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阳掌疗法为中医导引医学之发展
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过气功锻炼来使“气”更平和,使“体”更柔软。导引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历史渊源与记录文献。据著名中医学者林中鹏教授的粗略统计,历代医家文献中的经、史、子、集所保存的导引文字资料不少于3000万字。
导引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广泛的存在,并且发展出儒、释、道、武、医等不同的流派。儒家注重“正心”,佛家关注禅修以“明心见性”,道家修炼追求长生,武术强调通过练气来增强身体素质,而医学中的导引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
导引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较为丰富的记载。其理论与应用基础包括精、气、神三个方面,哲学层面与生命科学层面结合紧密。《内经》强调气一元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阐述了宇宙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在生命科学层面,精是人体的物质本元,气是物质具有的功能,神以精和气为基础。“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导引具有补气之功。古代导引术的修炼方法包括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玄(虚)。关于导引的起源复杂,但与中华文明相依共存,早期已有文献记载。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中医病理学专著,共列出213种具体的养生方或导引法。导引在医学上的应用逐渐成熟,如北宋后期编纂的医学名著《圣济总录》,南宋、金、元时期各家医学著作也纷纷将导引列入治疗手段。明清以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导引医学发展受到影响。到了清代更是遭遇剧烈反对,官方医学教科书中不再提及导引治病,甚至禁止针灸疗法。以后,随着国家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和中西文化冲突,医学导引逐渐衰微,但在民间仍留有一线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中医的提倡和保护,使得医学导引研究掀起了两大热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引研究一度被迫中止,并最终陷入停滞状态。医学导引至今未成为中医高等院校或大部分民间学院教育的主要授课内容,而在养生保健领域以非主流医学的方式进行推广。我们很少见到让患者自行锻炼,以导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
然而,世界正在发展,随着中医文化的国际化推广,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医。2018年11月18日,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大会发布了《罗马宣言》。该宣言认为中医药起源于中国,是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具有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宣言中将气功作为中医的主要内容之一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中医药日”。
几多寒暑往来,几多秋冬不再。蓦然回首,医学导引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定位。在隋、宋和明代,医学导引被官方认定为主流医学。然而,在封建思想日益强盛之后,医学导引逐渐式微,甚至一度失传,被排除于主流医学之外,这使得它鲜为人知。近代和当代,医学导引的发展历程充满波折,存在着混乱局面,也曾被某些人利用,最终将其真正面目隐藏起来。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并意识到文化复兴和传承对于正确认识医学导引的重要性时,我们就不能忽视这种非实体、客观存在的作用。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无法完全揭示其内涵,但我们不能盲目地拒绝它的存在,就像经络一样,等待用更高级的科学方法去认知和理解。
客观来讲,当前导引医学面临的困境不单单在于大众的不理解和教育的缺乏,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断层。时光荏苒,末次导引研究高潮已过30载,当时精力尚为充沛的医学导引带领者现在已近暮年,阳掌疗法的推广和出现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医学导引的存续与发展提供了另一个探索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