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窍要趁早:小学拔尖成长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失衡的教育分工:爸爸不管孩子教育,怎么办?

老师您好,我儿子8岁,上小学二年级,从小都是我在照顾他。在学习方面我抓得比较严,只让他在周末看一会儿电视,周六玩半小时手机,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95分以上。

11月初,因为我生完二胎回娘家坐月子,孩子由他爸爸和爷爷奶奶照顾,孩子考试成绩明显下降,只能勉强考到90分。而且孩子每天玩手机看电视,甚至早上吃饭的时候都要玩平板电脑,中午吃饭也要看电视,和我在的时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给他爸爸说了不要让孩子玩手机和平板电脑,可孩子爸爸不是很配合。

我现在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怎么解决这类问题。

——家长留言

这位妈妈的留言,道出了多少妈妈的无奈。

一个家庭中,如果爸爸在教育上是缺位的,大概率会有一个焦虑的妈妈以及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这位留言妈妈所描述的“孩子行为习惯及成绩的变差、妈妈教育的无奈与焦虑”,或多或少是爸爸教育缺位导致的。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公立学校做老师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爸爸到场的不到30%。也就是说,50个孩子的班级里,参会的爸爸还不到15位。这让我产生了一个假想:我们国内的大多数父亲,都是不管孩子教育的。

带着这个假想,我查了查相关数据,有了这样一个发现: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在2020年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进行了调查,这项调查显示我国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只占7.5%,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活动的家庭也仅为11.7%。数据显示,0~17岁孩子的作业辅导主要是由母亲承担的,占到了67.5%,而大部分父亲更专注于家庭发展的物质条件,参与家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有限。

这些数据揭示了家庭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参与度的不平衡,尤其表现为父亲缺乏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学业辅导。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观念上的,也有客观的。比如有的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责任,自己的责任主要是给家庭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有的父亲不了解自己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他们也缺乏足够的教育知识,不知该如何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还有的父亲则面临着工作或其他生活上的压力,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参与进来;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妈妈过于强势,已经包办了一切,或者父母双方教育理念不一致。这些都会减少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热情和可能性。

父亲缺位的影响

不管是什么原因,父亲缺位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我国著名的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学家李玫瑾教授就对这种“丧偶式育儿”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她认为,爸爸长时间缺席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会给孩子造成如下的问题。

父亲缺位会影响孩子正常性格的塑造

李玫瑾教授指出性格是个体在面对外界事物时的应对方式,而这种方式是通过后天的教育逐渐养成的。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势必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而那些在成长道路中缺失了父亲陪伴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相当多的性格缺陷。

这种缺陷可能表现为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当他们与同伴玩耍时,他们之间免不了相互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对各自的家庭背景加以比较。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容易缺乏底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喜欢大包大揽的母亲往往表现得刚毅坚决,但她们的这种特质与父亲独有的阳刚之气并不一样。因此,由母亲单独抚养的孩子往往呈现出性格较为柔弱的特征。女孩可能表现得温柔而易哭,而男孩则更容易受到影响,缺乏阳刚气质,显得过于顺从。

缺乏父亲的参与还会对孩子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性别角色塑造方面。有些男孩比较“娘”,或者是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女生,这往往与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有关。

父亲缺位会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

父爱对于孩子安全感和稳定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果缺乏这种情感支持,可能使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感到不安和孤独。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如果父亲缺位,孩子的生活自然就少了来自父亲的关爱,这是母爱无法代替的。对女孩来说尤其如此,长期缺乏成年男性的关怀,可能导致她们在青春期时更渴望来自异性的关爱,从而增加早恋的可能性。

自尊心受损是情感缺失的另一种表现。父亲的支持和认同对孩子的自尊心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在缺乏父亲关注的情况下,孩子可能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并对自身价值缺乏信心。

此外,情感缺失还可能对孩子的情感调节和处理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孩子难以有效地处理情绪,更容易陷入情感波动和挫折感中。这会影响孩子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的表现,甚至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父亲缺位会影响孩子的家庭观念

