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20纳米
李青松采取的演习方式,是有意拖延下达命令的时间,令双方舰队俱都具有约100秒钟与自己的通讯延迟,但其中一方没有战斗AI辅助,另一方有战斗AI辅助。
且战斗AI就部署在了战场附近,没有延迟。
双方一交战,李青松便发现了不对劲。
这是人工智能?这是人工智障吧?
明明一艘战舰在混战之中应该前突,为友方提供火力压制,为其创造发射星际导弹的条件。
但在这100秒钟的通讯延时里,在自己还未下达下一步命令的时候,战斗AI便抢先操纵着战舰直接后撤,仓皇撤退。
它确实是躲过了一发对面的星际导弹不错,但却直接将己方防线撕裂,打破了己方的作战计划,直接便导致对方抓住机会,打了一波齐射,打了足足数百万发子弹过来,让己方损失惨重。
还有一次,这一方明明应该发起进攻的,但战斗AI操纵之下,己方的那些战舰却呆呆停在那里不动,最终导致错过了战机。
这是比较大的失误。其余的较为微小的失误就更多了,数不胜数。
最终,在这一次演习之中,没有战斗AI辅助的一方,在李青松忍受着约100秒钟通讯延时的情况之下大获全胜,“全歼”了有战斗AI辅助的那一方。
“十余年时间,一亿多吨的燃料消耗,数万亿颗子弹的消耗,结果就这?”
李青松简直无法接受。
“不应该啊?怎么可能会这样?”
李青松将搭载着超算的货船从战场调了回来,调取了战斗AI的运算数据,又抽调了数千名克隆体前去,开始分析它的代码运转以及决策逻辑。
这一通分析下来,李青松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
自己似乎错怪这一套战斗AI了……
因为自己低估了战场实时操控战舰的难度,以及需要分析、运算的数据量。
并不是这一套AI是智障,而是战斗一开始,数据量太大,计算量太大,结果导致这一台超算过载了,算不过来,出现了大量的延迟和计算错误、逻辑错误,最终才导致了这种局面。
李青松松了口气。
“幸好,幸好不是战斗AI的问题,这十余年的投入看起来并没有白费……”
找到了问题所在,后面就好说了。
既然是超算算力不够,那就研发算力更大的超算!
在并行算法和结构几乎已经到达极限的此刻,想要制造算力更大的超算,便只剩下了一种途径。
研发更先进的芯片!
现阶段,李青松已经掌握了45纳米制程芯片的大规模制造技术。
按照人类世界已经实践过的技术路线,下一代,李青松应该研制28纳米制程的芯片。
但结合这些年来的不间断研究以及技术进步,李青松决定,绕过28纳米芯片,直接去研究更下一代的,20纳米制程的芯片!
一旦20纳米芯片研发成功,单枚芯片晶体管数量将会从约10亿个,直接暴涨提升到40亿个。
单枚芯片的综合性能也将提升约60%到100%之间。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更高制程的芯片,可以适配更先进的并行算法以及配套硬件,单台超算里,李青松可以使用更多枚芯片并行运算,一台超算的算力大约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提升40倍!
前景如此美好,但直接从45纳米提升到20纳米,绕过28纳米,显然意味着巨大的障碍和极高的难度。
计算科技研究基地里,李青松再度抽调了众多克隆体,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一同开始了对更先进芯片的研究之中。
短时间的预研之后,自己所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分成了几个大类,呈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首先,我现在使用的深紫外光源波长太长,分辨率已经到达了极限,衍射效应导致图案模糊,不能刻写更小的晶体管结构。
其次,传统的晶体管在这个尺寸下,短沟道效应明显,功耗和性能难以控制啊。
还有,传统的硅栅极介质物理特性不能满足要求,这个也要改进……”
李青松将克隆体们分成了几个大的团队,分别对各个方面的难题展开攻关。
日夜不休的研究之中,首先是光源出现了突破。
李青松开发出了波长更短的极紫外光源,将光的波长缩短到了仅有约13.5纳米,由此大大提升了分辨率。
除此之外,李青松还改变了之前的工艺,将之前的单次曝光,改为了多重曝光,便能通过增加工艺流程的方式,实现了加工精度的极大提升。
在这之后,李青松还找到了性能更好的材料,使用金属栅极代替二氧化硅栅极,再次实现了技术突破。
此刻已经是半年时间过去。其余大部分技术难题都被李青松攻克,唯有最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技术障碍仍旧横亘在李青松面前。
短沟道效应。
当晶体管的长度缩短到一定幅度之下后,电场分布和载流子行为会因为物理规律而发生一定的改变,而这会导致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下降、漏致势垒降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芯片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青松已经尝试了上千种方案,包括优化晶体管分布于设计、提升材料性能、改进生产工艺等等,但最终被证明全部无效。
“别的问题都解决了,就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这真是……”
李青松叹了口气。
此刻,20纳米芯片研究所消耗的时间和资源已经超出了预期,已经影响到了李青松的整体科研计划。
但没有办法,半途而废是不可能的。20纳米芯片对李青松来说太过重要,不仅战斗AI要用,其余的AI,包括工厂智能化设备、飞船智能化控制,甚至于基础物理学和数学、化学、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全都离不开更大算力的超算。
这一天,李青松仍旧控制着数万名克隆体展开相关实验,并额外调动了数千份脑力专门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
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念头忽然间从某个克隆体的脑部生成,传递到了李青松的意识之中。
“既然平面晶体管会导致短沟道效应,那么……能不能把晶体管从二维结构改成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