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重生1997:决战科技巅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5章 国家集训队启程(大章)

“再给你们一次机会。”陈国平将钥匙递还给林述周,“但记住,就剩两周时间了。”

书房里的灯光又亮了起来。这一次,他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林述周将各科的重点难点编成口诀,用图解帮陈雨薇理清思路。每道错题都要追根溯源,每个易混点都反复演练。

两周时光,转瞬即逝,期末考试如期而至。

“雨薇,吃完饭再走。”王玉兰往桌上摆着早餐。昨晚她特意准备了女儿爱吃的荷包蛋和小米粥,还熬了一碗红糖姜茶。

“吃不下......”陈雨薇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两周的冲刺复习,这一刻终于要接受检验。

“考试紧张是正常的,”陈国平放下报纸,“但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段时间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

老师刚宣布发卷,李明就转过头来:“雨薇,加油。”这段时间同学们都看着她在林述周的帮助下重新振作,私下里没少为她鼓劲。

第一门语文。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那些烂熟于心的名句和佳段源源不断地流淌。作文题目是《成长》,她不假思索地写下开头:“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爬起来的勇气......”

第二门数学。几何证明题难住了不少人,但在她眼里却豁然开朗。林述周曾用机床加工的立体图来类比空间想象,让本该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第三门英语。听力考试前深呼吸,想起林述周说过:“把它当作德国工程师的技术讲解。”这个联想让她莫名安心,单词和语句瞬间变得亲切起来。

第四门化学。这门学科一直是她的优势。理论体系和实验操作都很扎实,加上林述周用图解帮她梳理知识点,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平衡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化学,每一章的内容都胸有成竹。

第五门物理。这是最后一科,也是最有把握的科目。那些在书房里讨论过的习题,那些用生活实例解释的物理现象,都化作了笔下流畅的解答。从力学到电磁学,从热学到光学,每一个知识点都牢牢印在脑海中。

那些深夜里被林述周鼓励的时光,那些为她加油的父母和同学,此刻都化作了无形的力量,支撑着她一路前行。

“第三大题你是怎么做的?”李明和几个同学围着她讨论答案,“那个电磁感应......”

“我用了法拉第定律,”她正解释着,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是林述周:“考完了?感觉如何?”

“还不错。”她笑着打字,“谢谢你这段时间的付出。”

“明天我要去沪城送父亲,你要一起去吗?”

她握着手机,心跳突然加快。转身跑向办公室,一路上想着该如何说服父母。

晚饭时,她鼓起勇气:“爸,妈,我想明天和述周一起去送叔叔......”

陈国平和王玉兰相视一眼。

“考试都结束了,是该放松一下。”王玉兰说,“再说你成绩也考得不错......”

“注意安全,早去早回。”陈国平点点头。态度之温和让陈雨薇有些意外。

“爸爸妈妈同意了!”她飞快地给林述周发消息,“明天我去找你?”

第二天。

破晓时分,两人坐上开往沪城的第一班列车。清晨的站台人影寥寥,林述周径直走向小摊:“我去买两杯豆浆,你在这等着。”

“我也去。”陈雨薇跟上他的脚步。接过冒着热气的纸杯,温暖从指尖传来。她偷偷打量身边的人,这段时间他瘦了不少,下巴的线条更加分明。

“想什么呢?”林述周察觉到她的目光。

“在想......”她咬了咬嘴唇,“你爸这一走就是半年,你要照顾好自己。”

林述周笑了:“放心,等考试成绩出来,集训结束,我就能去看他了。”

列车缓缓驶入站台。晨光透过车窗,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对面座椅上,交叠在一起。

“困了吧?”林述周看她打了个哈欠,“靠着我睡会儿。”

陈雨薇红着脸将头靠在他肩上,他的衬衫上有淡淡的咖啡香。列车轻轻晃动,她的意识渐渐模糊,却感觉从未如此安心过。

不知过了多久,她被一阵颠簸惊醒。睁开眼时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抓住了林述周的衣袖,而他保持着同一个姿势,生怕惊扰她的睡梦。

“到浦东了吗?”她揉揉眼睛。

“快了。”林述周轻声说,“要不要吃点东西?我带了三明治。”

列车驶入上海站时,阳光已经大亮。两人打车赶往浦东机场,一路上谁都没说话,却能感受到彼此内心的不舍。

“爸!”林述周一眼就看到候机大厅的父亲。林建国坐在轮椅上,身边是医院派来陪护的赵护士和王医生。虽然做完化疗不久,但他看起来精神还不错,正和林述华说着什么。

“丫头也来了?”林建国笑着看向陈雨薇,“考试考得怎么样?”

“应该不错。”她轻声说。

“别应该,要有信心。”林建国笑道,“你这孩子跟你爸一样,太过谦虚。让周周帮你补课,肯定能考出好成绩。”

“爸,机票和各项材料我都检查过了。”林述周从包里拿出文件夹,“张蓉已经在斯坦福那边安排好了,她会去机场接你们。说是会举着‘林建国’的牌子在到达口等。”

“张蓉?就是那个华清的学姐?”陈雨薇轻声问。

“对,她最近在斯坦福参加项目。”林述周解释道,“而且她英语说得很好,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她帮忙。”

“那就好。”林建国点点头,“难怪你这么放心让我们去。”

“我跟张蓉说了,让她多照看你们。”林述周说,“她答应会经常去医院看望你。”

林述华也松了口气:“有个知根知底的人在那边帮忙,我也安心多了。”

林述周又从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这是我整理的注意事项。第一页是每天的服药时间表,第二页是Martin教授的联系方式,第三页是斯坦福医疗中心的地图......”

