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装备篇:报考之前务必厘清几大问题
1.找准自己的定位
有人说,成功的人生需要准确的定位。这话颇有道理。
记得读小学时,老师会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有同学说想当大官,有同学说想当科学家,有同学说想当飞行员,可若干年之后,这些同学的理想均没有实现,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准确的定位,提出的理想根本不切合实际,也没有为之付出努力,属于痴想。倒是有位同学定的理想比较一般,甚至被同学嘲笑,但他实现了,且现在过得悠然自得,因为他提的理想是会开摩托、修摩托。后来,他真的去学习摩托修理,并长期做这行业,到现在成了非常专业的维修师傅,收入可观,不仅开了自己的店,还盖了很漂亮的楼房。当时,我对自己的理想没有概念,提不出很高远的理想,只知道小学读后考上初中,如果中考成绩好的话就读高中,成绩不好的话就读师范学校。后来,目标倒是一步步实现了。不过,直至毕业后几年,还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可以说人生定位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方向到底是什么,自然混得一般。
考公务员也是如此,考之前,自己先做好定位,想想自己是不是决心走仕途?是不是适合这条路?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只是随大流的话,很可能导致这行做不好,那行也做不好,想要考上公务员自然机会渺茫。
我相信很多参加公考的人并非真正想走公务员这条路,甚至连公务员到底是干吗的都不清楚,一味听别人说公务员好而跟风报考。曾经,在考试的间隙,我跟一位叫小李的考生聊天,他跟我说:“我考试都没复习,是纯粹的裸考,才发现原来公务员考题这么怪。”我诧异不已,问道:“你怎么不复习?”他笑笑说:“班上的同学报了,我就跟着报。”我明白了!
回想自己第一次考公务员时,我的心态何尝不是这样?那时是2005年3月,在我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福建举行春季公务员招考。在此之前,我只听过“公务员”这个词,但对公务员招考没有怎么了解,也没想过要报考,更谈不上复习。突然有一天,听到一位姓张的同学说公考要报名了,问我要不要报,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公考这么一说。当时,我并没确定要不要报,直至后来发现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报名了,我才想,那不妨也报报吧,反正找工作不容易,能报考的话则能多个机会。于是,我也报考了,选了个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的岗位——三明市文化局文秘,报名人数只有27名。即便人数不多,但最终的结果是,我连前三名都没进,只考了第七名。那时,我准备不够,甚至对考题类型和作答方法都是一知半解,完全是凭着自己原有的基础作答,失败是必然的。
在那次公考中,我们班考上了两名,其中一位为张同学,考了高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以下简称行测)考了86分,申论70多分,笔试总成绩在该职位中排名第一,且远远高于第二名,面试时发挥正常,就顺利通过了,成了工商局的一名公务员。细细琢磨,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定位比较清晰,可以说比我清晰多了,当我还处于懵懵懂懂时,他早早就对公务员考试摸得一清二楚,提早大半年进行复习,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准备得比别人充分,当别人在大玩特玩时,他却每天带着复习资料去教室自修,认真程度一点不亚于迎接期末考,所以他才能成功,而我因为仓促应战、准备不够,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
后来,我进入一家县级通信公司工作,担任文秘职务。应该说能找到这样的一家国企,我还是蛮欣慰的,也决定大干一场,谋求发展。但我发现,我只是一个劳务工,即劳务派遣员工,合同是跟劳务派遣公司签的,不是跟通信公司签的,也就不算公司的正式员工,且跟正式工有很大区别,一方面薪资待遇差了许多,另一方面几乎没办法转正,升职发展的空间较小。我当时总觉得身份不同,好像低人一等似的,因此很想给自己一个正式的身份。既然在公司没办法转正,那我就报考公务员,考上的话不就成为有编制的正式工了吗?于是,在公司工作一年多后,我又报考了一次公务员,买了些复习资料,利用业余的时间读一读。不过,因为工作比较忙,学习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且当时的心态是一定要考个比现有工作好的岗位,非繁华城市、非热门岗位不报,反正碰碰运气,能上最好,考不上不怕,至少还有工作。所以,我报了泉州市的工商局,因为该市属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全省第一,人才济济,所以竞争较激烈,记得有三四十人竞争一个名额。其实当时我准备不够,对公考了解不算透,或许是有些运气成分,成绩揭晓后,我竟然考了第三名,着实有些意外。不过,看看第一名的成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竟然相差十几分。虽然知道如果面试够厉害的话,翻盘不是不可能,然而我对面试了解太少,没有经验,准备不充分不系统,后来面试时果然答得很不好,成绩也是第三,自然就跟新职位拜拜了。
虽然这次考试失败了,但我的定位仍然没调整,即要去繁华的城市、要考热门的岗位,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次国考中,我报了厦门海关。厦门是福建唯一的经济特区,是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风景秀丽,经济繁荣,够吸引人的;海关是收关税的,据说福利待遇不错,自然也够吸引人。我所报岗位只招一人,报考完毕一看报名人数,我惊得连连咋舌,竟然达500多人,我的天哪!500多人是什么概念?我记得高中所念的中学一个年级还不到500名学生,那岂不是相当于要在全年级考第一才能入围?可我高中成绩在全年级才排两三百名啊!虽然后来我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结果不说也能预料到,我名落孙山了,更郁闷的是,我行测和申论均只考40多分,总分才80多分,我才发现自己好“菜”,离国考的要求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时我想,可能是我不适合参加国考,做不了那么难的题,既然国考不行,那就继续报难度相对较低的省考吧。接下来,我又报考了一次,仍是比较繁华的城市,只是从特区变为省会——福州,仍然是比较热门的单位——工商局,但仍以失败告终。
经历几次失败后,我的热情一下子从天上掉到地下,自信心就像被西北风刮到太平洋,我都快蔫了,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当公务员的料。后来我索性放弃不考了,就在企业上班吧,多长些本事,有机会的话就再找个更好的公司上班。一年后,我辞职去了大城市,包括北京、广州等,本想在这些城市跳到移动公司之类的大公司上班,但人家根本不要我。我又想自己做点生意,但由于资金、经验、胆识等原因,怕自己做不好。为了生计最后只好应聘到私营企业上班,历尽艰辛虽然找到了工作,不至于饿肚子,但因为工资待遇一般,我并不满足,便频频跳槽,寻求获得更好的待遇,不过现实屡次不尽如人意,待遇总是一般,还导致我在哪一行都做得不深,因此事业一直没有多大进展。其间,我也考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但在大城市里报考的人超多,竞争异常激烈,不是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就是面试时被刷。
现在我回想以前走过的路和经历的种种失败,才知道自己的定位不合理,没有好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导致所付出的努力难有回报,经常是瞎忙一场,就像竹篮打水一场空,效果超级差。
那么后来我为何能考上呢?其实,这跟我调整思路、准确定位有很大关系。
在外面漂泊几年,我觉得有点累了,发现大城市其实不一定适合我,自己甚至讨厌天天挤公车、路上耗时一小时、高价租房、一年只能回家一趟的生活。因此,我很想考个离家近的单位,可以常回家,可以多陪陪父母。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也促使我报考,当时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长篇小说,且兴趣越发浓厚,几乎笔耕不辍,决心在这行做出一番成绩来,而且很想多写点官场小说。当时由于在私营企业休息时间较少,基本是一周一休,法定假期大幅缩水,更没有年假什么的,我就想,政府单位和事业单位不是有双休吗?平时放假不是按法定的执行吗?如果我能考进这些单位的话,那就可以利用比较多的业余时间来写小说了,还可以充分体会官场而写出比较精彩的官文。所以,我就想考老家或者周边县城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以实现我的理想。
我觉得,我这个定位是对的,符合我的实际情况,也比较容易实现。后来我重新拿起复习资料,为自己鼓劲,意欲东山再起。在2010年福建春季公考中,我报考了我们县的工商局(对工商局蛮痴情,多次报考),毕竟我们县经济比较落后,竞争力自然小多了,只有17人报名,是我参加公考以来报名人数最少的一次。这一次,我成绩不算多高,但能排在第二名,比第一名只差1分,我那时太高兴了,心想自己的一条腿已踏进了公务员队伍。但是,事非所愿,老天又给了我一次磨炼机会,我的面试成绩太差,没有实现翻盘。不过,即便如此,我已重新树立起信心来。没多久,我又参加了福建省属事业单位考试,我依旧报老家的单位,近30人报名,我笔试考了第三名。能够连续两次入围面试,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虽然这次面试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我并不气馁,而是寻找原因,缩小差距。我想,只要按照自己的定位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哪怕中间还可能有失败。在不久之后的国考中,我继续报广东下辖的一个地级市的公务员(我老家与广东相邻),报名人数是80多人,招录1名,虽然竞争也很激烈,但相比报考厦门海关那次的500多人,已经好多了。这次笔试我再次入围前三(刚好第三),然后认真准备面试,最终实现翻盘,再顺利通过体检、政审等环节,终于在国考中成功上岸,成了国税局的一名公务员!
