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雨至

随着天气的悄然转变,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长舒了一口气。

堆积在心中的压力如烟云般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振奋之意。

严毅连早膳也顾不上吃,便领着诸将直奔议事军帐。

众人笑着来到军帐,分床而坐。

这里的床不是指床榻,而是胡床。

胡床在桓帝时就已传入中原,灵帝刘宏就非常喜欢这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不过胡床低矮,还不是后世人们常用的高足坐具。直到两晋以后,随着胡人大量南迁,游牧民族的垂足坐具才逐渐流入中原,渐渐形成高足坐具,替代了传统的榻席。

严毅曾让匠人制作了一些高足椅,给身边人使用。但是大家都已习惯了传统坐姿,垂足坐反而让他们不适应。

特别是在公开场合,垂足坐被视为异类。

这些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过来的。

严毅入乡随俗,在公开场合都是跪坐榻席,但在私底下,他还是习惯坐高足椅。

此番出征在外,高足椅不便携带,于是就带了一些胡床。

当军队在野外行军时,榻席多有不便,这个时候,大家对胡床这类坐具还是比较喜欢的。

范偃年长,行军作战经验丰富,第一个起身发言:“少君,天象已变,两个骑兵曲应当先行一步,即刻出发。”

此时全军已经进入丘陵地带,平日里行军速度最快的骑军,因为马匹行走缓慢,速度反而落后于步军,因此需要提前出发。

特别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路段,步军可以轻松越过,但对骑军来说,就需要先铺路修桥,马匹方能通行。

严毅微微颔首道:“范君所言极是,就让两曲骑兵先行出发。除此之外,我再调拨一百丹阳兵随行,带上相应辎重,为其开路。”

范偃抱了抱拳,笑着坐下。

严毅环顾四周,神色严肃地道:“此战事关重大,只许胜不许败,诸位再研究一下行军路线,看看是否还有疏漏。”

范偃与徐盛互视一眼,回答道:“行军路线上没有什么问题,如今万事俱备,只等雨至。”

行军路线是他和徐盛一起制定的,计划先进入芒陵,逐渐远离钱铜军重点监视的北部平原,再沿着山脚行军,到钱公垒以东的丘壑间隐藏起来。

一旦雨至,便越过丘陵,进入平原,在夜色遮掩下行军十六里,从钱公垒东南区域渡过长水,发起突袭。

严毅心中再无疑虑,眼底闪过一丝坚定,凝声道:“既如此,就由范君率领两曲骑兵先行,其他人与我率领后队跟进,两部在岑明山汇合!”

喏!

众人长身而起,抱拳领命,军帐内一片肃然之色。

火头军随即起釜造饭。

士卒们饱餐一顿后,范偃统领两曲骑兵离开营地,往岑明山行去。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严舆派出的传令兵李随,带着两名士卒在营地外求见。

严舆虽然没有亲自过来探望,但每日都会派人前来了解情况。

严毅命人将李随带到军帐,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我的病已经好转,明日你不用过来了!我自会每日派人将这里的情况禀报副帅,最多三日,便拔营去韭溪和副帅汇合!”

李随诺诺而退。

次日清晨,天空进一步阴沉下来,云层聚拢,天光趋暗,山间渐渐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气,景色昏暗。

随着山中湿气逐渐增多,周围的气温也开始变低。

空气中弥漫着的泥土味又浓郁了几分。

严毅知道,这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在湿度增加时释放出的气味。

随即下令全营收拾军械辎重,拔寨起行。

一千余名士卒排成了一条长龙,沿着前军留下的足迹,朝岑明山行进。

由于军中下达了噤声令,行军途中,无人敢出声说话。

沿途一片寂静,唯有密集的脚步声在寂静中回响,偶尔还能听到山中传来的鸟兽鸣叫。

花了一天时间,全军悄无声息地抵达了岑明山,与范偃统领的前军汇合。

范偃已经吩咐一队士卒脱去铠甲,换上麻衣草履扮成山民,占据了附近通向山阳平原的唯一一处山口。

山口两旁的山丘密林,也都派了人巡视。

说是山口,其实也只是低矮一些的丘壑罢了,大约有十多米的高度。

当日下午申时,天空乌云密布,黑压压的云朵层层叠叠,如同无数巍峨的山峦在空中连绵起伏。

四周的光线忽明忽暗,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诡异而紧张。

轰隆!

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大雨终至!

豆大的雨点如同断了线的珍珠,从天空倾泻而下,砸在地面,发出啪啪的声响。

严毅站在雨中,双臂伸展,仰面朝天,心中畅快至极。

他握了握拳,朝一间不起眼的军帐大步走去。

军帐周围站着十余名头戴箬笠的察事府死士,严密警戒,禁止任何人靠近。

严毅掀开军帐,走入帐内。

正在帐中恭候的殷离连忙过来行礼。

殷离乃是察事府的抚军校事,在察事府任职已有三年,深得严白虎与徐瑛信赖,地位仅次于裴寂。

与裴寂只忠诚于严白虎一人不同,殷离是在九岁时,和其他几十个稚童一起,被徐瑛收养长大。虽然忠诚于严白虎,但对徐瑛的忠诚更是毋庸置疑。

此时在殷离身旁的一根木柱上,用坚韧的牛皮索牢牢绑缚了一人,正是严雍!

看见严毅高大的身影踏入帐内,面色惊恐的严雍仿佛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鼻涕横流地哀求道:“毅弟,我知道错了,求你看在我父亲的面上,饶我一条性命,今后我什么都听你的,绝不敢再有忤逆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