“知道了知道了。”林建国佯装不耐烦,眼中却闪着泪光,“你就别操心了,该忙你的去。”

“爸爸,到点了。”林述华看了看表,“我们该进安检了。”

“那就走吧。”林建国深吸一口气,忽然叫住林述周,“对了,那个机床的事...”

“我明白。”林述周点头。

“丫头,”林建国又转向陈雨薇,“照顾好他。这孩子就这点不好,什么事都藏在心里。”

“叔叔放心。”她用力点头,强忍住眼泪。

安检口前,林述周紧紧抱住父亲:“等我拿了国际物理奥赛的金牌,就去美国看你。”

“那我等着。”林建国拍拍他的后背,“去吧,在集训队好好集训。”

看着父女俩的身影消失在安检口,林述周站在原地许久没有动。巨大的航班显示屏上,UA835已经变成了“正在登机”。

陈雨薇默默握住他的手,感受到掌心传来的微微颤抖。这一刻无需言语,因为有些牵挂和不舍,早已深深印在彼此心底。

回到家的第二天,期末考试成绩就公布了。

“公布期末考试成绩。”王老师拿着成绩单站在讲台上,“各科平均分都比上次月考有所提升。尤其要表扬陈雨薇同学,这次总分691分,不仅是年级第一,还创下近三年来的最高分。”

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李明和几个同学转过身来竖起大拇指。陈雨薇攥紧了手中的笔,眼眶有些湿润。

回到家时,父母正在客厅等她。

“考得怎么样?”陈国平放下报纸。

“年级第一,691分。”她声音微微发颤。

王玉兰立刻抱住女儿:“我就知道你能行!”

“去打电话告诉述周吧。”陈国平声音有些哽咽。

陈雨薇跑到座机前,手指微微发抖地拨着号码。电话接通时,林述周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去江南大学报到。

“考了多少?”他的声音透着期待。

“691分......年级第一。”她眼眶微红。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他温暖的笑声:“我就说吧,你只是暂时迷失了方向。”

“谢谢你。”她低声说。

“傻瓜,该说谢谢的是我。”林述周说,“要不是你考了这么好的成绩,我哪敢放心地去集训。”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陈雨薇泪水晶莹的脸上。一个月前的约定,一段艰辛的努力,在这一刻终于有了最好的回报。

“对了,”林述周补充道,“替我谢谢叔叔阿姨。就说......”

“说什么?”

“就说......我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

半小时后,林述周拎着行李穿过熟悉的校园,向集训地点走去。

钟楼下的集合点人影绰绰。林述周放下行李,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面孔。

“述周!”沈明轩快步走来,身后跟着郑阳和刘阳。四个人默契地击掌,当初在江南队并肩作战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各省的选手都到齐了吗?”郑阳环顾四周。五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年精英正三三两两地交谈着,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期待。

“江北队来了。”刘阳压低声音,“朱临风他们四个都在。”

朱临风正好经过,微微颔首:“希望这次咱们能在赛场上好好较量。”

“一定会的。”林述周笑着回应,“国家队的名额,可不是你们江北队的囊中之物。”

“各位请注意!”领队老师站在台阶上,手里拿着名单,“按照分组报到。第一组:江南省林述周、沈明轩、郑阳、刘阳,住407宿舍;第二组:江北省朱临风......”

“走,去看看咱们的新家。”沈明轩拎起行李。

四个人走向宿舍楼。

“宿舍条件还不错。”沈明轩打量着407室,“四个人一间,还有独立卫浴。”

“先安顿下来吧。”林述周把行李放在靠窗的床位,“一个小时后食堂集合,王教练要宣布训练安排。”

郑阳已经开始整理书籍:“听说第一轮选拔考试就在三天后。”

“三天?”刘阳正在铺床,“这也太快了。”

“正常。”林述周说,“五十个人要选出国家队和国家二队,时间紧任务重。”

“你们听说了吗?”沈明轩压低声音,“去年在瑞士,咱们就拿了一块金牌,创十年最差纪录。”

几个人对视一眼,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今年的国际物理奥赛,他们必须要为国家争光。

正说着,楼道里传来脚步声。朱临风带着江北队的其他三人走过,他们的宿舍就在隔壁。

“一个小时后见。”朱临风说。

食堂二楼的会议室里,各省选手已经依次落座。林述周环顾四周,除了熟悉的朱临风、张雨晨,还看到了不少新面孔。有说北大附中来的数位冠军,也有闻名遐迩的京城理科实验班的尖子生。

王安平教练走上讲台,目光扫过下面五十张年轻的面孔。

“欢迎各位来到江南大学,参加今年的国际物理奥赛集训。”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将举行四轮选拔。每轮考试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根据综合排名,前五名将进入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明年五月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物理奥赛。”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五十个人竞争五个名额,竞争将异常激烈。

“第六到第十二名,”王教练继续说,“将组成国家二队,参加明年六月的亚洲物理奥赛。”

“第一轮考试在三天后开始。从明天起,上午理论课,下午实验课。晚上自习至十点。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为国家争光!”

“今晚先讨论一下备考。”晚饭后,林述周对室友们说。

407室的四人围坐在桌前,桌上摊开着各种资料。沈明轩带来了往届国际物理奥赛的真题,郑阳整理了一摞实验报告。

“先分析历年的真题吧。”林述周翻开资料,“看看出题思路和难度分布。”

“我建议把重点放在实验部分。”郑阳说,“理论题咱们平时练得多,但实验操作还需要适应。明天下午就要进实验室了。”

“对,实验分值占比很大。”刘阳指着评分标准说,“而且国际赛的实验项目都很有特点。”

四个人认真研究起来,时不时交流着解题思路。初次集训选拔在即,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