有人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像找对象一样,看到非常漂亮的女孩时,第一印象产生好感,但真正了解后,有时会发现该女孩并不适合自己,原因有多方面,如性格不一样、文化素养不高、交流不畅等;与之相对,经常出现这种状况:对方长相一般,但与其相处,却感到交流顺畅,没有什么矛盾,无比幸福,后来两人喜结姻缘,过上甜蜜恩爱的生活,这就是适合。考公务员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人适合,有的人不适合。
所以,报考公务员时,要好好想想自己的情况,到底适不适合当公务员,如果自己迷迷糊糊不清楚的话,那么可以请那些成功人士帮忙指点指点,帮忙作作人生规划,避免走弯路。
我不敢断定谁一定不适合走公务员这条路,因为人是多变的,有可能此时不适合,但过一阶段经过调整后可能变得适合,但我至少认为以下几种类型的人不报考公务员为好:
一是根本就不善考试、不善写作的人。公务员招录没有诸如免试破格录用等说法,必须通过考试这关,不仅要会答题,还要会写申论。我不否定有些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提高,但有些人实在是不会考试,要提高的难度实在太大。就像明代考武举时,也得考策论,可是有些江湖武艺高人自小文盲或文化程度很低,那么哪怕武艺再高,但不懂得写策论,照样是白考,假若叫他们好好学文化再考试,难度太大,恐怕学得人都老了。因此,假若学习和弥补的时间太长,我建议不如做更加擅长的项目。我有一个朋友,他的文字能力超级差,不善于写文章,因此超级怕申论,就像有申论恐惧症一般,考的分数低得不好意思启齿,而且连续多次如此。虽然他计算机很厉害,但就是考不进政府单位,我觉得他继续在企业研发计算机更合适。还有个朋友,她英语很厉害,但考公务员时行测特差,不管怎么复习,一到考试,就一塌糊涂,排名基本是倒数,如果连续多次笔试都是倒数,那么我想还是算了吧。有些人就是这样,即便再努力,可就是提不上去。其实,这也正常,人有长处也有短处,恰好自己的长处不是考试,而考试恰好是自己的短处。比如我本人,天生就没有数学头脑,从初中到大学的数学基础一直很薄弱,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可就是学不好,数学成绩一直拖后腿,所以我肯定不能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再比如我没有音乐细胞,五音不全,试着学习却学不来,即便我花再多时间,也是白搭,既然非这块料,那就不从事这行,另选个自己擅长的行当。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公考,那么,尝试参加下就知道了。
二是个性过分张扬者。一种是愤青型,虽然人有一定性格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对什么都看不惯,老喜欢抨击这抨击那,看同事不顺眼看领导也不顺眼,那么,你最好还是别考公务员了,具体原因我想不用说你也知道。另有一种是很有个性的人,主要体现在喜欢留怪发(如鸡冠头)的、喜欢穿奇装异服、喜欢文身的等,这些人一般也不适合考公务员。想想就知道,假设这些染着黄发、留鸡冠头的“公务人员”去农村执法,老百姓还不被吓跑?即使不跑,谁信你是公务员?如此还怎么为老百姓服务啊?要知道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就是大方、端正、稳重。
三是品德太差的人。公务员有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具有良好的法纪观念和道德修养,做到品行端正,具有热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假设(仅假设)个人爱好吃喝嫖赌,物质欲望太强或作威作福经常欺压百姓,我建议还是不要报考了,否则即便考上,那对国家对人民危害太大了,对个人也没有好处,最终一般是入狱。
四是基本报考条件不符合的。公务员招考是有一些基本要求的,假设你文凭不够,年龄不够或超龄,曾受过刑事处罚、劳动教养、行政开除处分等,那报了也是白报,因为审核不会通过。没办法,所设的条件是难以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条件符合要求,才可以报考。
此外,我建议还有一种人最好不要考公务员,不是说能力不行,而是可能会浪费国家人才,太可惜了!为何呢?主要是他们在公务员之外的行业很富专长,比如在经商、计算机、艺术、管理、技术、新闻传播等方面很厉害,我建议这些能人老老实实在本领域发展,不要老想着求稳定而考公务员,更不要总以为公务员的待遇会更好,要不然很可能会后悔不已,对国家也是种损失。举两个例子吧,我有个朋友,他读书时很有生意头脑,口若悬河,交际一流,很善于做业务,读书时靠兼职做各种商业活动能够供自己的学费和开销,然而他后来竟然去考公务员了。当时我就想,他当公务员可是浪费了一个商人啊,市场经济少了一颗新星啊,后来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原有的才华施展不出来,在单位过得比较压抑,甚至想辞职。
要做好定位,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确定自己该在什么地方发展。选对一个地方,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样对公考之路的影响也很大。
当今社会,不少大学生的心态是这样的:要发展就要选沿海地区,尤其是大城市,首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由此造成我国现在的大城市拥挤不堪,特别是交通,堵得车速如龟速。不可否认,大城市有特殊的优势,如机会较多、工资较高、信息发达、购物方便、物资齐全等。但相对应的是,大城市也有弊端,会对公务员考试困难倍增,如人才济济,竞争力大,在公务员报考时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比比皆是;消费水平高,尤其是房价,一平方米要几万元,买套房子要几百万,虽然城市遍地高楼大厦,但人们经常只能望楼兴叹,连租个房子每月都要一两千元,占了收入不小的比例。
与沿海大城市相对应的是,我国还有幅员辽阔的中西部,还有众多的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乡镇、乡村。这些地方虽然经济暂时没有那么发达,条件比较艰苦,但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人才渴求度高,竞争没那么激烈,要考的话录取概率相对大多了。如国考,广州、深圳一般要120分才能入围面试,但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经常90多分就能入围。况且,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中西部发展迅速,各方面的条件日趋完善。另外,现今各三四线城市或县域经济发展很快,机会也不少,潜力十足,且房价、物价相对较低,即便工资比大城市低,但生活质量可能比大城市好。如在一个县城,一般30万元就能搞定一套房子,相比大城市的几百万元,只有十分之一,即便工资只有大城市的一半,但买房相对容易多了。
2012年登上各大媒体的焦三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1989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到甘肃武威市工作,在竞聘领导干部考试中,年仅23岁的他成功竞聘上市外侨务办副主任,级别是副处级。武威市地处西部,人才较少,因此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焦三牛才有这样年纪轻轻就担任副处级干部的机会。假使他在大城市,能有这样的机会吗?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吗?一般是不可能的。你想想,你是宁愿在大城市里像《蜗居》的故事人物那样蜗居过日子,还是喜欢到其他地方像焦三牛那样有大发展呢?
