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尉迟家的傻儿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均田制

长孙皇后又坐了一会,便离开了。

尉迟宝琪送长孙皇后坐上马车后,便朝着尉迟五说道:“五叔。家的原来的三个酿酒的院子,还是生产精品玉液酒,只给东、西市酒楼提供,剩下的就存起来。刚建好的那三个酿酒的院子,开始生产普通玉液酒。”

“郎君,那生产精品和普通的用料都差不多,我们为什么不全部生产精品呢?”

“普通玉液酒,我会往里面勾兑水的。”

尉迟五听到尉迟宝琪这话,答应了一声便朝酒院走去。

傍晚时分,夕阳映照着的甘露殿内,长孙皇后刚刚将今天尉迟宝琪的话,对李二陛下复述完。

李二陛下看着眼前那两张秘方,不由感叹道:“敬德、宝琳是面黑。但尉迟宝琪是心黑呀!这种主意他都能想出来?敬德那直爽、莽撞的性子,怎么能生出心思如此剔透的儿子的?”

长孙皇后听李二陛下说完,不由的轻打了一下李二陛下,“人家给你出了这么好的主意,你还如此诋毁人家,这要是让大臣知道,还不知道怎么劝谏你呢?”

“百骑查了。尉迟宝琪在善阳,因坠马,失忆了一会儿,接着记忆便恢复了。之后他便开窍了,难道其中有什么隐情?”如果尉迟宝琪现在在这,一定会吓出一身冷汗,李二陛下除了不知道他最大的秘密外,可以说将尉迟宝琪里里外外看了个通透。

“能有什么隐情?如果真有隐情,尉迟敬德作为阿耶,他难道不清楚?他难道不会跟陛下说?”

“这倒也是。”

“我想的是,尉迟宝琪对承乾的评价。难道我们真的对他的要求太高了?还有,承乾喜欢那小马,你就让他多骑一会儿就是,为什么要当着他的面,将那匹马给杀了?”说着长孙皇后无名之火便燃烧起来,她又连着打了李二陛下两下。

李二陛下假装躲避,让长孙皇后出了气,才说道:“他小小年纪,不知勤奋学习,整天想着玩乐,要不是他成绩不错,我早就教训他了。我、辅机、玄龄哪个少年时,不是勤奋苦读,就连尉迟宝琪,现在在骊山,也是每天跑完,整个白天基本是手不释卷。当臣子的都这样了,他一个太子,难道这点苦都吃不了?国子监的学子们,很多拂晓时分,就起床读书了,他以后要继承皇位的,没有足够的学识,他如何治理国家,难道这点道理他都不知道?”

长孙皇后听完李二陛下的良苦用心,也是叹了口气,然后说道:“我觉得尉迟宝琪说的也有道理。可以让承乾他……”

“不行。”长孙皇后还未说完,李二陛下便打断了她的话,“之后承乾肯定是要出去,体验体验民间疾苦的,但不是现在,他现在年龄太小。尉迟宝琪有一点说的很对,我们之前将他保护的太好了。这两年先让他慢慢了解民间,等他能识别善、恶了,也就到了他出去体查民间的时候。”

“还有,尉迟宝琪不是想到点荒山、土地吗?这样,将他府邸南边的那座小山头赐给他,然后在加上他府邸旁边的五十亩地,也一并赐给他。功必赏吗。”

“再给冲儿和尉迟宝琳赏点什么吧,毕竟大兄和尉迟大将军出征在外。”

“对,是该赏给他们点什么。”李二陛下一听长孙皇后的话,马上认同道。

长孙皇后给李二陛下递上一碗茶,便问道:“这次很多勋贵家的子弟,都进入了平叛军中,你怎么没让尉迟宝琪出征?”

“尉迟宝琪,还要磨一磨。他上一次奏对,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能透彻的看出很多问题,但他缺少了敬畏先贤的态度,居然有了一丝在隐士身上,才会有的出尘之气。”李二陛下凝重的说道。

尉迟宝琪自己都没有注意的细节,被李二陛下一语道破。古代对书籍、知识非常注重,但尉迟宝琪作为一个穿越众,他原先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资料,随便网上一搜,便能查到,可谓唾手可得。虽然尉迟宝琪极力隐藏自己,想让自己完美的融入这个时代,但他和人交往,依旧会在不经意间,偶尔流露出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气质。

还有就是“磨一磨”,这三个字是很多打工人,深恶痛绝的三个字。但它之前的意思,是领导想要通过一定的考验和锻炼来培养和发展人才的能力,是领导看好一个人才,让他历练成长,适应和融合自己的团队,并且减少其不必要的损耗,才说出的话。现在呢?“磨一磨”,成了压制人才的借口,很多人已经达到晋升标准,就因为这三个字,被各种拖延、推诿。

第二天下午,尉迟宝琪便迎来了封赏旨意。

尉迟宝琪谢过恩后,尉迟五便领着内侍出去了。尉迟宝琪看着手中的圣旨,不由的眉头紧锁。尉迟宝琪得到了赏赐,他怎么会眉头紧锁呢?这就要说一下唐朝的府兵制和均田制了。

唐初,因全国人口锐减,造成大量土地成为荒田,迫使朝廷不得不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规定:丁男及中男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传子孙;80亩为口分田,死后还官。老男、残疾者授田40亩;寡妻妾授田30亩,若为户主者再增20亩永业田。凡道士、和尚给田30亩,冠、尼20亩。官户受田等于良丁之半,工商业者和官户相同。有封爵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吏可授永业田500—1000亩。因战功受勋者,按勋级授田600—3000亩。各级官吏有职分田2顷至12顷,以为薪俸。各级官府有公廨田1顷至26顷,以为办公经费。

