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西北做闲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我们都是强劳力

众人进了院子,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正蹲在墙边抽烟。

“支书,你们来了?”

“啊,来了!”

黄三叔点点头,介绍道:“这几个就是咱们村被分派来的知青,一会儿你给登记一下。工分的话就先按照强劳力算!这是文书,黄九安,不过村里没人叫他大名,你们直接叫他文书就行!”

“文书!”

知青们纷纷打招呼。

文书笑着点点头:“欢迎大家来到大石村,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希望以后互帮互助,共建社会主义美好明天!”

老汉笑了:“不愧是你呀,说话就是好听!”

“那是,我天天看报纸学习,总要有点长进不是?”

文书笑着附和了一句,看向黄三叔:“支书,不说是九个吗,怎么只来了六个?”

“别提了!”黄三叔没好气地看了陆辰一眼:“有两个还躺着呢,一个去叫老李了!”

文书一惊:“这是怎么回事?刚来就病了?”

“不清楚,等老李看看再说吧!先干正事,先干正事!”

见黄三叔不愿意多说,文书也就不再追问。他进办公室取了个登记本,给陆辰六个人依次做了登记。

“你们都是学生娃,其实按照规定,应该走半劳力的,也就是每天八到十个工分。但咱们西北情况特殊,可以给你们定成强劳力。当然,如果以后谁觉得自己能力强,可以干更多的活,也可以调整成壮劳力,这一点,大队还是很开明的!”

徐芳芳问道:“文书,那强劳力多少个工分?”

“看情况,一般每天十到十二个,每个工分三分钱!”

“才三分?”徐芳芳瞪大眼睛:“那不是说我们每天才赚三毛钱?一个月只有九元?”

“这就已经很不错了,像我们前面的河西生产队,一个工分才给两分钱,我们这已经是在照顾你们了!”

文书摇摇头:“你们要是不信,可以跟村里人打听打听!”

黄丽娟笑道:“文书说笑了,我们当然相信组织了!我们是响应毛主席号召,特意下乡支援农村建设的,整个西北十多万知青是一家,你敢糊弄我们,也不敢糊弄所有知青是不是?”

“嘿,你这个女同志……”文书眉头一挑,面色顿时有点不好看。

“你说什么呢!不会说话就少张嘴!”徐芳芳补了一句,笑着打圆场,“丽娟初来乍到,心直口快,其实没坏心的,文书你别在意。再说了,你一个大男人,总不能跟一个小姑娘计较不是吗?”

文书不说话了。他妈正话反话都让你给说了,自己还说什么?

黄三叔瞟了两女一眼,一阵心累,“行了,事情办完就不要留在这里嚼舌头了。二球,你带知青们去库房领工具,然后带他们去看看地,有什么不会的地方,你也教一下!”

“行!”

老汉应了一声,对知青们招了招手,当先离开。

陆辰留在了最后一个,跨出大队院门之后,他特意转身,与黄三叔对了一眼,留下了一个稍显古怪的笑容后,转身离开。

看着一行人走远,黄三叔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口袋,捏出一小撮烟丝,放在鼻前猛吸一口气。

文书走过来,“支书,这些个小娃娃,看着可不像是省油的灯啊!粮食的事儿……”

黄三叔抬手打断:“走一步看一步吧,咱们不是从做决定的时候,就知道这些娃娃会闹吗?那就等着他们出招吧!”

“他们今天没跟你说?会不会是没发现?”

“不可能!刚才过来的路上,这帮娃娃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打量我,眼神还不停的往陆辰身上扫,显然是在等他说话,但这家伙偏偏一声不吭。十几岁的年纪,这么能沉得住气,还真是不多见!”

“你说他该不会憋着什么事吧?”文书有些担心。

黄三叔哼了一声:“能有什么事?大不了我就去知青办,我还就不信了,知青办的人为了一点粮食,敢让我们村里的人生生饿死?”

他脾气也上来了,之前被陆辰引起的忐忑瞬间化作硬气,当场背着手,进了办公室。

文书摇摇头,也跟着去了。今天的报纸还没看呢,得紧跟时事才行!

……

“从这开始,一直到那边,就是村里分给你们知青的地了,差不多有二十亩,你们九个人分。种出来的粮食除了按规矩上交的部分,剩下就是你们以后的口粮了!”

站在一块山坡上,老汉指着一片还算平整的荒地说道。

孙进步不敢置信:“可这是荒地吧?我们得自己开荒?”

“村里哪有熟田给你们,自己种的还不够吃的!”

老汉笑笑:“其实开荒有开荒的好处,虽然前期累了一点,可是这片山坡都是你们的,多开一点少开一点,也没有人会太计较。”

陆辰倒是没关注这些,他左右瞅了瞅,发现附近都是有些秃的山坡,地上除了一些斑驳的黄草根,便是一些细碎的石头。

他捡起一颗在手上捏了下,顿时化成了粉。

“这是页岩吧?”

“那老汉就不知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片地好好收拾一下,只要轮耕个三年,绝对是一片好地!”

沈楚眉头紧皱:“大叔,种地就应该有水,这附近又没有河,我们浇地从哪里取水啊?”

“浇地?”老汉像是听到了什么稀奇事:“我们这是西北,人吃的水够不够还两说呢,哪有用来浇地的?”

“那庄稼怎么办?”

“看老天爷赏不赏脸了,他要是高兴,就多下两场雨,你的收成就能好一点,要是不高兴,给你旱上些日子,你年底就得去讨饭!”

“啊?还得去讨饭?”一群知青被雷得外焦里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是老规矩了!”老汉不以为意:“我们这附近十里八乡的,哪个村子没有讨过饭,老一辈都是这样饥一顿饱一顿过来的。

咱们大石村还好,村后有个石山,可以出上等的花岗岩,老年间经常有商队路过,村里人做些小买卖,也算能填饱肚子。

那边石川村情况更糟,他们村前后左右都是山涧,出行困难,没有村里人带着,外人想找都不一定能找得到。

从建国前开始,他们村就年年出去讨饭,没有一年例外的。

你等着看吧,等天再冷一冷,说不定就能遇到他们的讨饭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