有些人会说,即便像焦三牛那样,那也是在小城市,不算什么,如果他要混到大城市(如北京)困难肯定很大,或许只能一辈子都困在小城市,而我毕业就选择了大城市(如北京),一下子就混到首都啦!一步到位,多威风!至于焦三牛以后会发展得怎么样,我不是算命先生,没法算出来。但我可以举两个古代的例子,证明该想法不一定对。第一个例子是大名鼎鼎的海瑞,海瑞考中举人后,所安排的工作在福建的延平府,即现今的南平市,当时是穷乡僻壤、穷山恶水,常常是朝廷大臣被贬之地,而他所从事的岗位是教谕,官级比九品芝麻官还低,因为没品。可人家海瑞不管那么多,努力工作,全心投入,业绩突出,仅仅四年就获得提拔,当了浙江淳安县的县令。虽然县令也不算大,但他仍然努力工作,仍然业绩突出,有目共睹,当知县(包括之后在兴国任知县一年余)仅6年后,就调到北京的户部。这就是典型的从偏僻的基层岗位跃升到朝廷中央啊!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嘉靖年间),有个叫俞大猷的抗倭名将,第一份工作被安排在金门,那时的金门可是个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孤岛,且海盗横行,可俞大猷不在乎啊,硬是在金门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成绩,不仅赶走倭寇,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突出。后来,他逐步当上了福建总兵、广东总兵(相当于军区司令),后来还调到属于明朝第二首都的南京任职。
所以说,在小地方工作不要紧,只要业绩突出,照样可以发展到大城市;但是,如果在大城市混得不好,照样可能退回到小地方。关键是要有能力,其实只要干得出色、作出贡献,在哪儿发展不是最重要的。
像我本人,毕业时在一个县城工作,当时总以为大城市比小县城好,于是就辞职去了广州,身临其境才发现广州其实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好,人挤、车堵、房贵,工作不好找,工资并不高,后来我又去了北京、天津,但发现也不适合自己,绕了一圈后便退回福建,在福州打工。但在这个大城市过得挺不容易,工资不高,蜗居在城中村十平方米的房间就要三四百元租金。再后来我决定回故乡的县城工作,于是考县城的公务员,竞争程度较以往小多了,我几次都能入围面试。就说我现在考上的这个单位,也是在一个不算发达的普通城市,且我单位不在市区,位于郊区。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地方比大城市更适合我,我更喜欢这里,这里环境清幽,没有城市的喧嚣;这里风光优美,遍布翠绿的香蕉树,还有壮丽的江河穿流而过;这里交通挺方便,上班地点很近,不用像城里一样挤公交;这里消费较低,买菜、买水果可以直接从农户手中买,都很便宜的;每月支付400元左右就能租到两房一厅的居室,而在城里一般要1500元,相当于我每月多赚了1000余元啊!
或许不少人跟刚毕业时的我有相同的心态,即毕业后便到小地方工作心有不甘,老想着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自己应该到大城市去闯一闯,见识见识。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我很能理解,那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不必急着考公务员,可以先在大城市工作两年,亲身实践一下,也算可以增加见识、拓展视野、体验人生,如果真能发展成功,混得如鱼得水,如当上高级白领,甚至创业成功,成为大老板,那我要恭喜你!如果发现外面的世界其实也很无奈,那倒可以跟我一样及时调整,哪里更合适就去哪里。
所以,在考公务员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发展地区的定位,因为不同地区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差很大,如果你的成绩一级棒,那报考位于首都的中央部委的岗位也未尝不可;如果成绩没那么好,那不妨求其次,报考地方基层的公务员,这样即便分数低点,照样可以考上。有时难免出现一些特殊情况,让人不方便随意选择地方,比如自己的家就在大城市,那我建议你可以征求家人的意见,并考虑清楚自己愿不愿意离开父母。如果满腔热情要到农村锻炼,那可以好好劝说父母;如果父母坚决不同意,要你在城里发展,那就留在城市发展。或者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自己的对象在大城市工作,且工作很好,她不愿意辞职离开,假设自己考上一个较远地方的公务员,很可能产生两地分居的问题,甚至影响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可以报周边地域的公务员,不要相距太远,逢周末的时候可以相聚。我也有朋友遇到这类问题,他老婆在福州工作,而他本人则考了宁德市的公务员,一方面该地相比福州竞争程度自然小多了,容易考上;另一方面,两地距离不过一百余公里,逢周末可以回福州相聚,加上两地通了动车,回来也挺方便,自然不影响两人感情。
众所周知,公考的单位非常多,如国考有国税局、海关、海事局、统计局、出入境检疫局、银监会、证监会、气象局、储备局等;在省考中,有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监狱、党委办、政府办等;此外,事业单位有学校、医院、报社、地质局、测绘局、药检所等。不少人在选择单位时,会毫不犹豫地选热门单位,如税务、海关等。问其原因,会说这些单位跟税收打交道,待遇肯定好,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报这些单位,其实显得有些盲目。
那么该选什么单位呢?
我觉得这要分情况来讲。像我本人,我的成绩不算高,所以,在多次报考中我不敢报热门单位,比如在省考时,一般不报地税,因为知道成绩难以达到要求。在第一次考公务员时,即在未毕业时,我对报考的行业没什么概念,只觉得哪个报名人数少、能够让我找到工作就可以,所以当时报了文化局的一个岗位。而之后,我对单位有了些要求,一方面觉得不要太热门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要太冷门的,而工商局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单位,所以我多次报工商局。至于后来为何报海关、国税,说实话,其实当时我也不敢报这么热门的单位,但是国考的一个特点就是国税和海关招得特多,其他单位相对招得少,除了这些单位的职位外,其他的基本不合适,所以只能报这样的单位了。
此外,我也考过综治办、安监办、药检所、农业服务中心等单位,之所以报考这些与之前大相径庭的单位,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当时考试是市考或事业单位考试,招考单位较少,选择面较小;另一方面这些单位都设办公室和文秘岗,需要人员从事文字工作,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十分对口,能够报考。
因此,我认为选单位要看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要结合自己的实力。如果平时分数很高,把握很大,可以考热门的单位。如果自己平时成绩一般,那还是谨慎点,眼光不要太高。这就像找对象,当今社会总体还是讲求门当户对的,如果自己只是平民子弟,如像我一样,却老盯着富家千金,我劝你还是算了吧,不是说不可能,但困难肯定倍增,甚至不小心的话会被扫地出门,很没面子。
第二,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比如考生学的是公安专业,那么一般报公安系统为好,而且公安局有些职位注明要公安专业毕业的学生,这样的话竞争会小得多;如自己学海关缉私的,那报海关也无妨;如学医学专业的,那就报医院吧,因为现在县级和乡镇卫生院十分缺医学和护理人才,要考上并不难。像我们县2012年事业单位招考,单护理岗位就要82名,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如计生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等,总共才招90名,据说护理岗位只要考40多分就能考进了(总分100分),没办法,人才缺乏啊!假设读医学的考生硬要报别的单位,那就很难有这样的机遇了。此外,有一些专业,即类似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有计算机、行政管理、经济类等专业,因行业性不是那么强,那大可不必对单位限定那么苛刻,只要有招自己专业的单位、报考人数又不算多的话,那就可以报了。
第三,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若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和岗位,那么可以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做出更好的成绩;若没有兴趣的话,即使考上了,那也很可能在岗位上平平淡淡,无心拼搏去创造佳绩。比如,有些人从小就有当警察的梦想,觉得警察很威风,天天关注警察捉流氓的事,很希望自己也当上警察,从警察工作中寻到十足的活力,那么不妨报这个岗位。但假设你对警察没兴趣,比如觉得警察风险高,到外巡逻太累,皮肤还会被晒黑,如果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又报了警察岗位,想想就知道即使考上也难以做出成绩来。还有一种看似冷门的单位,如文联、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有些人认为这些单位很边缘,没有什么实权,不予考虑,假设你实在没兴趣的话,那不关注也不怪你,因为即便你考上了,很可能难有作为,但是有些人也合适报考这样的单位,如对文艺、历史等十分痴迷的,假若考上的话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专长,另一方面契合自己的兴趣,工作热情更高,很可能写出轰动全国的作品来,或者出版价值颇高的论著,拿到不菲的稿费,真是双丰收啊!
总之,公考要理性对待,不偏执、不盲目,选个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讲个小故事,2012年7月诸多媒体报道,有个北大硕士毕业生,工作后月薪8000元,其父亲竟然奚落他,对他恶语相向,说他为父亲丢了脸,还说北大毕业的学生至少要当公务员,应该当市长乃至省长。而该硕士向父亲道歉:“爸爸,对不起,我虽然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社会上很多人都有这种心态,在选工作时,首选公务员,以为公务员才是最好的出路。我认为这种观念是狭隘的,想想就知道,假设中国人都当了公务员,那谁来当老百姓?谁来办企业?国家税收怎么产生?财政哪里支付得起工资?
