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给李世民看看大明朝的制度
李易在表格上又创作了‘粮种’一栏。
在这里面,填上了玉米和红薯。
明天就去镇子上的粮农站,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种子,都买一些带回来。
比如白菜、上海青、莴笋、辣椒、生菜、西红柿、茄子等。
有了这些青菜种子。
李世民带回去,也能改善改善大唐百姓们的口味。
当然,现在最主要的还是玉米种子,这是最好买到手的。
除了粮种以外。
李易又想到了一个点。
那就是大唐现如今的制度问题。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巩固·中·央·集·权,同时,也能够为大唐帝国保驾护航。
而现在,大唐实行的制度,还是比较早期的三省六部,且还不怎么完善。
李易就想到了,在网上找一找。
好像明朝时期的那种制度就非常不错。
至于宋朝……就不用说了,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不多。
李易直接从网上找到了明朝官吏制度的关系图,然后把电脑屏幕展示给李世民看。
“大哥,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唐现如今的制度问题。”
“大唐是在隋朝之后建立起来的,有一些制度还是隋朝时期的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
“我找到的这个,就是你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史册上看到过的那个明朝时期的制度。”
“你可以看一看。”
李世民仔仔细细地看着,一边看,一边思索,一边询问一些不懂的地方。
“好一个大明王朝!”
“这般制度,当真是胥吏均衡、职责明确、减弱了宰相之权,加强了皇帝权柄。”
“未曾想到,世上竟然有着如此好的制度!”
李世民是如获重宝啊。
要不是有着高产农物这个至圣之宝在前,他现在肯定是激动不已。
李易说道:“大明时期的这个内阁制度,也算是非常高明的手段,网上有说,这第一个好处就是减轻皇帝工作压力。”
“在明朝,皇帝虽然拥有最高权力,但处理国家大事的工作量巨大。内阁制度的出现使得皇帝可以依靠内阁成员的协助,共同承担国家大事,从而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
“内阁成员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为皇帝提供决策建议,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李世民点了点头。
他最近处理奏章就感觉有一些吃力。
要是能够组建内阁,以内阁处理朝政,确实是会轻松很多。
毕竟,李易也没当过皇帝,不知道皇帝每天都要做什么,又会处理多少奏章。
李世民当过啊,看完内阁制度和内阁职责之后,就已经下定决心,想要在大唐组建内阁,推行内阁制度了。
李世民问道:“御弟,这内阁还有什么好处?”
李易看了看网页,说道:“第二个好处就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内阁制度使得政府决策更加迅速和高效。”
“内阁成员在处理国家事务中可以快速响应,提出处理意见,并通过“票拟”制度将意见呈报给皇帝批准。”
“这种流程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繁琐环节,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李世民再一次点了点头。
李易继续道:“内阁制度的出现对官僚体制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朝皇帝在选拔内阁成员时,注重品行正直、忠诚向上以及应对各种应变的能力。”
“这种选拔机制使得内阁成员更加胜任官府管理工作,从而保证了官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点好处就是推动文化繁荣,在传统孔孟之道和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内阁成员不仅要具备官员的职业素养,更要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及脱离纷扰的思想境界。这些要求推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五点好处就是具有民主性。明朝内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性。内阁成员由各地选拔的优秀人才组成,他们之间有平等的参与决策的权力,并且相互监督和制衡。这种机制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和滥用,为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
李世民听完,直接问道:“御弟,我刚听闻你之言语,其中提到,孔孟之道和封·建·礼教。”
“何为封·建·礼教?”
李易愣了一下。
一边在网上搜索,让AI来回答,一边解释道:“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确实是说来话长。
毕竟,这四个字代表的意义是一句话都解释不完整的。
现代人听到这四个字很快就能知道说的是什么。
但是李世民不知道啊。
真要是解释起来,还要从宋朝时期的理学兴起,再演变成后来的封·建·礼教。
李世民听了沉默良久。
原来,千年之后的官府制度,竟然是这般?
李世民在接受了这个世界乃是千年之后的世界的这个世界观的时候,还想着,要不要见一见这个世界的帝王。
谁知道,这个世界并没有帝王?!
而且,帝王还成为封·建·时期的代表!
李世民一时间又有一些无法接受中观点,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大哥也不必如此。”
“大唐距离如今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帝王都会存在很长时间。”
“之所以到了千年之后,会是这样。”
“也是因为人类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民智也慢慢地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当年也有一个说法,叫做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如今,我们不再是中原、番邦之论,而是……。”
“所以,现在的这个制度并不适合大唐,而明朝的制度应该是有着很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李世民感慨道:“未曾想到,仅仅是千年,竟然有着这么大的变化。”
何止啊。
李易觉得就算是一个民国时期的人来了这现代,都要有这么一个感慨。
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用有一些专家的看法,那就是每一次的技术大创新,都是每一次的大战之后才会出现。
当然,整体来看,最大的变革,让人拥有了很强很强的能力,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这之后,那就是质的飞跃。
李易又在粮种后面加上了‘制度’一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