唐贞观年间勋官分十二级,分别是:正二品的上柱国,从二品的柱国,正三品的上护军,从三品的护军,正四品上的上轻车都尉,从四品上的轻车都尉,正五品上的上骑都尉,从五品上的骑都尉,正六品上的骁骑尉和从六品上的飞骑尉,正七品上云骑尉和从七品上武骑尉。

勋官和散官是不同的。散官,又称散阶、散品,没有实际职权,只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荣誉称号。唐朝将文武散官分为两个系统,文散官包括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至文林郎、将仕郎等二十八阶;武散官则包括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至陪戎校尉、陪戎副尉等共四十五名号三十一阶,其中有16个散官名号是专门授给归附的少数民族酋长的。唐朝贞观年间,勋官是用以酬军功的,等到唐朝后期,由于授勋太滥,勋官含金量日益降低,但在贞观年间,它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唐朝初年,为什么各家勋贵在长安周边都有自己的庄子?拿尉迟家举例,尉迟敬德为现在为右武侯大将军,吴国公,柱国。他一人拥有的土地,便有3000多亩,再加上尉迟府内部曲、护卫全部上过战场,基本都有勋官职位,那尉迟府的土地就相当的可观,尉迟敬德作为大将军,朝廷分配尉迟府的土地便比较集中,所以尉迟府在长安城外,有座庄子。

均田制的实施取得了开垦荒地、增加户口,稳定兵源等效果,使唐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

我们再说府兵制。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农民分得了土地,他们上战场能不玩命吗?更何况,他们上战场立了功,是有勋转的,这是直接和土地挂钩的。

唐朝均田制的实行,让府兵爆发出极强的战力,这也是初唐时期,唐朝军队可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原因之一。

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均田制已经名存实亡,这也导致了李隆基居然将府兵制停废了。李隆基迷醉在所谓的“开元盛世”之内,不重视土地兼并、贵族扩张等问题,造成世家大族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肥沃的土地,这可能也是他废除府兵制的原因之一,毕竟没有多少土地分给府兵了。于是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没有了曾经击败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的府兵,唐朝募集的军队,居然没有守住长安,至使“安史之乱”达八年之久。当然,“安史之乱”,能演变成巨大的灾难,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唐朝朝廷的直属军队,战力锐减,是不争的事实。

“安史之乱”让唐朝5200多万人口,一下子便去了3600多万,只剩下1600多万人口。李唐几代君主励精图治,积攒的家业,被唐玄宗败了个精光。

而现在,尉迟宝琪拿着封赏圣旨,仿佛已经看到了均田制的瓦解。但他又无能为力,他作为贵族,是既得利益体,他不会背叛自己的阶级。那么农民向往土地有错吗?也没有,他们也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好,更滋润。更何况,唐朝初年,正是鼓励开荒的时代。

尉迟宝琪会上奏禀明这件事吗?答案是不会。尉迟宝琪就一俗人,他可不会做这种得罪天下所有人的事情。更何况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他怎么能明见未来?这个问题,尉迟宝琪就回答不了。要说这事有办法解决吗?这问题在古代,因为古代这这落后的生产力,这问题基本无解,只能通过“开边”、大力发展农业等手段,让这些政策持续的时间,长一点。

之后,尉迟宝琪过上了稳定的、规律的生活。他每天早起跑步,上午看书,日中时分陪西瓜苗晒晒太阳,下午有时看书,有时去赏赐的土地边上看看,规划着等到农忙时节,自己该种什么农作物。

期间,李孝义过来了两趟,看着尉迟宝琪悠然的过着田园生活,他是怒其不争,然后就是吃饭的时候,又多吃了一碗。

李崇义回到府上,跟阿耶李孝恭,说了此事。李孝恭却对尉迟宝琪的做法,大加赞赏,还嘱咐李崇义:“你要和宝琪多学学。以后有什么事拿不准,多问问宝琪。”

李孝恭现在对尉迟宝琪是越看越满意。“明事理、知进退。”尉迟宝琪小小年纪,就明白了处世的道理。现在皇家玉液酒的生意越做越大,长孙皇后又从元氏手中,拿到了长安、洛阳等地的一部分粮食生意,李氏皇族内大量的庶子、边缘子弟有了营生。尉迟宝琪在皇族内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但就是因为酒水是暴利,且元氏已经在大规模生产和售卖。很多人一看这情况,便坐不住了,我是想让你元氏和皇室“打擂台”,不是让你们同流合污的。所以朝堂现在已经有御史建议封禁玉液酒,他们的理由,不外乎就是什么“与民争利”,什么“损耗粮食太多”等等。尉迟宝琪现在,便处于这个朝堂的小“旋涡”内。

而尉迟宝琪呢?他却守在骊山不出来,让御史们一拳打在棉花上,而李二陛下,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召尉迟宝琪进宫和御史奏对的意思。他清楚的知道,这些御史不过是世家大族的“马前卒”。

古代弹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在唐朝,弹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制定了具体的监察法规,如《巡察六条》和《风俗廉察四十八条》,这些法规不仅是具体监察工作的法律依据,也是整个朝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朝的官员基本是世家大族出身,就算有寒门子弟冒头了,世家也会寄出“请客、斩首、收下当狗。”等一系列手段,将其纳入府内,最直接的手段,便有:联姻,举荐等。寒门学子,从社会底层一跃而入成为朝廷命官,这不仅改变了其个人命运,在重视血缘姻亲的古代,这更是对整个家族地位的提升。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寒门学子便成为世家大族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