那么有人会问,如果我不考公务员,那我该干什么好呢?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样的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想说的是,人生道路千万条,不止公考这一条。
很可能公考并非是最适合你的,你在最适合你的行业努力的话或许能取得远远超过你在公务员队伍所创造的成绩,并获得更多的回报。像前文的北大硕士生,其实他刚毕业就找到月薪8000元的工作,已经很厉害了,像我刚毕业时一个月工资才1500元。相信只要他坚持下去,明天一定会更好。我建议他应当劝说父亲转变观念,同时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做出一番成绩证明给父亲看。
我们国家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商机无限,道路千万条,条条都有发展的前景,都能赚到金子,关键是自己要做得深、做得专、做得精。
看看我的不少同学或朋友,不少人读书很差,比我差多了,高考只考上高职院校,甚至连高职都考不上,只好去读成教学院,属于自考辅导型的那种。他们有些人也考过公务员,分数多少?国考总分200分,只考了60多分,行测30多分,申论也是30多分,惨不忍睹。当时我知道后,心里暗笑,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怕伤了人家的自尊。然而,这并不等于他们没前途,几年之后,他们混得比我好,不是一般的好,是好不知道多少倍。其中一个姓张的同学,当时读的是成教学院,虽然学习差,但对计算机情有独钟,精通诸如编程、软件开发、硬件维护,后来自己在北京开公司,在该领域做得很成功;还有个同学,他读书也不怎么样,但美术水平不赖,人也很有艺术气质,留着一头长发,蓄着胡须。后来,他美术越做越精,自己开了家设计公司,买车买房了;还有一位高职院校毕业的同学,英语专业毕业,虽然只过四级,但英语口语、人际交往能力挺强,跟老外打起交道来,口若悬河,关系融洽,后来在泉州下辖的安溪县一家公司做外贸,做得顺风顺水,业绩蒸蒸日上,早早实现有车有房的梦想,房子还不止一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且均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都是我熟悉的人,创造的业绩和获得的回报比那些在公务员队伍的同学好多了。
就算连文凭都没拿到,你也不用怨天尤人,人家比尔·盖茨不是大学没毕业吗,还不是照样成为世界首富?就说我老家的一个邻居吧,她初中没毕业,去了一家加盟特步的体育用品专营店,从营业员做起,两年时间做到店长,之后被调到公司总部做一个片区的经理,年仅21岁,可谓前途无量。这主要是一方面她有毅力,能够接受营业员刚开始时较低的工资;另一方面是有追求,善于学习提升能力,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提拔,工资自然也会跟着提高。还有一个老乡,他没什么文凭,就是学习雕刻艺术,雕寿山石等,此外就是一手好书法,后来成了工艺美术大师。讲完这两个故事,我想对两类人提一些建议,一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建议眼光不要太高,要愿意放下架子,到基层到普通的岗位锻炼,只要你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获得提拔发展;二是想对众多的家长说,不要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过分地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更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当市长、省长,应该教导孩子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而家长本人也要努力拼搏,不怕自己没文凭,不怕自己年纪大,只要努力的话,照样可以做出成绩的;如果自己不努力,却老催孩子努力,这也是不对的,况且五六十岁创业照样可以成功,例子俯拾即是。
2.揭开公务员的神秘面纱
不少人报考公务员时,其实对公务员并不是很了解,报考的动机让人愕然。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三成网友认为,报考公务员的动机是“待遇有保障,福利更诱人”;26%的网友动机是追求“能行使权力,社会地位高”;近两成的网友更看重公务员职位稳定;只有1%的网友报考是为了“改变社会”。甚至有报道,记者在考点外随机采访20名考生报考公务员的动机,无一人回答“服务祖国和人民”或“给社会作点贡献”。
出现以上令人咋舌的状况,不可否认有考生自身的原因,不过并不能一味地把板子都打在考生身上,考生只是社会的一个分子而已。这更多地折射了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包括大学扩招迅猛、大学生太多、就业压力大、岗位供不应求等,还包括私营企业不太规范、工资偏低、休息时间较少等,再加上社会观念使然,“官本位”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父母观念也比较传统,会催促儿女报考,社会比较浮躁,比较物质化,比较现实,比较会攀比等;此外,目前中国公务员也确实存在一些权力寻租等问题。
不过在本文,我并不想对其中的原因做过多的阐述。我想用事实说话,根据自己平日的了解体会,为大家揭开公务员的面纱,让大家更加了解公务员的情况,以利于考生做出更好的选择判断,避免走了错路弯路。
曾经在某论坛看到这样的帖子:
帖子一的标题是:“某区再就业管理办公室办事员的待遇怎样?”内容是:“如题,某区再就业管理办公室办事员的待遇怎样?主要有什么职责?有无油水?谢谢!”
帖子二的标题是:“这次乡镇公务员我报了某地的,笔试第三名,招四个人,但我决定放弃面试。”内容是:“第一,听说某地的乡镇公务员工资很低,如果没有关系,根本就没什么油水;第二,我是××地的,我没钱拉关系,我怕到时调不回市区;第三,我现在工资大概一个月有四千,但还觉得生活压力很大,如果真的就这么点工资,到时把现在这份工作辞了后悔都来不及(我现在在市区工作,房子也买在市区)。”
看了这两个帖子,不知道你是不是很无语,反正我是很无语。
关心待遇,希望能多领点工资,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些,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这也有个度的问题,假设过度地看重待遇,甚至像以上帖子提的“油水”,那就不对了。假设让这样的人当公务员,一猜就知道以后难以为人民服务,而是想着怎么榨老百姓的油水,令人实在感到可怕啊!自然而然地,该发帖人被网友跟帖大骂。也有人讽刺道,既然想要油水,何不去饭店打工啊?那里油水很多哦。
那么,公务员工资待遇到底怎么样?这得分情况说,因为目前我国公务员待遇并不是统一的,彼此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区差别。这主要体现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别,差别可能还很大。据说(据朋友说,但未考证),厦门普通公务员工资待遇有五六千以上,深圳的则更高,八九千以上的都有(有待考证)。这些地方属经济发达的特区,地方财政收入高,还有诸如特区补贴等,工资待遇自然比较高。不过,大家也知道,这些城市的房价可是很高的哦。普通的二三线城市公务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一般就3000元左右。而一些地方经济欠发展的地区,待遇更一般,像我们老家所在的县,如刚上任的就1000多元,工作若干年的则2000多元。而西部的一些省份,工资更低,有一个云南的舍友,当时考上当地的公务员兴奋不已,可拿到手上的工资后,不好意思启齿,才1200元。没办法,经济落后地区财政收入较低,有的县一年财政收入不到一亿元,比不上发达地区一家企业一年的收入,但同时要设置各类机构,僧多粥少,只好把公务员的工资降下来。
二是单位差别。各单位是有一些差别的,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直属单位或省直属单位跟地方管理的单位有些差别,因为国家直属的单位(如国税、海关)或省直属单位(如工商、质监)的薪资是上级单位规定和拨款的,而地方各单位(如民政局、林业局等)的工资是由地方财政统一规定发放的,有可能国家或省直属的单位比地方的高,也有可能低。总体而言,绝大部分的单位工资待遇相差不大,更不会像不同行业的企业差异悬殊,比如有些效益好的企业月薪几万,效益差的企业月薪千余元,政府各单位则不会如此,而且今后的趋势是国家越来越强化统一管理,如大力推广“阳光工资”,那么各单位薪资基本就没什么差别了。
三是层级差别。这里所说的层级包括两种情况:一方面公务员级别不同,公务员级别包括国家级、部级、厅级、处级、科级、科员、办事员等,级别越高薪资待遇自然越高,级别越低工资就越低。另一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总体而言,高一层级的单位薪资待遇会比下一层级高点,如省级的比市级的高,市级的比县级的高,县级比乡镇级的高。前文帖子二所提的乡镇公务员工资很低,实际是不是这样?应该说有些地方是这样的(但有些地方会好许多,如发达地区的乡镇),据我了解,我老家所在的乡镇许多公务员到账工资就1000多元(另有些公积金、保险),之前也看过邻县有人发帖吐苦水,说在乡镇工作15年,工资才1500元。2011年我参加工商局公务员面试时,跟一位竞争对手聊了聊,才知道她已经是乡镇在职的公务员,问她为何再考时,她说乡镇公务员工资太低,为求更好的待遇才继续考。乡镇为最基层政府单位,在一线服务群众,重要性不言而喻,为鼓励大家去基层工作,我也建议国家能够加以调节,适当提高基层单位人员的待遇,调动基层单位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工龄差别。工龄越长,工资增长越多,这也是应该的,鼓励人员长期服务、多做贡献嘛。记得我在企业时,也是有这方面的工资。工龄差别一般不会很大,增加一年工龄约增加一二十元工资,如果工龄有一二十年,那数目也算可观。现在,国家大力鼓励毕业生先到基层、到企业历练,如果你工作几年之后再考公务员,且考上的话,之前的工龄也一并计算。所以说,先到企业锻炼,也是不错的选择,国家不会忘了你的这份付出。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只是个别现象,却能够造成不良影响,给人一种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资超级高的感觉。主要包括几类:一者如帖子所说的“油水”,那是个别人敲诈勒索老百姓的钱,吃拿卡要,贪污受贿,这样的钱拿得越多,风险就越高,类似随身带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能爆炸,到时搞得身败名裂,锒铛入狱,悔之晚矣,具体的缘由我不说大家也明白。二者就是有些单位有额外收入,如一些事业单位是自收自支,或半自收自支的,如医院、测绘院、科学研究院等,效益好薪资待遇则高,效益差则薪资待遇差。还有部分学校,违规收取高额择校费,这大家明白,不细说。而政府机关单位是不允许有这些收入的,国家查得很严,况且胆敢乱收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维权意识日益提高,会积极地投诉举报。
没钱万万不能,但金钱不是万能的,钱本来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对钱要有个正确的态度。考公务员不能只看金钱,更不能想着捞“油水”和“升官发财”,而是要保持清正廉洁,切切实实为民做实事、做好事,不能过多地看重薪资待遇,更不能侵犯百姓的利益。看看历史,那些贪官都没有好的下场,如宋朝的蔡京、明朝的严嵩父子、清朝的和珅,贪污受贿,家财万贯,最终还是被查抄,空有一场,还被群众唾弃,甚至饿死,时至今日乃至几百几千年几万年之后,仍会骂之;而历史上的清官,如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俞大猷等,两袖清风,虽然一生清贫,却青史留名,多么伟大!
