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京城米贵,居大不易
“陛下,这是抄没黄立极和苏茂相二人家产的账簿。”崔呈秀恭恭敬敬的双手奉上。
刘恒略微翻了翻,不禁点头。
这二人也是够肥的,黄立极抄没的银两不多,也就一百三十余万两,但田地足足有三万多顷,在其老家大名府,足足有一万七千多顷地,几乎可以说大名府这样一个州府,其中一大半上好的田地,都姓黄了。
苏茂相也毫不逊色,土地没有多少,只有七千多顷,但是抄没的银两足足有三百多万两。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此番处置魏逆,下面一些官员为了自保,破财免灾主动献上的。
然而这一切,最终全落在刘恒手中。
两人单单银两合计加起来就有四百万两之巨,大明国库太仓一年也不过押解进入三百万两,二人直接贡献了一年。
而伴随着这两人倒台下狱,接下来对朝中魏逆余党的追索已然是一马平川,不会再有什么阻碍。
当然,这主要还是崔呈秀做得好。
在刘恒的半胁迫之下,崔呈秀做事只得尽心尽责,这些银两,是半分都没敢往自己腰包里揣。
要是换做旁人,估摸着最后进入国库的,能是个零头就不错了。
除此以外,崔呈秀未尝没有“老子的家产全都掏出去了,你们还想例外?”这种阴暗心理。
毕竟,要是最后就他崔呈秀一个人出了大头,那皇帝还以为就他崔呈秀一个人会捞钱呢!
现在从其他官员里抄出那么多财产,起码证明了一点,天下乌鸦一般黑啊!
我崔呈秀也不过是随大流罢了。
还是这些做官的油水好刮,刘恒不无感叹。
此刻他的内帑存有白银已经超过一千万两,如果将各种珍奇异宝折算成银两,还要再添上很大的一笔,而国库,有了黄立极和苏茂相两人的贡献,也已经有了近一千万两的银子。
如果再加上土地,此番抄家,最终价值估摸着能突破三千万两。
可以说,接着处置魏忠贤,刘恒已经一波横富。
而这,不过是刘恒做了皇帝之后一个多月的成果。
到了这一刻,刘恒知道,必须停手了。
即便知道剩下的官员大多也不干净,但再持续下去,朝局就会失控了!
朝中因为官员的短缺,已经启用了一些曾经被罢黜的东林君子。如果再持续下去,朝政将完全被东林党把控,这就完全不符合刘恒的预期了。
对阉党下手,可不意味着让东林党彻底得势。
如果东林党完全把持朝政,再搞一出众正盈朝,那他就会和他那位皇兄一样,继位三四年将无所作为,政令不出紫禁城,最后只能被迫启用魏忠贤,扶植起一个阉党。
这不是他想要的。
只不过,就算停手,也要做的极为好看。
微微思索,刘恒心中有了计划,他看向崔呈秀,一脸笑意道:“爱卿,此番做的不错。”
崔呈秀此刻也只能尴尬的笑了笑,道:“一切都是陛下圣明烛照,臣不过略尽绵薄之力。”
“陛下,此番处置魏逆,追索赃款,原太仆寺少卿陈殷,原延绥巡抚朱童蒙,工部尚书李养德出力甚多,是不是让他们……”
崔呈秀偷偷的看着皇帝的神色,谨慎的找寻措辞,生怕一个不小心,再度触怒皇帝。
“想让他们官复原职?”刘恒笑了笑,道:“可。”
“臣谢陛下。”闻言,崔呈秀如蒙大赦,连忙跪地叩首。
“追索魏逆余党,要继续下去,不过其中一些罪行不太重的,办案的时候,可先稍加宽恕……”
崔呈秀有些迟疑的看着皇帝,随后连忙称是。
刘恒见状,忙补充一句道:“外紧内松,卿知否?”
