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江西中医药文化
江西自古是医药繁盛之地,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江西中医药萌芽于先秦,兴起于秦汉,发展于隋唐,繁盛于宋元,稳定于明清,历史上名医辈出、医著繁多,有姓名可考的医家有2000余人,医学著作有1200多种,存世的有350多种,在临床诊疗、中药炮制、养生保健等方面均卓有创造,留下了杏林文化、庐陵医学、旴江医学、樟树帮、建昌帮等文化遗产,是中医药文化史上的一片璀璨的星海,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江西历史上名医圣手辈出。脉色通神崔嘉彦,精通脉诊,是最早论述革、牢两脉的医家;内科圣手董奉,善于扶危救急,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仙传外科赵宜真,首倡手术取死骨法,创中医骨科之先;妇科翘楚陈自明,对妇产科做了系统分析、研究和总结,使之成为一门系统的专科;万氏儿科万全,首创小儿“三有余、四不足”论,是与李时珍齐名的鄂东四大名医之一;范氏喉科范叔清,是我国首位喉科专科医生,创立了喉针、喉药、喉枪之法;江右金针黄石屏,被誉为“一指回春”,开创了针灸走向世界的先河。
江西历史上医学著作众多。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所撰《神仙得道灵药经》,是现知最早的道医著作;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是我国第一部正骨学专著,被誉为中医的“临证指南”;杜本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最早的舌诊专著;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古代妇产科的奠基之作;龚廷贤的《小儿推拿秘旨》,是现存最早的儿科按摩著作;许逊的《灵剑子》,是现存最早的脏腑导引著作;龚居中的《红炉点雪》,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肺痨的专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和喻嘉言的《医学三书》,被编入《四库全书》。
江西有医道合一的养生智慧。江西自古以来受到修炼思想的影响,宋明以后成为理学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助推了养生文化的勃郁兴盛,在引导按摩、调息静坐、食疗药养等方面有许多创造性成果,凝聚成了近50部养生著作,在中医养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如,朱权《活人心法》所载的“引导法”和“去病延寿六字诀”,是现存最早的“八段锦”和“六字诀法”文献;章穆的《调疾饮食辩》收载的药用食物有600余种,是我国食养食疗文化的代表之作;许逊在《净明宗教录》中最早提及“气功”一词,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观;朱熹倡导“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提出了“调息静坐”的养生之法;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融合文史、医学、宗教三种文化,吸纳儒释道三家学说,提出了天元、地元、人元的“三元”养生学说,对中医养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西自然环境优越,中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品种达2061种,占全国中药资源总数的16.1%。2020年,江西省评选出江西中药材“赣十味”:枳壳、车前子、江栀子、吴茱萸(中花)、信前胡、江香薷、蔓荆子、艾、泽泻、天然冰片(龙脑樟)。江西省的中药材加工、炮制历史悠久,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樟帮”“建昌帮”炮制技术体系,在全国四大药帮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南方传统炮制技术的代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樟树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药都。
至近现代,江西中医药发展依然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江西名医荟萃,除了著名中医大家姚国美与江公铁等创办了江西中医专门学校,还有著名伤寒大家姚荷生,被誉为全国中医界“活字典”的傅再希,提出中医辨证“寒温统一、内外沟通”思想的万友生,发掘“旴江医学”流派、填补江西地方医学史研究空白的杨卓寅,被誉为“草珊瑚之母”的熊文淑,研制一类抗癌新药槐定碱的李雪梅,首创“各家针灸学说”“无创痛穴疗学”的著名针灸学家魏稼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专家。江西还创造了中医界数个第一,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省级中医院——江西中医试验院(江西省中医院前身),创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份中医学术刊物——《江西中医药》等。
当前,江西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国中医看江西”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以中医药产业为例,2022年,江西省中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7.68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五、中部地区第一;销售额过亿和超10亿元的中成药优势品种分别达41个和5个,中药材种植面积334万亩等。尤其是江西“三子一壳”道地药材,枳壳的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达6500吨,约占全国的30%;车前子的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量3000~3500吨,约占全国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