曾经在参加公务员培训时,在同批入职人员的QQ群里,听到或看到部分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如粤北、粤东等)也在喊穷,说一个月工资只有2000元,甚至不到2000元,然后说外面企业的工资多高,某某公司月薪八九千,某某同学月薪一万多等。其实,总体而言,我们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上,就是那些企业家、白领等群体;比下,就是普通大众,尤其是农村的老百姓,看看他们才知道什么叫穷。像我老家,我的一个大伯顶着烈日去山里采茶,一天才赚二三十元,还有我的邻居,做建筑工人,天天风吹日晒,一个月才赚1500元。由此,我们更应该知足。如果真的决定报考公务员,那就要能够满足这样的收入水平,不要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如果真的坚守不了,那就不要报考,或者可以辞职到外面闯,实现更大的理想,但千万别想靠捞“油水”发财,否则贻害无穷,况且乱捞的话会被开除,移交司法机关。若在其他行业,你凭着自己的能力,做合法的事业(当然不能从事类似捞地沟油加工后再卖给饭店的违法勾当),赚再多的钱,买十辆宝马奔驰,买多套豪宅,买一大堆LV包,都可以,不犯法(当然最好不要,提倡节俭);但假若你是公务员,就不可以,若超过一定限度了,那么,你就像在刀尖上行走一样危险了。
那么有人说,我可不可以兼职赚点额外收入。据我目前所知,如果你停职留薪去外面做生意,是不行的,那叫吃空饷,近年来整顿得特严格,连某县的副县长若干年前这样干过的底子也被翻出来,后来,啥职位也没了。如果你不停职,而是边上班边到外面做生意、办企业,这也是不行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少人报考公务员是冲着公务员比较稳定。就在我考上公务员之后,经常听到有人这样对我说:“公务员好啊,铁饭碗,摔不破,不管刮风下雨,一生不忧愁。”我听了心里五味杂陈,挺复杂的。
公务员是不是比较稳定?应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确实如此。这主要体现在公务员流动率比较低,尤其是辞职率更低,不像有些企业辞职率高得惊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公务员队伍考核淘汰相对不那么严厉,不像企业那样,干不好就炒员工的鱿鱼;或者员工本人不满于现有公司,索性炒公司的鱿鱼,选择辞职跳槽。公务员有没有考核?答案是有,每年都要评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不过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的人都是称职以上的,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很少,要淘汰出局的更少,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稳定。
凡事有利有弊,从利的方面看,员工稳定可以保障工作较好地开展,不必频繁地招聘人员,不必投入太多的招聘费用;从弊的方面看,如果一个单位的员工太稳定了,致使人人形成“铁饭碗”的观念,其实这对单位并非好事,扩而言之,对整个政府机关和国家均不是好事,因为不利于人才的竞争,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和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更严重的是会导致部分没有能力、混日子的人占着编制却照样拿工资,有失公平,更对不起纳税人。我见过某单位的一个领导,经常抱怨下属不努力学习、得过且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反正“我”已进入公务员队伍,“我”不学习也照样拿工资,学不学无所谓,“我”死猪不怕开水烫,你敢拿我怎么样?总不会淘汰“我”吧?我们经常用一个成语“静如死水”,又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一个单位太过稳定,没有适当的流动,那就会成为死水,后果多么可怕!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俄罗斯和我国香港等,公务员没有“铁饭碗”一说,也就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们可能这几年在政府单位工作,可过了几年,他们又在企业里工作了,或许再过几年,因需要的话,又会到政府单位工作,就连那些部长也是如此,碰到政府换届,重新组阁时没被新总理任用,那就选择其他行业。他们为什么能够胜任在非公务员单位工作呢?主要原因是他们有本事,平时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不管在哪里都不怕找不到工作,这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反观我国公务员队伍中的有些人员,由于不注重学习提升,平时又只做很简单的事,能力未与时俱进,若被淘汰出公务员队伍而到其他企业谋职,很可能已经没有胜任能力了,很可能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那么,作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你愿意追求这样的稳定吗?你愿意一生在这样的平淡中度过吗?人生就像一首歌,就像一部戏,有平淡有高潮有起伏有跌宕才是完整的,假若一首歌一直平淡无奇,肯定不会流传开来,人生如果一直稳定平淡,肯定不会创造出大的成绩。我有个同学,还没毕业就考上了公务员,分配在一个乡镇的工商所,待遇也不差,但干了几年,他就跟我说很想辞职到外面闯闯,老待在一个单位里,发现自己消沉了,如果不趁年轻到外面闯闯,以后真怕不适应外面的社会。就说我本人吧,毕业时在国企上班,也算挺稳定,可我当时年轻,也很想到更大的世界闯闯,于是背着压力毅然辞职,去了若干城市,虽然没干成多大事业,但起码证实一点,我在哪里都能生存下来,因为我掌握了本事。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希望广大青年人能够增强干劲,投入激情创业队伍中,而不要还没毕业,就想着今后要过多么稳定的日子。此外,即便你考上了公务员,我建议也要有所追求,增长本事,提升自己,而不要不思进取,以为进入避风港得过且过,假若哪一天公务员改革,已经不稳定了,那你怎么办?不会因此被社会淘汰吧?就像税务单位吧,假若你考进后,还可以考个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或者继续读研读博,或者像我这样在业余时间研究历史,创作文学作品。只要有心,奋斗的道理是很多的。
目前,我们国家已越来越意识到“流动”的重要性,意欲打破铁饭碗,逐步推进改革,现在已经实施,如佛山、深圳等地招考公务员实施聘任制,签几年合同,干得好就继续聘用,干不好就辞退。我希望能够全部推开,所有公务员都实行聘任制,还要加大优胜劣汰的考核,彻底消除“铁饭碗”一说,让“铁饭碗”变为“瓷饭碗”,这样势必会大大促进政务效率的提高和机关作风的改善,也会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更会激发国家民族的活力和动力,我们的民族才能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
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县城,拜访一姓王的老乡,老乡在企业上班,他问我:“小吕,当公务员是不是很闲?是不是天天看报喝茶没事干呀?”还有个亲戚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另外,在大学时,听某老师说:“假设你要考公务员,首先要看你会不会适应天天看报纸的清闲生活,否则就别考……”当时被这么一说,我还真以为公务员无聊透顶,然而现在当了公务员,才知道老师说得并不正确。我也告诉老乡小王,他的看法是片面的,事实并非如此。
我不解他们为何会觉得公务员很闲呢?问小王,小王说难道不是吗?他曾去某单位办事,看到工作人员在看报纸。我亲戚去某个单位做工,看到工作人员在喝茶聊天,似乎没事干。于是,我明白了。
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应该承认,的确存在个别人员比较清闲的现象,无所事事。那么是不是没事干呢?其实不是,而是其不愿干,不作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者没能力干,因为自己素质较低又不思进取,不善于学习,所以干不了活,上级知道他的“斤两”不愿安排活儿给他做,免得做砸了,宁愿让其闲在一边,说得难听点,就是让其烂在一边(如果是企业,早被老板炒了)。设问,若是你,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宁愿被人以异样眼光看待,被老百姓讥笑吗?如果是我,我是绝不愿意的,我宁愿努力点,积极争取,多做点事,否则拿着工资会心虚,对不起良心。我相信大部分年轻人会跟我的心态一样。
平日大家可以看看那些公安交警人员,是不是闲的?我经常去市区,在热浪袭人、烈日当空的夏日,或者在寒风凛冽、冷雨飘飘的冬季,都会看到他们在路口执勤,维持秩序,履行职责,多么辛苦,多么给力。
就说税务部门吧,税务部门以“为国聚财、为民收税”为宗旨,要依法依规组织税收收入,假若不努力工作,税收怎么能收上来?国家财政收入怎么能实现?另外,还有诸如清理经济户口、审核出口退税、做好纳税服务等事务,都要付出辛勤努力,税务部门加班加点属于家常便饭。
有些报考者雄心勃勃,说如果考上公务员,几年后就要当副局长、局长、县长等。更夸张的,是前文所提的北大硕士的父亲,说北大毕业的应该当市长、省长。想想也知道,全国才多少个省长、多少个市长?而北大、清华的学生有几万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省长、市长让他们当?