显然刘恒是怕崔呈秀会错了意,到时候大局已定,刘恒想把局势扳回来都不好办。是故,只能提前交待清楚。
“臣遵旨。”
“军械倒卖查的如何?”刘恒轻轻抿了一口茶水,淡淡问道。
闻言,崔呈秀心中一凛,道:“启禀陛下,兵部有关此事的几名主事臣皆已经审讯过,全都供认不讳。”
“据臣调查,他们几人并非主谋,臣怕打草惊蛇,是故对于他们所说,只是例行巡查一番,这是调查的详细经过,还请陛下过目。”
崔呈秀从袖中掏出一个小册子,恭谨递上去。
刘恒翻看一番,眉头微微皱起,道:“泰昌票号,什么来头?”
看到兵部的连续几任兵部主事都在这家票号的连续金银和扬州瘦马的攻势下沦陷,刘恒不禁起疑。
“启禀陛下,这家票号据臣探察所知,是山西大同府一位范姓商人所建,朝中不少贵人都在这家票号有存银,除此以外,黄立极任首辅之时,还在这家票号的有一些干股……”
“除此以外,京城之中有些士子生活困顿,范家也会派人接济,送出金银,甚至送来美人,为其暖床,只待其一朝高中……”
崔呈秀一五一十将自己探察到的消息都说了一遍,虽说其中有些并不准确,有些也不够深入,但也足够让刘恒了解大致情况。
“还真是非同凡响啊!”刘恒脸色有些变冷。
所谓京城米贵,居大不易。
要想在京城过得好,这其中的花销自然恐怖无比,这些举子虽然不少家资甚厚,但是难免会有时运不济,困顿之时。
这个时候,范家的出现,堪称甘霖。
更因为其出手阔绰,自然能得到这些士子的好感,然后这些士子一旦高中,投桃报李,范家之前的投入,自然能够千百倍的收回来。
“此事,朕知矣。”刘恒略微思忖,将此事按在心中。
现在,还不是处置一个票号的时候。况且,全部情况还未摸清,打草惊蛇,反倒不美。
见皇帝并未立即做出处置,崔呈秀对于皇帝认识不免又深一层。
眼前这位皇帝虽说不过十七岁,可是,心思深沉,行事也相当的老辣,每每出手,必是谋定而后动。
而且,在动手之前,几乎完全不能察觉其意图。
甚至,在动手之后,所有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仿佛理所应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他崔呈秀本身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本来他那次,朝会之前,朝中泰半的大臣都打算弹劾他,结果反倒是魏忠贤倒了。
内阁首辅黄立极也是如此,大家矛头都指向郭允厚,结局却是郭允厚屁事没有,黄立极现在正在刑部大牢蹲着呢。
如果说一次是偶然,难道次次都是偶然么?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实际上这一切都在面前这位皇帝掌控之中。
在崔呈秀的感知之中,眼前这位皇帝,其权术手腕比起他所接触的任何一位皇帝,都要可怕的多。
如此帝王,堪称不世枭雄。
而刘恒思索一番之后,又想起另外一件事,道:“朕和英国公谈过了,京营整训,此事不易,涉及勋贵人数不少,需要兵部另择一个人选,辅助国公,继续整顿京营……”
“爱卿,你以为何人妥当?”
一听到这话,崔呈秀都快哭了!
这怎么得罪人的活儿都找他啊?
现如今他在朝野的名声可说得上是臭不可闻。
朝野大臣对他崔呈秀是又恨又惧,恨的是崔呈秀下手太毒太狠,完全不留余地,惧的是生怕哪天崔呈秀找上门来,到时候破家灭门,近在眼前。
对于这些,崔呈秀一清二楚,可他也觉得无奈。
从倒向皇帝这一边开始,他就没有回头路了。
如果连皇帝都抛弃了他,他的下场,会比魏忠贤惨一千倍都不止。
朝野上下想要他崔呈秀去死的大臣,加起来人数绕紫禁城三个来回都是小意思。
现在,皇帝又问他谁去帮助英国公整训京营,崔呈秀头都大了!
他要是推出一个人,在京营那边猛干勋贵,作为推举之人,他崔呈秀妥妥要被勋贵忌恨。
可要是推出之人无所作为,皇帝又会责怪他推荐人选不当,办事不尽心尽力……
这……完全是两头堵的买卖啊!
