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系文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3章 人民文学 十月 当代与BJ文学

《人民文学》杂志作为与新华夏同龄的一本文学杂志,在华夏文坛向来拥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是华夏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毋庸置疑的国家级刊物。

尽管在有些特殊时期,人民文学上的小说、诗歌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着陈腐的成分,那段时间也饱受诟病,但事到如今,人民文学早就在积极进行调整,而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底蕴,人民文学在文学界的地位依旧巩固。

可以说,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一篇小说,基本上就已经说明这个作者已经在华夏文学圈登堂入室了。

很多作家写了一辈子都未必能在《人民文学》发表一篇小说。

而作为《人民文学》这样的国刊的初审编辑,陈立伟的眼光自然也是颇高,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上千份稿子看过后,能过他这一关的基本上不会超过十份。

就算侥幸过了他这一关,后面的二审、三审也会淘汰掉大量作者,到最后能成功上刊的稿子,也就是初审成功后的百分之一左右。

没办法,版面就这么多,华夏的作家、作者还有文学爱好者的人数又异常庞大,在此情况下,选稿自然也是要优中选优。

不过最近的话,陈立伟遇到了一件喜事,那就是在他这通过初审的两篇稿子,一路直接杀到了主编那里,并且得到了主编的高度赞赏,开会的时候还因为这两篇稿子专门表扬了他。

但是伴随着这件喜事随之后来的,还有一个小麻烦。

这两篇稿子的话,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人民文学》这里基本上已经选择留用了,但是在正式通知作者之前,还需要陈立伟去确认一件事。

那就是作者的年龄究竟是否属实。

谈到这个,陈立伟自己也是一肚子话想说。

真有人年纪轻轻就能写出让他这种老作者都有点望而兴叹的小说啊?!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真的会有任何一位写作者舍得把这么优秀的小说让出来,然后让一个简历上写着只有十四岁的孩子去投吗?!

不论是从利益层面还是作为写作者的立场而言,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不可能啊!

即便能从反面推导出这两篇作品真的有很大概率真是这个作者写的,但是出于谨慎,领导还是要求陈立伟尽量做一个验证,以防出什么差错。

领导嘴一张容易,但怎么验证却是愁坏了陈立伟,中原那么远,他总不可能跑过去吧?

至于联系方式,只有住的地址,真要打电话过去陈立伟也不知道打到哪去。

发愁着发愁着,陈立伟就发现几家杂志牵头举办的一场活动也已经要开始了。

想到这场活动的陈立伟顿时就是灵机一动。

对啊!我虽然联系不到这个作者所在地的文协,但其他前辈见多识广,人脉也广,指不定就在那个地方的文协认识有人,我先问问他们不就行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活动开始的当天,陈立伟早早的就从家里出发,骑着自行车就往开会的地方赶。

如今这年头,上班的强度其实不算大,而举办这样的活动,当然也不是杂志社自己出钱,而是由文协以及相关单位牵头,那可都是有补贴拿的。

不过就算如此,大家参加这种活动的积极性也不算太高,主要什么时候举办不好,偏偏放在了周六周日这两天,能来就不错,晚点到那都不算事。

因此陈立伟认为自己今天大概率就是第一个到的。

只是不知道今天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当陈立伟马上就要走到会场的时候,竟然远远地就听到了异常激烈的讨论声。

陈立伟:“?”

不是,你们到这么早啊?

而且讨论的这么有激情?

一位位老师上了年纪了还这么努力,我这个还算年轻的又该如何自处..........

怀着稍稍有点羞愧的心情,陈立伟走了进去。

由于第一天算是偏内部的小会议,会场也并不大,一张大桌子几张桌椅,前面还有一个黑板,方便各位编辑在黑板上写一些东西。

陈立伟进来的时候,黑板上已经写了不少字,最显眼的还是几篇小说的名字:

《奔月》、《采薇》、《铸剑》、《非攻》,还有一篇《断魂枪》。

除开最后那篇小说的名字,前面这四篇小说,不知为何总给陈立伟一种非常眼熟的感觉.........

嗯?这种熟悉感到底从何而来?

不等陈立伟想起来,原本还在激烈讨论的几位编辑见他来了还是抽空给他打了声招呼,接着便继续进行刚才的话题,而几人的对话也是一下子就吸引了陈立伟的注意力。

“这四篇小说绝对是一个系列!其中的那种戏谑、深沉和无可奈何可太好了!篇篇都维持在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不过硬要说的话,我还是更喜欢《非攻》。

墨子止宋伐楚的故事本来就很精彩,他这么一演绎,更加具有现代精神。揭示荒诞、充满悖论的现实的同时,对于墨子的形象刻画也实在是太好了。

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

“这点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还是更加偏爱《铸剑》,其它三篇小说或多或少都在映射现实、讥刺现实,反倒是《铸剑》这篇,真正做到了为小说而小说,离现实相距甚远,却自有一种特殊的气质。”

“这四篇肯定是一个系列,不过这小子怎么分开投啊?就不能全投给我们《十月》吗?这样我们就算咬咬牙,也要挤出版面给他接下来的每期都发一篇。”

“你们《十月》算什么?都投给我们《当代》才好。我们直接争取一期给他上个两篇,然后连着上两期!”

“这篇《断魂枪》写的也是真的不错,不过投给《BJ文学》确实算是投对了,里面那股京味感觉写的很正宗啊。”

“不不不,还是应该一起投给我们《十月》,发在《BJ文学》上多少有点屈才了。”

“嘿赵老师!这话我可不爱听,我们《BJ文学》怎么了?那也是文学界响当当的一本刊物!”

.........

听了会儿众人的讨论,陈立伟也是终于忍不住加入了进来:

“赵老师,你们是在讨论这五篇稿子吗?写的非常好吗?”