可以跟大家实话实说,公务员升职的难度相对较大,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关晋升岗位有限,如工商局,一个县不才一个工商局吗?也就只有一个工商局局长和几个副局长啊!而且公务员流动率比较低,很多人当了公务员后一辈子都没换过工作,当你入职后,会发现你的上级在岗位占了N年都不腾出来,还有许多年纪比你大、资格比你老的还在当普通科员等着提升呢,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轮到你一个新人升职,真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但假如是企业,由于企业数量多,有的企业员工达数万人,管理岗位自然也多,人才需求大,只要做得努力点,当个副经理、经理、总监乃至副总的机会要大得多,即使不在这家公司升职,有可能跳槽一下,就在另一家公司获得提升了。二是公务员升职的规定多。在政府机关,为保证选拔干部的规范,国家对提拔干部有明确规定,如有任用条件、工龄、经验等要求,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规定“提任县(处)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职位任职的经历;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此外,还有其他种种规定。即便提拔一位科级干部和股级科员,也有各种规定。而在企业里,只要你有实力,获得老总的赏识,哪怕只在职一年乃至几个月,被提拔当经理乃至副总也很正常。我原来工作的一家私营企业,有同事在公司任职只一年、年纪才23岁,就被提拔为副总。三是一些实力之外的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或许你会问,难道公务员就没升职机会了吗?那也不是,只是说难度相比企业要来得大。如果刚好空缺出高一层级的岗位,加上你平时工作表现不错,完全具有胜任能力,获得领导赏识和同事认可的话,那很可能会推荐你升任,还可以通过竞聘或遴选获得提任。现今不时有部门公开选拔年轻干部,也要经过笔试面试,选拔上的话也算升职了,但竞聘和遴选也有任职条件限制,比如竞聘副科级干部,要求你之前是股级干部。而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如焦三牛,他虽然毕业没多久,但甘肃武威情况特殊,急需人才,因此放宽条件,焦三牛经过公开竞聘,凭借实力竞聘成功,当了副县级干部。如果你有实力,又愿意去西部的话,也可以走这样的路。
所以,能不能升职,一方面个人要有能力,做出出色的业绩,获得上级的认可,就容易获得提拔;另一方面,也要有些机遇,更要善于抓住机遇。总体而言,在机关单位里,晋级肯定是可能的,但也要正视现实,混到退休只当科员的人很多。如果你要考公务员,要想好假设一辈子只当科员会不会接受,如果会接受,那就报吧;如果接受不了,我建议最好找其他路子。另外,也要改变下思想,不是要升官才算实现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哪怕一辈子只当办事员、科员,照样能实现人生价值!
我也曾经问过一些人对为人民服务的看法,他们说现在谈为人民服务好像很假,不好意思说出口,即使说出来了,自己也会感到心虚,怕被人嘲笑。为何会有这种心态,那是因为他不够真诚,没有把为人民服务铭记在心,并切实付诸行动。我也曾听过老师说,有些人在面试作答时,口头上也说出了为人民服务,可是一听,就知道是吹的,目光游离,语气很弱,一点都不真诚。而有些人则不一样,可以让人感受到他的确是想着为人民服务的,因为他很真诚,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人考试成绩自然更高,而前者分数自然低。这也算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不知道报考者有没思考过,“公务员”这个名称的含义是什么。若从这三字的字面来看,可以理解为“为公民服务的人员”,这个称呼其实也包含着为人民服务的意思啊!
那么现实是不是如此呢?我当了公务员后,更能感受到,公务员确实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更不是很假,是真真正正的。如果你觉得假,心很虚,那得加强修养,抓紧转变观念了,真正地让自己能够牢牢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更不是为名服务。只要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公务员,才能当个合格的公务员,才能在老百姓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简单举几个例子,公安人员日夜巡逻,打击黑恶势力,那是为人民创造安全的环境;交警人员在路上辛苦执勤,那是为人民维持良好的交通秩序;工商局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以及为企业办理注册登记等,这也是为人民服务;信访局接待信访者,处理信访事宜,这也是为人民服务;社保中心、新农保中心、医疗保险中心的工作人员,是直接面对人民服务;农业局工作人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知识和指导,也是为人民服务;扶贫办为贫困人士提供帮助、法院为民主持公道、医院医生为病人治病、教师为学生提供教育,都是为人民服务;即便诸如纪检监察部门,虽然职责是开展纪律监督,抓作风和效能建设,但他能够监督机关工作人员遵守纪律,改善作风,提高服务水平,说到底也是为人民服务。
而且,政府非常重视“服务”这项内容,我做文秘的也能深刻感受到,比如,每次写总结,如半年或年度总结以及工作计划,都要将服务内容单列一块做重点内容写。像国税部门,已经将服务当作一项核心业务来抓,跟征管业务并驾齐驱。据我所知,各地政府纷纷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把各单位的窗口部门集中在一起,意图就是提供一条龙的、快捷方便的服务。平时,各级部门也十分重视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考核,制定出不少的服务办法,平日加强明察暗访,发现服务不合规的会进行严肃处理。各单位还纷纷设立意见箱,举报信,接受群众监督投诉,规模较大的单位纷纷推出服务热线,如工商的12315,税务的12366等,接受群众咨询投诉。从中可见服务的重要性了吧。
最后,望各位要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务必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做到真诚真心服务,这是公务员最基本的素质,过了这关,再来报考吧。
3.公务员考试难也不难
很多人都会说,公务员考试很难,既是天下第一大考,又是天下第一难考!有些人看到国考报名总人数达150万人,大部分职位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一下子就被吓着了,感觉好难,考上的希望渺茫,未考心就先败退下来,索性弃权,不参加了。
那么公务员考试是不是很难?应该说,总体而言的确是难。公务员考试的“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试题难度较大。公务员考试考查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数学、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写作、时事政治、逻辑推理等,除了英语之外,其他科目都可能考到,所以要求考生肚里的“墨水”够多,涉猎的知识够广泛,这些需要通过日积月累才能做到;公务员的考题比较灵活,不拘泥套路,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实现,而是变化多端,注重考查思维应变能力;公务员题量大,多则140道题目,时间只有120分钟,平均分配一下,做一道题不到一分钟时间,十分注重考查考生的反应速度。其实公务员面试也是如此,要求在极短时间内理出思路,进行作答,而不容考生长时间准备,更不能上网搜集好材料才作答。公务员考试就像全程马拉松比赛,如果慢悠悠地走,相信不少人都能走完(如果连走都走不完,自然先淘汰),但若要在两个多小时内跑完,那恐怕能做到的就不多,只有做到的,才有机会获胜。二是竞争的激烈,这道理很浅显,毕竟岗位有限,而求职者众多,这就像寺庙里只有一份粥,如果只有一个僧人,那不用竞争,自然归他,但假若来了十几人,甚至几百人,那怎么办,只能拼武功,谁武功厉害,打败了对手,就能获得这份粥。公务员考试甚至更残酷,为何?如果僧人不想打,那可以把粥平分,一人吃一点;但公务员考试不行,一个职位只能让一个人担任,不能由几个人商量好共同来做。