一想到这里,崔呈秀就不禁头疼,忙道:“陛下,兵部因最近魏逆一事,不少人牵连其中,下狱论罪,臣这里,一时也没有太好的人选……”
说到后面,崔呈秀话音渐小,眼角余光更是时不时的打量着皇帝的脸色。
刘恒并不在意崔呈秀的小心思,将一本奏章递了过去,道:“这是吏部拟定的人员名单,其中有几位是新进起复的大臣,卿可看看。”
“是。”崔呈秀当即接过,仔细看了起来。
这里面大多数人他还是认识的,虽说有些个是万历年间就纵横朝野的大佬,彼时他还是小虾米一只,但这些人什么脾气秉性,他也是略有耳闻。
后来被天启皇帝看重,官运亨通,成了朝中一方大员,他认识的人就多了,这其中有一些人还和他有过节,非常不对付。
就比如这个李邦华,脾气非常执拗。
说好听了,为人刚正。难听点,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崔呈秀当年还是个小小的御史的时候,就记得这人猛的一批,比现在朝野公认的猛人陆澄源还要猛上三分。
当年朝臣围攻顾宪成,就是李邦华跳出来舌战群臣。比起前番陆澄源之举,不遑多让。
这还不算什么,神宗皇帝当年宠爱福王,朝野皆知。为了留福王在京,神宗皇帝故意划了四万顷庄田给福王,要求数目一定要达到。显然,神宗皇帝的意思是,只要庄田数目完不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留福王在京。
结果又是这个李邦华,带头上书让福王去就藩,根本不怕触皇帝的霉头。
之后李邦华又连续上书几次,专找当时神宗皇帝的不痛快。
到了天启年间,本来李邦华在天津接替毕自严做天津巡抚,他亦是做的非常不错,可是党争日益激烈,李邦华性子仍旧不改,加上东林党党魁邹元标是其同乡,最终李邦华也无端被连累,只得罢官回乡,连官籍也一同被削。
“爱卿,可有钟意之人?”刘恒见崔呈秀看了许久仍不说话,不由催促。
“若是实在没有合适之人,朕看,不如就由卿亲自去辅助国公,整训京营好了。”
一听这话,崔呈秀瞬间一个激灵。
这要是让他亲自去整训京营,还不如皇帝下令要他命来的直接。
朝中大臣现在他崔呈秀都快得罪光了,再得罪勋贵,这京城,他崔呈秀快要没法混了啊!
“陛下,臣以为李邦华甚为合适,此人为人方正,意志坚刚,若令其辅助国公整训京营,必能功成,伏请陛下允准。”
“哦?”
崔呈秀此刻亦是被刘恒看的有些心虚,不过现如今,推选李邦华,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首先,李邦华虽然不是东林党,但他也和阉党不对付,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是朝野尽知的事情。
外界如果说是他崔呈秀举荐了李邦华,只会被当成谣言。
其次,比起吏部拟定的其他人选,李邦华从其过往履历来看,了解兵事,只要他去整训京营,做出一些成绩不难,这就好交差了。
再有,这厮不怕得罪人。当初动不动口水喷神宗皇帝一脸,这样的人还怕勋贵?
让他去整训京营,可称得上是人尽其能。
刘恒又连翻了几遍李邦华的档案,微微思索,道:“既然爱卿举荐,那配合英国公整训之人,就定他了。”
“陛下圣明。”崔呈秀恭维一声,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
“爱卿,今番礼部加试恩科已经结束,为朝廷选了不少人才。朕以为,兵部也不该落后才是,于冬日,武举加试一场恩科,好好选拔一些人才,充实朝廷各处。”
一听这话,崔呈秀忙道:“陛下圣明,这本该是陛下登基应有之义,臣竟一时疏忽,未曾想起,反要陛下提醒,臣有罪。”
“卿忙于处置魏逆之事,一时有所遗忘,在所难免。然如今魏逆之事将要结束,武举恩科,刻不容缓,卿可明白?”
“臣遵旨,臣回去就召集兵部官员,立即就武举恩科之事拿出一个章程。”崔呈秀当即大包大揽,对于这样的好事,他自是没有拒绝的理由。
“此番武举恩科,策论部分,朕以为,可使士子假为辽东之奴酋,将何以筹谋伐我大明之策。”
“以此为题,令士子议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