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在定远一手遮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1章 心有不满

她转头看向朱元璋,低声说道:“陛下,看来四皇子在众臣心目中颇有威望。”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随口说道:“徐爱卿,你觉得朕的四皇子品行如何?”

徐达闻言,心中一凛。他知道自己是皇上抛出问题的下一个“目标”,连忙起身,恭敬答道:“回皇上,四皇子文韬武略、品行端正,臣心中甚为钦佩。

他虽年少,却已有大将名臣之风,实为朝廷之幸。”

“哦?”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看了徐达一眼,似笑非笑地点了点头。

徐达刚坐回座位,隐隐感觉事情并不简单,但思来想去,自己不过是如实夸赞四皇子,并无不妥之处,便也稍稍安心下来。

然而,乐声止歇,宴席中的气氛陡然一变,朱元璋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今夜良辰美景,朕心甚悦,也想为众爱卿的子女谋一桩佳缘。徐达之女妙云出落得如此端庄秀丽,不仅是徐府的明珠,也是朕的骄傲。

既然如此,朕今日便做个主,将徐妙云赐婚于四皇子朱棣,以结两姓之好!”

话音一落,大殿中一片哗然。

众臣纷纷将目光投向徐达,一时不知该羡慕还是惊叹,而徐妙云则如同被雷击一般,整个人怔在了原地,脑中一片空白。

“赐婚……四皇子?”徐妙云默默重复着这句话,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她原以为,宴席之上,皇上与皇后频频提及自己,又有朱桓那般才情横溢的表现,赐婚之人应是朱桓。

她甚至曾悄悄期待过,是否真能与这位风雅的皇子结下一段佳缘,可此刻,现实却如重锤一般击碎了她所有的幻想。

徐达起身叩谢圣恩,虽感到事发突然,但转念一想,对方是皇子,且众臣皆称赞四皇子的品行,倒也并非坏事。

他对正在失神的徐妙云使了个眼色,示意起身谢恩。

徐妙云感到自己的双手微微颤抖,但在父亲和众人的注视下,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缓缓起身,垂首说道:“谢皇上、皇后恩典,妙云谨遵圣命。”

台上,朱元璋和马皇后对视片刻,眼中满是默契的笑意。

马皇后低声道:“陛下,这老四与徐妙云才貌相称,倒也相得益彰。”

朱元璋轻轻点头,低声回道:“确实如此。徐达忠心耿耿,朕此举也算是抚慰了他的家族,这门亲事,算是一桩美事。”

台下,徐妙云低垂着头,心中复杂难明。

她不敢抬头去看朱桓,甚至不敢去看朱棣,她的心中既有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掌控的苦涩,也有对未来生活的些许迷茫。

然而,她很快便调整了情绪,告诉自己,嫁给皇子虽非所愿,但这也是家族的命运。

朱桓此时看着徐妙云,眼中闪过一丝怅然,但很快便掩饰了情绪,端起酒杯,若无其事地轻轻一饮而尽。

他虽心有不甘,却知道,这场赐婚早已不是他能改变的结果,这就是最不喜欢古代的原因。

而朱棣则神色沉稳,微微向皇上拱手,恭敬地说道:“谢父皇、母后厚爱,儿臣定不负所托。”

宴会继续,灯火辉煌中,所有人的笑容背后,都藏着各自的心思。

徐妙云撑着微笑,心中却已将这一夜铭刻,这不仅是她命运的转折之夜,更是她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宴会的喧嚣声中,马皇后与朱元璋在台上低声耳语,似乎还有未尽的话题。众臣心中不安,担心这场赐婚的风潮可能波及到其他家庭。

在这样的场合,任何决定都可能对家族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此时,朱元璋缓缓站起,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声音洪亮地宣布:“朕还有一事要宣布,太师李善长之子李祺,才华横溢,品行端正,朕决定将他赐婚于朕最疼爱的临安公主,成为驸马。”

话音刚落,大殿内顿时沸腾起来,比起徐妙云与四皇子朱棣的赐婚,这一决定引发了更为热烈的议论。

有人认为李祺确实才华出众,能成为驸马是他的荣耀;也有人私下议论,这样的安排是否大才小用,令人惋惜。

李善长脸上洋溢着喜悦,赶忙上前谢恩:“臣代犬子谢皇上、皇后恩典,李祺必将竭尽全力,不负皇恩!”

坐在座位上的李祺,表面上保持着镇定,内心却已乐开了花,成为皇家驸马,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他努力控制住内心的激动,微微向周围向他道贺的人士点头致谢。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此安排心悦诚服。临安公主顿时起身,满脸不满地走到台前,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女儿与李祺并无感情,这样的婚事…”

朱元璋眉头微皱,打断了她的话:“身为皇家公主,应识大体,以国事为重。李祺乃是太师之子,才情卓越,你嫁他为妻,乃是良姻,切莫任性妄为。”

临安公主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在父皇的斥责下,只能勉强忍住情绪,默默返回座位,不再言语。

她心中委屈,却也明白在皇家,这样的安排是无法轻易改变的。

宴会继续,众人心情各异。

朱桓坐在角落,静静注视着这一切,自顾自地饮酒,他心中充满复杂的情感,不仅是未能获赐婚的失落,还有对整个局势的愤懑。

他的才情和抱负在这权力交错的局中是如此微不足道。

没有足够的权势和背景,就没有反驳和选择的能力,即便是大明朝中的位高权重者,也不一定能左右自家的婚姻大事,何况普通百姓。

他的父亲朱六九坐在不远处,同样保持沉默。

作为朱元璋的兄长,他心知肚明,皇帝的决定岂能轻易质疑,尽管心中为儿子感到不平,却也只能按捺住情绪,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场宴会。

夜色渐深,宴会终了,宾客陆续散去。

朱桓依旧坐在原地,望着渐渐熄灭的灯烛,心中涌动着无奈与不甘。他明白,在这样的时代,唯有权力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和选择。

而徐妙云回到家中,心中已然平静许多。

此刻他清楚在这场充满博弈的局中,自己不过是一颗棋子,但她也相信,命运既已如此,她会尽力去适应和改变。

每个人都在这片天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她亦是如此,只是,朱桓的身影时刻浮现在脑海中。

这一夜,注定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不同的印记,有人欢喜有人忧,但生活仍将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