不过,公务员考试也不尽然都难,只要你能力足够,灵活掌握方法,那么难也不难。这主要体现在几方面:第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足够的水平,只要水平达到了公务员报考的要求,那就不觉得难了,比如大家都认为空中走钢丝难度很大,但那些擅长走钢丝的人具备了这项能力,就会如履平地一般,轻而易举地走完钢丝。要达到公务员报考要求的水平,就需要考生努力学习,认真准备,同时讲究策略方法(下文会逐步展开谈)。第二,在考题方面,也不是全部都难,一般而言,国考的考题难度十分大,几乎年年都难,省考的考题会容易点(有时也难),有些事业单位的考题则更简单(偶尔也难)。拿我来说,国考行测和申论两门合计分数106.4分就进入前三名了,而第一次省考的时候,考了140分才排第七名。有一次事业单位考试,总分100分,我考了86分还排在十名开外,据了解要考90分以上才能入围面试。我认为,考题的难易不是主要的,因为难的话大家都难,分数都比较低;容易的话大家都容易,分数都较高,关键是不管考题难易都能考入前三名(有些职位前五名入围面试),那才算真正厉害。第三,选择职位也有策略,选得好可以让竞争不那么激烈。现今,公务员报考都是直接报某个职位的,比如报考潮州市职位时,分别按以下岗位报考:饶平县国税局会计岗(1名)、湘桥区国税局会计岗(1名)、潮安区国税局会计岗(1名)。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如饶平县国税局会计岗位只报10人,湘桥区国税局报了100人,潮安区国税局报了1000人。如此,同样都是潮州市下属国税局的会计岗位,却能出现竞争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饶平县的竞争程度最低(10%),而潮安县竞争程度最高(达1‰)。假若考生能够有效选择,就能选到职位不错、但竞争程度相对较低的岗位(具体技巧在下一章会展开谈)。第四,一些西部地区或者东部、中部经济落后地区(如贫困县、山区县)的岗位,录取分数相对低得多,还经常出现报名名额不满的情况,需要经过调剂才能完成。假若考生能够选择这样的岗位,其实考上的概率蛮大,自然不算难。另外,三四线城市比一、二线大城市易考,郊县的单位比市区的单位易考,基层的单位比市级以上的单位易考,等等。
此外,想跟大家说说古代科举考试,古代为选拔人才,实行科举制度,要过上领朝廷的薪俸的生活,也必须考试。科举考试只有考上了进士,才能当上“国家公务员”,像秀才是没法当“公务员”的,举人当“公务员”的概率也很小,只能当替补,等有“公务员”退休了或暴毙了或辞职不干了才能替补上,有的时候等了一辈子都等不到,只好选择继续考进士,才能确保安排职位。而进士招考的数量有多少?唐朝只招几十人而已,到明朝招得算比较多,但也只有100~300名而已,而且三年才招考一次,其难度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公务员招得就多了,国考每年招一两万人,各省的省考每年招几千人,单广东省一年就招公务员一万名左右。全国各省相加每年招十几万人,数量是古代招进士的N倍。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的机会已经算很多了,不算难了。
4.要考就要认真准备
在你真正了解了公务员之后,认为公务员岗位很适合你、你也很适合做公务员,且报考动机良好,切实愿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你就勇敢报考吧,并认真准备,发奋读书。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只有努力付出了,才有成功的希望,而没有付出,则一点希望都没有。
在安排准备时间上,经常会出现三种类型的考生:第一种是所谓的裸考者,即没有做任何复习,甚至不知道公考究竟考什么,只是为了不浪费报名费,到了考试时间才仓促上阵应考;第二种是在报名以后才开始买资料进行复习,经常过了不到一个月就上阵了。可以说,大多数人属于该类型,其实也算临时抱佛脚;第三种是早早就开始复习准备,如有些大学生,刚上大学就开始接触公务员考试资料了。一般而言,准备时间越早越充分,考上的概率自然更大。
以上几种类型哪个比较好呢?本人认为,如果考生是应届的,那么提早半年至一年开始复习比较合适,准备时间太晚则复习不充分,太早的话(如大一、大二就开始)可能会影响正常功课,当然在大二、大三的时候适当了解公务员考试的基本内容也有必要。如果考生是往届的,且接连参加了多次公考,例如参加了春季省考,又参加秋季省考、年底的国考,那么就无所谓提早多久复习了,只要保持连续复习就行,因为前面准备的知识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面试准备又有所区别,大部分人都是在查了笔试成绩、知道入围面试后才开始复习的,我以前也是这样,但实践证明,这样复习太晚了,难以准备充分,我建议越早复习越好,平时就要进行积累,具体方法会在面试一章阐述。
要不要放弃工作备考,在该问题上,常常会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工作比较忙,甚至经常加班,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复习;另一种是放弃工作,整天待在家里复习,无心去求职,一心只为公考。我本人备考并不属于以上两种,而是属于第三种,即白天上班,把工作做好,在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复习。我认为这种做法比较合理,能够做到工作和备考两不误。相比之下,第一种的话根本没时间复习,自然谈不上怎么准备,可以说成功概率十分小;第二种的话,如果毕业了还不去工作,这难免要“啃老”,太依赖父母,让父母压力倍增,自己也显得不够自立,更缺少了到外面锻炼的机会,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此外,整天复习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容易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生怕考试失败,越怕则越不利于考试的正常发挥。一旦失败了,心理压力更大,无颜面对众人,甚至精神濒临崩溃。所以我建议最好是边工作边备考,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该歇息得歇息,该锻炼身体得锻炼身体。
要准备什么,得先了解公务员考试考什么。简言之,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以及面试。具体而言,笔试有几方面内容:一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相当于考语文知识,所以平时要把语文学好,不要只顾读外语而不重视母语,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二是数量关系,相当于考数学知识,许多是初中高中时学过的数学,只是难度稍大,有点类似奥数;三是判断推理,相当于考形式逻辑学,考查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这需要在日常培养,并加以专项训练;四是资料分析,相当于考统计知识,统计中又结合数学运算;五是常识判断,该模块可谓大杂烩,考试的内容包括法律、时政、文化、历史、生物、化学等,内容非常广泛,所以考生平时要多看书,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更好地攻克该模块;六是申论的材料分析、归纳、提建议、写讲话稿、写议论文等;七是面试要考查的内容,包括对时事政治、名言、漫画等的分析,以及人际关系处理、应急处理、组织活动、现场演讲等。我们要对可能考查的每个方面都进行准备,掌握各个模块的知识,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学会融会贯通;既要注重考前复习,又要注重日常积累。
5.坚持才会胜利
有些人考了一两次公务员,因为没成功,就感叹自己水平不够,挫败感很强,心灰意冷,唉声叹气,抱怨连连,或认为天注定自己没有当公务员的命,或指责公考不是人考的,甚至毫无根据地骂公考的不公正,然后选择了放弃,从今以后死了心不考了。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失败本来就是件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敢说,人只要活着,失败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有大的失败,更多的是小的失败。如我本人,小时候经常有考试失利的失败,到了高中有高考失利的失败,到了大学,也有考砸的失败,毕业后有求职失利的失败,工作时有把稿子写错挨批的失败,公务员考试连续失败了11次,后来虽然成功上岸了,但工作之后照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即便我写书,也是失败过N次,诸如读者不关注、投稿被出版社退回等,而且以后还会有。
更何况,我们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机会很多,失败一次,不过是错失一次机会而已,不过是人生的一次小失败,又不是人生的大失败,没有缺了胳膊少了腿,天也没有塌下来。因此没必要抱怨。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失败也不尽是坏事,只要好好总结经验,会助推你成长,最终获得成功。
那么失败之后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要调整心态。只要对公考在意的人,一旦考试失利,心里肯定酸溜溜的,尤其是在面试失败后,原以为差一步就要成功了,却不料打回原地,其痛苦程度更甚。我也是失败过的人,自然体会过这种滋味,有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走在大街上四肢无力,像游魂一般,十分无助,此外,也不好意思跟亲人朋友交代,觉得很没面子。不过,失败后过不了多久,我就能很快恢复过来,该干吗还干吗。这就涉及调整心态问题。在调整心态的方法上,我个人提几点建议:第一,可以跟考友交流交流,共叙心得体会,交流之后,心会宽慰不少。刚失利后,跟同属于失利者交流较好,因为彼此同病相怜,更有话说,而暂不要跟那些胜出者交流(当然过些日子后可以,顺便讨教经验),因为看着胜出者“得意忘形”的样子,失利者会感到无地自容,更加失落。第二,考后可以看看影片,尤其是喜剧片,让自己乐起来,我尝试过,效果不错。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考前最好不要把自己入围面试的消息告诉给亲人朋友。我想,许多人知道笔试成绩优异且入围面试后,会控制不住喜悦之情,把好消息告诉给亲人朋友,由此,亲人朋友会对考生寄予很大的期望,此时,考试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作战的问题了,而是有一群亲戚朋友在背后关注考生的表现,容易让考生背上十分沉重的心理包袱,一旦失利,考生受挫感极重,感觉无颜面对亲戚朋友。假若亲人朋友不知道此事,考生只把这次考试当作一场普通的求职经历,那么即便不成功,自然不会那么难受,就像没通过企业面试一样平常。第四,自我安慰法,如能考进前三名已经不错了,已经比以前进步了,要知道,还有大部分的人比自己考得差呢;通过考试,自己又增加了一次经历,多了一次收获,离成功更近了一步,等等。
