒适度和工作—家庭氛围对健康与创新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书试图探索气候舒适度因素、运动休闲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个人-环境匹配因素对知识员工创新行为产生的实际影响。本书将通过文献研究、焦点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实证研究气候舒适度与运动休闲等因素对创新行为和职业健康产生的直接影响,以及气候舒适度与运动休闲通过社会支持和个人-环境的匹配中介效应,对创新行为和职业健康产生的间接影响。本书具体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如下:

(1)探索促进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气候舒适度因素。

影响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气候舒适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气温的影响。气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最为明显:高温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和肾脏机能受损,还可能导致注意力、精确性、运动协调和反应速度等机能的降低;而寒冷能够引发慢性支气管炎或流行性感冒,可以造成冻疮或冻僵等损伤,以及可能导致高血压或脑出血等发生。

②湿度的影响。相对湿度通常与气温、气压共同作用于人体,影响人体的健康。在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也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人们会感到烦躁、疲倦和食欲不振;冬季湿度太低,空气过于干燥,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感染,患上感冒。

③风的影响。风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主要源于其流动速度,当风速大于0.5m/s时,就会有吹拂感,人体长期暴露在风中会有不舒适的感觉。

④日照的影响。人体长期缺乏日照,容易导致心情抑郁;人的皮肤经过日照,会产生色素沉淀和红斑,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能转变为维生素D,促进骨钙化和生长;紫外线还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反应和加强甲状腺机能;但紫外线照射过度,对人体健康有害,日照时间过长甚至会影响人的寿命。

⑤特殊天气的影响。特殊天气是指不同季节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包括寒潮、台风、旱涝、梅雨和沙尘暴等。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死、心绞痛、偏头痛等,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梅雨天气持续,会使人感觉不适,产生恶劣情绪,也是妇科病、关节炎、皮肤病的易发时期。

⑥极端天气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直接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对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及患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影响最大。极端高温容易导致人们中暑、水肿、晕厥。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会导致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和复苏,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恐慌。

(2)探索促进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运动休闲因素。

虽然中国的老年知识员工有很大一部分仍然在工作,但是随着老年知识员工的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愿意加入健康休闲的行列中去,期望借此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享受愉悦的精神世界。

①休闲。休闲有三种功能性含义:其一,“休闲时间”,即人们脱离工作约束、家庭社会义务,在睡眠和其他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其二,“休闲活动”,即人们在从事常规事务以外的时段所从事的个人偏好性活动;其三,“休闲状态”,即一种生存状态或者心态,休闲是一种心智的、精神的、灵活的活动。

总之,休闲(leisure)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从事的,能够促进身心调节与放松的,能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目的的业余活动。科学的休闲方式可以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能达到对智能和体能的调节,以及对生理和心理机能的锻炼,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②健康休闲。健康休闲是指利用闲暇时间,根据自身愿望,主动选择的有助于提升工作-生活品质、放松身心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造力、开阔视野的直接有益于自身健康的活动;通过参加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休闲活动,达到消除疲劳、放松心情、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③休闲动机。休闲动机是推动休闲行为发生的原动力,是在休闲需要基础上产生的,许多学者认为休闲动机包括:身体需要(锻炼、保养、治疗),冒险需要(新鲜、刺激、体验),社会需要(社交、郊游、和睦),变化需要(逃避工作、家庭、习惯),尊重需要(理想自我追求),自我实现需要(发挥自身潜力、满足运动休闲体验)等。

④休闲制约。Henderson(1991)认为,休闲制约是指任何可能抑制个体参与休闲活动、缩短个体参与休闲时间以及妨碍个体获得休闲满足感的所有成因。Iso-Ahola和Mannell(1985)认为,人们感受到制约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力或是金钱,部分人感受到制约可能与他们的社会角色与规范有关,基本制约可以分为三类:社会个人的、社会文化的和身体上的制约。Crawford和Godbey(1987)的研究认为,休闲制约具有层次性,包括个人内在制约(个人人格特质、心理状态以及休闲偏好等的相互影响)、人际制约(个体因没有适当或足够的休闲伙伴,而影响其休闲喜好或参与动机)、结构性制约(影响个体参与休闲的外在因素,如家庭生命周期、气候、健康、运动、经济冒险、休闲资源、设备、时间、金钱、机会、追求时髦、参与历史、了解世界)等;后来有学者认为休闲制约具有阶段性,休闲制约的层次是由最初的个人内在制约到人际制约,再到最后的结构性制约。

