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红高粱
李安笑了笑,带着牛书强和莫伸离开。
众人也没有阻拦,李安在这里活动就没办法继续了,谁敢上去念诗。
李安刚出门,就听到里面又热闹起来。
一人望着李安离去的身影,感叹:
“李安同志在这里,我都不敢念自己的诗了,跟他一比真是云泥之别。”
另一人附和:
“是啊,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这么好的诗的。”
出了门,牛书强自责的说道:
“老李,都怪我,不应该来凑这个热闹。”
李安摆摆手:
“跟你没关系,这种事情,谁都没办法预料。”
......
装着《红高梁》的稿件的包袱抵达了《燕京文艺》编辑部。
季秀英拆开包袱,激动的把里面的稿件拿出来。
旁边的李悦好奇的询问:
“英姐,这是哪位大家的作品,你这么激动。”
一个刚从燕京师范毕业的新人凑过来:
“英姐,我能一起看看吗?”
季秀英神秘一笑:
“这个作家的作品你们肯定看过,说不定还很喜欢。”
“而且,他还写了2首很厉害的诗。”
又是写小说,又是写诗的作家,李悦灵光一闪:
“难道是李安?”
新人眨着大眼睛望着季秀英:
“英姐,快告诉我们,是不是李安。”
季秀英点点头:
“就是李安。”
李悦激动的说道:
“快给我看看,他写的什么小说。”
季秀英挥手赶人:
“别再这里碍事,我还要审稿的。”
李悦祈求的说道:
“英姐,您审完稿,能不能借我看看。”
季秀英说:
“再看,你要是不在这里烦我,说不定我看完后,就借给你。”
李悦欣喜的说:
“不烦你,不烦你,我这就走。”
等李悦几人离开后,季秀英翻开稿子,看到了稿件的名字:
“红高梁?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难道是写农民的故事?”
第一章粗犷的语言,震撼到了季秀英,她没想到这篇小说写的这么大胆。
她深呼吸,自语:
“这篇小说的风格竟然完全不像李安前2篇,好辛辣刺激的文笔,读起来像是有刀子在扎我的心。”
季秀英缓了一阵子,才接着往下看。
这篇小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像是辣椒水,不断的刺激她的感官。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这句话不断的萦绕在季秀英的心上,轰击她的心灵。
一直读到中午,到了饭点,季秀英还沉浸在小说中。
李悦悄悄的走过来,问道:
“英姐,该吃饭去了。”
季秀英头也不抬的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铝制饭盒:
“帮我带份饭,我还没看完的这篇小说,要接着看。”
李悦心痒痒,恨不得现在就看到李安的小说:
“这本小说究竟写的什么,让英姐这么着迷。”
......
作协联合会的第二天,新一期的《延河》带着《草房子》第二部的上篇来了。
西交大和西北大的学子们,挤在学校附近的报摊,等着邮递员送来最新的《延河》。
邮递员暗自叫苦:
“以往,一天最多就送200多份杂志,现在一个上午就是300多份。”
这一天的工作量几乎翻倍。
邮递员的后座上压着满满的《延河》
他刚到西交大门口的报摊,就有人喊道:
“同志,你送的是不是《延河》?”
邮递员慌张的说道:
“是?”
然后一群人把这里团团围住,幸好摊主急忙出来:
“都让让,排队买,别急。”
摊主是个50几岁的老人,学生们害怕撞到他,纷纷让开位置。
老摊主从邮递员手里接过一摞《延河》,然后回到报摊。
邮递员赶紧骑着车子离开,他担心这群学生又围住他。
学生们一窝蜂的挤在报摊前面,拿着钱:
“老人家,给我来一份《延河》”
“给我也来一份。”
老摊主见到此种盛况,脸都笑快花了:
“都有,别急,别急。”
在如今许多报摊都是用来安置孤寡老人,报纸能卖的好,他们自然不用担心有一天下岗。
牛书强和陆遥大早上的就拉着李安来到一个报摊附近。
陆遥指着排队买《延河》的人说道:
“老李,古有洛阳纸贵,现在有你的小说一本难求。”
他羡慕的说道:
“老莫今年发了一篇《窗口》在文坛造成了不小轰动,也有大批读者。”
“老陈的小说甚至上了《人民文学》”
“我今年一篇好的小说,都没写出来。”
牛书强闻言,撇撇嘴:
“你有什么好担心的,我都快2年没写出好的小说了,我一点都不担心。”
陆遥看他的眼神就像看条咸鱼,真不明白这家伙怎么混到《延河》来的。
李安拍了牛书强的肩膀:
“老牛啊!有人写不出来,是在憋好作品。有的人写不出来,就真的是写不出来。你别让表象骗了。”
有人在报摊买到《延河》就直接在路边找个角落,蹲着就开始看起来。
没买到的人,只好在这人旁边伸着脑袋去看他手中的《延河》
......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早上的会议都大同小异。
除了第一天投票选作协成员外,其余的内容大多都和李安无关。
他只是作为一个吃瓜群众。
刘老闷闷不乐,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让李安这小子当选了作协成员,这下子地位就跟他一样了。
屈同这几天都铁青着脸,像是所有人都欠他钱似的。
胡采在《延河》最新期发行后的第二天,在会议上公布了一个数据:
“《延河》发行的第一天,销量就突破了3万份,这是前所未有的成绩。”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李安的《草房子》带来的。
李安这几天听的恭维,听的耳朵都起茧了。
在路上遇到认识他的人,必定拱手祝贺道:
“李安同志,恭喜又出一篇佳作。”
李安都是微微笑:
“谢谢,还有进步的空间。”
笑到后面,李安感觉自己的脸都要抽筋了。
随着这期《延河》的发行,李安知道自己离收到最后一笔《草房子》的稿费不远了。
他想:
“说不定,等我回黄县,就能拿到稿费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