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真正的会说能解决问题
什么是真正的会说?说得华丽无比就是会说吗?能言善辩就是会说吗?
职场中的会说,是指一个人能通过对话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问题得到解决,说的话才有意义。这是职场会说的硬性要求。常规的口才可以让人说得很精彩,但在工作中,仅仅说得精彩是不够的,因为结果不会欺骗人。
职场中的会说,不要求我们对唐诗宋词信手拈来,不要求我们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不要求我们风趣幽默,段子密集。哪怕说话有口音,声音不洪亮,不会用排比句,不擅长讲故事,甚至说话都不足够流利,你依然可以会说。因为即使没有那些优点,你依然可以通过“说”在工作中帮助自己成事,解决一个又一个业务难题,搞定一个又一个团队麻烦。
简而言之,会说是为了成事,能成事就是会说。
会说解决问题的三个层面
真正的会说要能解决问题。这句话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能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会说的唯一标准。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才是真正的会说,否则再华丽的言辞也无济于事。这是职场会说与其他口才的显著不同之处。在沟通中,我们不仅仅看重“说”,更关注最终的“果”。因此,在日常沟通中,要学会通过事情的结果来评判自己的口才。假如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能够利用书中提到的方法真正解决工作中的几个难题,那么你阅读本书的时间就没有白费。而如果在阅读后,没有解决任何问题,那么即使你记录了详细的笔记,你的口才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掌握了这个思路,我们的口才学习之旅就会变得更加务实高效。
第二,会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在工作中,难免遇到许多难题。我们不应只是埋头苦干,而应花时间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说”的方式争取更多支持和资源,加快问题解决的进程。在解决问题上,说和做具有同等重要性,都是解决问题的武器。不要等到一切工作都完成后才想起“说”,这样会狭隘地将会说视为一种简单的汇报手段。我们应将会说的概念扩展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说和做可以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将说和做拧成一个麻花,两者配合,我们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解决问题有许多途径,会说只是其中一种。我们强调会说的作用,但不应夸大其重要性,这是对会说持理性态度的表现。我们不能拿着锤子,把所有事情都当作钉子。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多种手段相互配合,聪明的人往往将会说与其他手段结合使用,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会说适用的对话场景
为了方便理解,本书中统一使用“对话”这个词来描述所有说话的场景。“对话”一词强调了双方之间的互通,更适合解释职场中的沟通情境。在职场沟通中,我们通常面对明确的沟通对象,并且需要接收对方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对话”这个词向我们强调了职场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即使在工作汇报等场景中,看似只有一方在发言,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对话场景。我们必须及时接收听众对我们的评价和反馈,并据此进行调整。在职场沟通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单向传输。所以本书训练的口才旨在提升职场人的对话能力,而不是单向演讲的能力。对话涵盖的范畴要比演讲宽泛得多。
为了提高自己的口才,我们需要在不同类型的对话中训练自己的说话技巧,这样才能在更多场景中灵活运用口才,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职场对话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区别主要在于双方发言时间的占比。
第一种,自己的发言时间长,对方的发言时间短。
作为这些场景中的发言人,我们自己通常会获得较长的发言时间,因此需要充分准备,发言的设计成为难点。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而有些人发言越多效果越糟糕,逐渐消磨了原本给人的良好印象。因此,发言本身并不是机会,真正的机会在于能够出色地发言。
或许你会疑惑,为什么在这种场景中仍然使用“对话”这个词来描述呢?因为尽管对方的发言时间少,但少数几句话可能对整个对话产生巨大影响。以工作汇报为例,虽然你自己讲了30分钟,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你的管理者的3分钟提问可能对这次工作汇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对话的角度来理解,准备工作汇报时,不应该仅仅准备自己的发言内容,还应预测别人的发言内容。这样才是在准备对话,而不仅仅是单纯准备演讲。
第二种,对方的发言时间长,自己的发言时间短。
在某些沟通场景中,我们扮演的是倾听者和接收方的角色,整体发言时间较短。例如,当他人是岗位竞聘的选手而我们是点评嘉宾,或者领导找我们布置工作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对方在发言,而我们只有少量时间用于沟通。然而,这种场景仍然应被视为双向交流的对话。尽管我们的发言时间较少,他人仍然可以通过我们简短的发言了解我们的能力和工作思路,并形成对我们的评价。
针对这种类型的对话,我们需要专注于培养自己的信息理解和总结提炼能力。我们需要快速理解对方要表达的内容,提取要点,并积极做出回应。虽然我们的发言很少,但这时候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口才水平,我们需要用几句话准确而简洁地表达。