休闲动机和休闲制约的推拉理论:推力动机包括学习、逃避、放松、挑战、户外运动、名声、休息、社交等;拉力动机包括放松、探索、娱乐、学习、设施、预算、健康、体验等。

(3)探索促进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社会支持因素。

促进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是人际因素:

①上司和同事的支持。在一个组织中,员工是创新行为的主体,而领导者是对创新活动进行决策和实施的个体,对员工的创新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影响创新行为的领导特征主要分为支持强度、领导风格、领导-成员关系三个方面。有多项关于领导风格的研究表明,授权型的领导对于员工的创新行为起到正向的影响,但是这种正向影响必须通过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对员工进行适当授权,员工会从被授权的感知中增强自主性和工作效能,进而促使其进行创新。

Glass和Estes(1997)研究发现,工作中上司和同事的支持与个体的沮丧负相关,同事的支持有利于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效率。Wadsworth和Owents(2007)研究发现,上司的支持与下属的工作-家庭重负负相关,同事的支持与个体工作-家庭促进和家庭-工作促进都正相关。

②家人和朋友的支持。Lim(1996)研究发现,来自配偶的社会支持与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负相关;Procidano和Heller(1983)发现,朋友的社会支持与个体的社会能力正相关,而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与苦恼和心理疾病负相关。Wadwworth和Owents(2007)研究发现,配偶支持、朋友支持、孩子支持都与个体家庭-工作促进显著正相关,朋友支持与个体工作-家庭促进正相关。

(4)探索促进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个人-环境匹配因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的幸福为目的,建立了一个客观指标体系,涉及生活质量的15个方面:寿命、生活健康状况、教育设施的使用、文化程度、就业机会、工作生活质量、时间利用、收入、财富、住房条件、服务设施、环境公害、社会现象、危险事故、受到威胁。运动休闲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①有利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运动休闲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人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选择,为人格多向发展和创造潜力开辟新的途径。

②有利于身心健康。在闲暇时间进行休息和调整,可以消除疲劳,促进身体健康。

③有助于人际交往。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们可以相互增进沟通和了解,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使人与社会和谐统一。

④有助于促进自由创造。人们可以在自由时间里根据个人需求和爱好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许多灵感产生于闲暇时间,许多发明创造是在游玩中得到启迪的。

曾其令和郑小平(2011)对珠三角高校教师体育休闲运动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证明体育休闲运动有利于缓解精神压力、增加积极情感、提高身体活力等;孙敏(2013)研究也发现,参与休闲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愉悦心情、精力充沛、改善生活、促进人际、和谐家庭。

(5)探索气候舒适度与运动休闲对职业健康的影响。

乔治·马格纳斯(2012)研究了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疾病产生的趋势。高利平也研究了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社会因素。人们到了45岁以后,各种身体机能在下降,患慢性疾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身体能力。虽然45岁以上的人们身体老化程度因人而异,但是45岁以后,骨质加速减少,血压会升高,患消化系统疾病概率提升,女性一般会经历更年期。60岁以后,从走路到思考、从反应到阅读、从发言到心跳,各种机能都会下降;心脏供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消化功能减退、肺活量减少、睡眠深度降低、反应变得迟钝。65岁以后,部分老人会丧失部分听力、嗅觉和味觉,喜欢吃味道更重的食物来补偿味觉和嗅觉的减退;触觉也变得迟钝。因此,老年人参加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能给予情感和身体支持的人际关系网,有助于提升身体机能,生病后能较快恢复。

②认知能力。人们到了45岁后,词汇表达、语言记忆、归纳推理、空间定向四大功能达到了顶峰,数字能力、感知速度有所减退;到60岁后,感觉输入、注意力、视觉和动态记忆、辨认、比较分类等认知硬件成分退化,而阅读与写作、语言理解、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等涵盖了个人与生活技能相关的实用认知软件成分有所提高。

③社会情绪特征。人们到了45岁后,积极正面的身份认同和代际关系密切相关,人们都希望将属于自己的精神或物质遗产传承给下一代;随着孩子们参加工作或建立小家庭,老年人会出现“空巢综合征”,此时,他们反而有更多的时间来追求职业兴趣。到了60岁后,老年人开始回顾往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融入更丰富的社区活动中,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很重要,有助于减轻老年人的疾病症状,降低其对个人健康护理的需求。