其次是要分析失败之因。之所以失败,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就要在失利后好好找找原因,到底失利在什么地方。可能有些人会这样,考试之后就让它过去,不再理了,更怕触及那根受过伤的神经;也有些人总是抱怨非关键的原因,如精神状态不好一时发挥失常、考试不够公平,等等。这些做法都不利于自己的提升,很可能下次考试时,成绩仍是不理想。我见过不少人每次考试成绩都不佳,甚至越考越差,然后责怪这责怪那,一味找客观原因,就是不好好分析主观原因。合理的做法是正视现实,仔细想想考试时哪些做得不好,为什么做不好,多从自身剖析,总结出失败之因和经验教训。失利的原因有许许多多,包括自己答题能力不够、对某一模块不熟悉、知识面太窄、考试时太慌张、时间把握不合理、答题速度太慢、字迹潦草等,要找出真正症结来,如针对笔试,考后可以对照答案,自然知道自己哪些类型的题做错了;对于面试,考后也可以上网找找别人的解答,进行比较,也可以跟高手聊聊天,让人帮忙查找原因,给予指点。像我本人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时,对数学题和演绎推理题做不好,花了许多时间都不确定答案,只好随便猜一个。考后跟同学聊聊,知道自己没把握的那几题都错了,由此我自然知道自己在数学题和演绎推理题方面比较薄弱。在第一次面试时,是秋天,天气不算热也不算很冷,我选择穿衬衣面试,到考场才发现,绝大部分考生都是西装革履,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令我相形见绌。我自然知道自己对服装选择出现了偏差,此外,在回答时,我发现自己反应速度不够快,要思考许久才能回答,而且逻辑混乱,说了第一,但下文没有第二,且答得不深入,考试自然失利了,不过我能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失败原因。
再次是要弥补差距。查找了原因,发现了自己的薄弱点,了解了自己跟别人的差距,那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要对症下药,弥补差距,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需要考生不怕困难,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认真复习,努力攻读,通过日积月累,增加知识的积累,到时候不管遇到什么考题、什么场合,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像我本人,在五次面试中,有四次成绩都是第三名,三次倒数第一,一次倒数第二(当时四个人面试),够差的,连我自己都很惭愧,甚至不好意思跟别人提我的名次。由此,我知道面试是我的一大弱项。但我不相信自己无法逾越这道坎,后来经过奋斗,在国考时我的面试成绩就位居第一,实现总分反超,这不是靠偶尔因素,也不是自己超常发挥,更不是面试官可怜我,而是我通过努力,不断弥补差距,让自己的实力达到了高层级。
在这里,我想特意向跟我一样的广大平民子弟说,平民子弟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先天基础比较薄弱,物质比较贫乏,更没办法“拼爹”,由此,会遇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失败,遭遇更多的挫折,但不用抱怨,不能责怪自己生错了地方,不要责怪父母为何不当大官、为何不当“官一代”“富一代”,我们需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借助失败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以顽强的意志创造美好的明天,实现平民大翻身,鲤鱼跳龙门。这样的成功,比起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成功”更加有意义。
坚持坚持再坚持
先讲几个故事。
故事一: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大肆侵扰我国东南一带。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获悉倭寇主力朝着台州进发。台州是浙江重镇,兵力空虚,如果丢失,后果不堪设想,而此时的戚家军在100多里开外。为了增援台州,戚家军在晚饭未吃、每人负25斤辎重的情况下,在浙江崇山峻岭中一夜急行军110里,在凌晨时分赶在倭寇前面到达台州城下,而此时,倭寇主力离台州只有3公里。敌人已到,一场厮杀难以避免,但此时的戚家军经过连夜奔袭,人困马乏,又饿着肚子,能打胜仗吗?此时,戚继光让城内人士将大锅放在城下,并下了米,烧了火。戚继光告诉大家,打完仗就回来吃饭。士兵们服从命令,凭着顽强的意志,跟倭寇战斗,竟然赢了战斗。
故事二:我有一位姓叶的初中同学,他所在的村子比我家所在的村还偏僻,如果说我们镇是山旮旯,那么他所在的村是山旮旯中的山旮旯,条件十分艰苦。他父母均是农民,没有任何良好的背景。我大学刚毕业时,他在泉州下辖的晋江市做保安,那时,我去拜访他,看到他在一家银行的大堂里,穿着保安制服,维护银行秩序和治安,的的确确就是位保安。不过,不能小看这位保安,他告诉我他在自考法律(大专)。那时我十分吃惊,原来他这么有理想,但是,我当时想,自考很难,记得大学的专科生在自考本科时,通过者寥寥无几,所以,我并没有看好他能通过。然而,前几个月时,我才知道,他已经成了一名律师。我震惊不已,从一名保安到一名律师,这个跨度也太大了!然而,他真的做到了。原来,他前些年自考法律大专全部通过,又自考了法律本科,也最终通过,再参加律师资格证考试。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坚持不懈,终于通过了律考,在厦门当了一名律师。虽然平时我是写小说的,但现在我没有虚构,千真万确。
故事三:这个故事是关于漫画内容的,有一男子打井,打了好多天,却一直没有出水,而事实是离有水的部分仅差半米而已,但他没有坚持打下去,选择了放弃,又到另一个地方打一口井,同样没出水,同样只差半米,于是又放弃,到另一个地方打,最后到死也没打到一口出水的井。
以上几个故事,告诉我们几个道理:第一,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顽强的毅力,顽强的毅力可以爆发出巨大的能力,获得难以想象的效果。像故事中的戚家军,就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才能夜行军110里,才能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取得战斗胜利;像我的同学,也是靠着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一门一门通过自考课程,在司法考试中一次次冲击,最终才实现了当律师的梦想。公务员考试也是这样,一般而言,只考一次就通过的人比较少,像我们班同学毕业时参加公考,通过者才2人,比例只有5%,更多的人是通过多次考试才最终考上。现在我们班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也不少,如我本人更是考了12次才通过。这就需要一种顽强的毅力,抱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敢于执着地追求,不怕过程坎坷,坚持不懈地奋斗,不断前进,不断进步,最终就会实现梦想。第二,要辛勤付出。我们常说勤能补拙,又说天道酬勤,可见辛勤的重要。有些人自叹文凭低、底子薄、脑子不够聪明,把这当借口自甘普通,不思进取。其实,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说过,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只要肯努力,也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这对我们有很深的启发。只要辛勤努力,不怕洒下多少汗水,就可以弥补自己的薄弱之处,就像我的叶同学,他只是个保安,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但他肯辛勤付出,花的时间比别人多,玩得比别人少,久而久之就赶上并超过别人,实现了理想。像戚家军原先都是普通农民,他们也是通过辛勤训练,流了不知道多少汗、多少血,才具备过硬的杀敌本领,最终赶走倭寇。第三,要善于坚持。我不敢保证坚持一定就会胜利,但若没有坚持,胜利的机会微乎其微,除非天上掉馅饼。有时候,我们离成功就差那么一小步,只要再加把劲,再努力一把,就会成功了,但若不够坚持,像前文故事里的打井人一样半途而废,那么永远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参加公考时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时自己离胜出就差那么点,此时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住,咬着牙继续前进,最终就能迈上巅峰,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