“是啊。”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赵老师一拍脑袋,赶忙热情的对陈立伟解释道:“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不是互相推荐一下最近遇到的优秀新人吗?

结果嘿,你猜巧不巧?我跟老刘老林想要推荐的作者竟然都是同一个作者!要推荐的作品也都是最近才发现的!我们几个凑起来一看,结果是这个作者写的是一个系列,只是分开投给了我们。

真是糊涂,就应该全投给我们。

还有作者的年纪,你要是看过他的作品,我估计你根本就不敢相信,真是英雄出少年!”

“哦?”很难想象会有一位作者能受到各大杂志社的编辑的一致称赞的陈立伟愣了一下,随即下意识就问道:

“那这个作者的名字叫?”

“顾故!”颇为兴奋的说出这个名字的赵老师接着道:

“名字有点烫嘴,写的东西是真好!”

“什么?顾故?!”差点没从椅子上跳起来的陈立伟下意识的就喊道:

“他也给你们投了?!”

“嗯?什么叫也给我们投了?”此话一出,原本还在热烈讨论的几位编辑顿时都是齐刷刷的看了过来:

“也给你们《人民文学》投了?”

“是啊,顾故,十四岁,生于中原,对不对?”从包里掏出两篇稿子的陈立伟有些难以置信的道:

“这么巧吗?我还想着今天把稿子能过来能狠狠惊艳各位老师一把呢!”

“谁不是这么想的啊!结果这小子真就是四处打窝!”凑了过来的刘文博直接就伸手顺走了稿子:

“我看看名字,《理水》、《出关》。嘿!还真是!估计就是跟《铸剑》、《非攻》那几篇一个系列的!你们先别急,等我先来看看再说!”

“你看这篇,但你把那一篇给我啊!”匆匆走了过去的老赵赶忙抢走了另外一份稿子。

当这两位编辑看起了新稿子的时候,陈立伟也是再也忍不住好奇心,要来了其它稿子准备一探究竟。

于是乎,原本还在激烈讨论的会议室陡然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看稿子翻页和一些人小声说话的声音。

在座的都是专业编辑,看稿子的速度也是异于常人,不多时,颇为热烈的讨论再一次出现:

“好!就是这个味!我现在要更改一下,这个系列小说我最喜欢的是《理水》!”

“我也喜欢这一篇,写的真好。”

“哈哈哈,这小子估计真是想着广撒网多捞鱼啊。但是就他这个稿子的质量,只要被看到了,基本上都会被捞起来的。”

“写的真是好,你们主编通过了吗?要是都通过了,我真的觉得我们可以在同一期一期推出他的小说,这样效果应该会很不错。这样的作品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我们主编基本上已经同意留用了。只不过让我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还是弄清这个作者的年纪是否属实。”

“那你这不就来得巧了吗?”听到陈立伟这么说的刘文博稍稍惊讶了一下,接着马上就道:

“前些日子我也因为这个有些焦头烂额呢,不管怎么说,这个年纪写出这样的小说,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确认一下的。

这不,当时我跟《十月》的赵老师一起琢磨这个事呢,然后就打听到《当代》的老孙,跟他所在地的作协主席认识,以前参加活动的时候还交流过几次。

所以我们等下就打个长途打过去,有劳他帮我们联系一下这个作者,然后我们在电话里简单问一下他的创作心得就好了。这么问问基本上就能看出他到底有没有这个水平了。”

“好!”倒是没想到这个麻烦竟然这么轻易就被解决掉的陈立伟闻言顿时大喜,赶忙点头道:“那我就在这里等了,一个长途说四件事,这下子倒是也省钱了。”

“是这样哈哈,再把那篇稿子拿给我,我再看一下!”

“好!”

............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兼前任小县城教育局局长,钱志行心里面自然是有一个文学梦的。

即便工作多年,钱志行倒是也一直都在坚持创作,偶尔也有那么几篇豆腐块文章发表,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加入了县里的作协。

因为资历和有以前的工作经验的缘故,钱志行因此被推为了县里的作协主席,陆陆续续也参加了很多活动,跟文学界的不少编辑作者都有过交流。

投稿当然也在进行中,但以钱志行对自己的了解,写到最后能有那么几篇,是真的靠实力上几家省刊后,那他其实就已经知足了。

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这个年纪想要取得很大的提高也不太现实。

文学写作哪有那么容易哟!

像他这样单纯的爱好者,能上几篇省刊就不错了,更多的也不敢奢望。

虽然心态真的很好,但当钱志行在今天接了一通来自京城的长途电话后,整个人还是一下子就陷入到了虚无当中..........

《人民文学》、《十月》、《当代》、《BJ文学》,这一家家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文学杂志,他们的编辑在今天竟然专门给钱志行打来了电话!

但这一通电话并不是说钱志行有稿子在他们那里过了,而是专门来拜托他一件事情。

拜托他联系一下当地的一位作者,这位作者的作品基本上已经在他们这四家通过了终审,差不多就可以择期刊发。

而这位作者的名字、年纪和地址,分别如下所示:

顾故,十四岁,县一中初三学生。

刚才接电话的时候一度怀疑自己耳朵出毛病了的钱志行:“???”

啊?!

十四岁过《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和《BJ文学》?!

那我这种算什么?!

天才跟凡人的差距要不要这么大啊!!

短暂的虚无过后,终于是调整好自己心态的钱志行突然就兴奋了起来,非常想看看出自他们这座小县城里的文学天才到底是什么样子,于是钱志行也是立即出发。

到学校后就直接马不停蹄的找到曾经跟自己打过交道的县一中校长,准备开始找人。

一通翻找过后,钱志行也终于是如愿以偿,一个没忍住就冲上去握住对方的手道:

“好!好!真是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