(6)探索气候舒适度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情绪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合理的情绪管理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客观环境、提升生活和工作满意度,甚至获得更多成就。对于情绪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192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桑代克首先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认为拥有高社会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并能在人际关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动”。

情绪管理的概念有着丰富内涵,情绪管理是个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感知、评价,以及由这种变化所引起的自身状态的改变。沙洛维和梅耶等认为,情绪管理隶属于加德纳的社会智力结构,是情绪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对情绪的纯熟控制(管理)是情绪智力的集中体现。情绪管理的这几种内涵,是从不同角度对其本质的诠释,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互补性。

职业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须包含个人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和岗位环境都处在一个较为完满的状态。因此,职业健康至少包含三层含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特别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判断必须考虑个人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年龄、情境等方面的因素。组织为了改善员工的职业健康,会从环境、劳动者、教育、卫生服务等方面,以多种干预行为提升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水平。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通常采取健康教育和政策、法规、行政、经济等方面的工作手段,以达到组织及个人行为改变、组织环境与社会环境改变的目的。由于日益严重的工伤、职业病问题,以及企业处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建立了职业健康与安全(OHS)体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挪威等国家和一些组织,以指导性政策或行业、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了关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许多文件,使得OHSMS成为从后工业化时代至今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

(7)探索气候舒适度对知识员工创新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影响。

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职业人群会受到很多外部环境的影响。然而,在员工和企业管理者的认知中,他们更倾向于关注企业所在的办公区域和社会关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不是气候因素。

在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书内容,将气候舒适度定义为:员工不需要自行使用防寒、避暑设备,就可以确保其生理和感知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从气象学的角度评价人体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舒适状态而制定的一项生物学气象指标。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气候舒适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奥利弗(Oliver,1973)研究了基于温度、风速、日照、湿度等参数的气候舒适度。王远飞等(1998)利用温湿指数对上海七八月高温期间的热环境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评价,也证实了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较大。

目前国内对气候舒适度的研究大多采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有效温度等影响人们主观感受或生理反应的气象观测要素,即早期特吉旺(Terjung W H,1966)提出的气候舒适度的经验模型。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个别气象站的观测,用于评价特定地点和景点的旅游气候和资源状况。

管理人员可以依据员工的气候舒适度感知评价来开展一些企业活动,但对于气候舒适度对企业管理活动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利用气候舒适度对创新行为和工作绩效产生影响,以提升管理活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探索个人-环境匹配对员工创新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影响。

勒温(Lewin)的场论(field theory)通过公式B=F(P*E)指出,行为是个体(B)与环境(E)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个体或环境单独决定的,这是最早提出个体行为是由个体与环境共同决定的观点。后来关于个人-环境匹配的主效应研究发现,个人-环境良好的匹配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结果,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结果。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历程:

①维度论。维度论视角下的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是指,个体和工作环境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维度很好地吻合时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工作环境的特征维度主要有职业(person-vocation fit,P-V FIT)、工作(person-job fit,P-J FIT)、群体(person-group fit,P-G FIT)、组织(person-organization fit,P-O FIT)及他人(person-person fit,P-P FIT)几个方面。这些不同维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Jansen(2006)指出,以上这五种维度依据工作、职业及总体工作环境等的不同,可形成简单封闭的完全嵌套模型及复杂开放的层次依赖模型,这些不同的研究领域构成个人-环境匹配研究的不同方面。

②内涵论。内涵论认为个人-环境匹配是在产生重要选择结果时,个人与环境变化相一致或相匹配的程度。Cable(2002)等认为个人与组织的匹配,除相似性匹配外,还有互补性匹配。互补性匹配可细分为要求-能力匹配(demands-abilities fit,D-A FIT)及需求-供给匹配(needs-supplies fit,N-S FIT),要求-能力匹配发生在个体的能力能很好地满足组织的要求时,而需要-供给匹配则发生在组织能满足个体的需要、意愿或偏好时。

③综合论。综合论视角下的个人-环境匹配模型应是维度论与内涵论相互渗透与复杂交互的结果,但更为精确与综合意义上的个人-环境匹配以及各内涵与内涵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互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④拓展论。跨学科研究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即当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用于研究知识员工时,健康与环境更为重要,也是影响知识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