有时,为了加强沟通,我们可能需要主动创造这种对话场景,自己少说,让对方多说。这样的目的是引导对方更多地发言,方便我们更好地了解情况。因此,根据对话目的的不同,有时候少说反而是会说。我们不能将会说和多说混淆,完成对话有时就需要点到为止。
第三种,双方时间相对均衡。
这种类型的对话更接近于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所经常遇到的沟通情境,例如集体开会的问答环节和一对一面谈等。这些情境在日常工作中非常常见,而在这些情境中,更重要的是掌握良好的沟通方法,而非仅仅依赖演讲技巧。
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完整且正确地理解对方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倾听技巧。我们应当努力确保将自己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并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对话的进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对话策略,以确保对话能够顺利进行。
除了有效地表达和倾听,还要注重非言语沟通的细节,如姿态、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这些细微的沟通信号能够补充和加强我们的口头表达,改善沟通的效果。
聚焦关键对话
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少数目标上,越聚焦越容易成事,练习口才也是如此。职场对话千千万,值得关注的少一半。想练习口才,先要聚焦。聚焦就要求我们先做取舍,有所学,有所不学,这样反而是真学。
这里有一句话,值得我与各位朋友共勉:高手从来不均匀发力。
要练习口才,绝不能像撒胡椒粉一样将精力四散。我们需要筛选出关键的、有影响力的对话,然后多加思考和研究,而不是关注每个对话,否则会适得其反。有些对话并不值得我们关注,而有些对话则需要认真对待。那该关注哪些对话呢?
前文我们提到会说是为了成事,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把精力聚焦在对成事有重要影响的对话上。这样的对话往往对业务的发展或团队的战斗力产生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从成事的角度分析一个对话是否真正值得投入精力。
在学习口才方面,有两个典型的场景:电梯交流和酒桌发言。那么这两个场景是否值得我们关注呢?
首先,在电梯里遇到领导应如何交流?很多人在学习口才时都听说过“电梯一分钟”,这个话题让人越想越紧张。但从成事的角度来看,电梯交流并没有渲染的那么重要,也算不上关键对话场景。试想一下,有多少工作是在电梯里推进的呢?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在真实情况下,当你和领导在同一个电梯里时,领导可能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你们会稍感尴尬,简单地闲聊几句就足够了,甚至两个人保持沉默,相视一笑也没有关系。我们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研究这种对话场景。
其次,酒桌上的发言需不需要格外重视呢?很多人特别注重在酒桌上的表现,但我真诚地不建议你这样做。依赖酒桌上的表现来取得机会,抢风头,或者喝得烂醉,这本身就是很不正常的。也许会有人告诉你这里有大秘密、大学问,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一种陋习。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内部的事情实际上依然是在办公室里解决的,那里才是真正的主战场。酒桌上的地位往往不是在酒桌上争来的,而是功在平时。如果搞错了战场,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在团队聚餐时,我们可以愉快地享用美食,尊重我们的领导和同事,遵循基本的礼节,实际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糟糕。不要每次聚餐都觉得紧张。如果一个公司过于看重酒桌文化,认为不喝酒就无法推进工作,那你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可能是努力找一家更值得托付青春的公司。
与之前提到的两个对话场景相比,下面这些对话场景更值得我们关注。
如何做好工作汇报?
如何在会议上做好发言,确保开展良好的讨论?
如何与领导或下属进行有效的一对一沟通?
如何争取关键人物的支持,让自己的业务方案得以实施?
如何争取其他部门的合作与配合?
如何向领导申请项目推进所需的资源?
如何在项目推进中处理他人的反对意见?
这些对话场景经常出现,同时对事情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值得我们投入精力研究。本书提供的方法正是聚焦于那些能够产生实际成果的对话,这些对话是影响结果的关键对话,且往往发生频率较高。如果有些朋友需要参加一个演说家比赛,或者想提升自己与同事闲聊的能力,那么本书内容虽然也会有些许帮助,但并不完全适用。
简而言之,本书关注的是能成事的对话,研究的是能成事的对话方法。希望你也更关注能成事的对话,把有限精力投入到关键事项上。
在前言中,我们着重阐述了如何正视口才的价值,如何正确理解职场中的会说、对话的目标和场景,以及聚焦能成事的对话的思路。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具体地介绍如何提升职场对话能力,并分享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本书将带你探索有效的沟通策略,让你能更从容地应对不同的对话场景。这些内容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我多年实战经验和观察的结晶。深度运用这些实用的方法,你将能够在职场中展现出更出色的口才和沟通能力。
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不断提升自己的职场对话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你可以更好地与同事合作、与领导交流,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位优秀的职场对话者。愿你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突破,并在职场中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