孩子如果长时间看不见父亲的身影,可能会在形成家庭观念上产生偏差。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社会,家庭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认知。如果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较为单薄,孩子对“家庭”的认知就是不完整的,他会认为家庭不需要父亲的参与,从而导致对家庭的信任度下降。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父亲在家庭中的积极角色,女孩可能对婚姻生活产生疑虑,当她成年后,容易对婚姻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恐惧情绪。她会认为家庭并非一个完整、稳定的单元。而男孩则容易缺乏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因为他没有在家里得到父亲的正面引导和示范,对于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认知不足。

由此可见,父亲在家庭中的积极参与对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至关重要。父亲的存在和角色发挥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益,也有助于塑造他们对家庭的正确认知,为他们未来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父亲的缺位还会产生其他问题,比如孩子更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为他们缺乏对行为后果的清晰认知;缺乏父亲的监督和鼓励还可能导致孩子学业表现的下降,因为父亲能给孩子更清晰的目标感和方向感,让他们的内心充满动力。

来自父亲的教育和陪伴,既是孩子的需求,也是父亲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时间教育子女,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这句话听起来虽然刺耳,但一语中的。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养不教,父之过”等,这些话语都强调了父亲教育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所以,爸爸们一定要多参与到家庭事务和孩子教育中,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完整的爱。我给妈妈们三个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要学会“闭嘴”,学会示弱

很多父亲在孩子教育上缺位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将这种现象称为“丧偶式育儿”或者“诈尸式育儿”。尽管有很多妈妈给我留言,询问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同时也有不少爸爸留言诉说自己的无奈。从他们的留言中,我看到了爸爸们不愿意参与孩子教育的一些原因。

有些爸爸诉苦说:自己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而是不赞成孩子妈妈的教育方式,因为妈妈管得太细碎,大包大揽之下,自己无从插手。有的爸爸则反感孩子妈妈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得过满,总是无比焦虑地为孩子报班买资料,他们对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不太赞同。还有的爸爸表示妻子过于强势,总是嫌弃自己是在给她添麻烦,甚至吐槽爸爸是“猪队友”,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只能选择置身事外。

我有个朋友就曾向我这样抱怨过:“孩子他妈天天叨叨‘丧偶式育儿’,说得好像我真的死了一样!”其实,我这个朋友也是很重视孩子教育的,他愿意花几万块钱让孩子参加游学夏令营,只不过在强势的妈妈面前,他同样选择了沉默。

很多妈妈喜欢转发“爸爸陪伴非常重要”之类的文章给丈夫看,也经常抱怨他们管得少,最要命的是,她们还经常把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丈夫进行对比,并毫不掩饰地夸奖别人的丈夫管教孩子的方法得当。这像极了妈妈们抱怨孩子不爱学习,并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的做法,大家想想,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孩子不爱学习了,叛逆了,甚至回家后就将自己关起来。这跟爸爸们的情况不是一样的吗?

要想改变这样的情况,妈妈一定要学会“闭嘴”,要学会示弱。这意味着妈妈在爸爸参与孩子教育时,不要过于唠叨,或者指手画脚,而是要给予爸爸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孩子希望拼一个新的玩具拼图,过去常常是妈妈负责这类教育活动,现在,妈妈可以主动退后一步,对孩子和爸爸说:“这个拼图对我来说有点难度,爸爸有超级大脑,可以陪宝贝一起玩,肯定会更好玩。”妈妈如果能将主导权让给爸爸,就能给予爸爸和孩子更多的相处空间,他们可以相互配合完成拼图。

这样做可以激发爸爸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让他更自信地参与孩子的教育。

通过这样的亲子活动,爸爸和孩子之间能够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妈妈也为家庭创造了更加和谐的教育氛围。

妈妈要学会表扬和鼓励

很多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渴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表达自己的关爱和陪伴,但往往面临妈妈的不尊重和批评,这种困扰成为阻碍父亲投入的一大障碍。

还是以我上面提到的朋友为例:

在一个周末,我这朋友突发奇想,决定带孩子去户外进行探险,试图创造一次有趣的学习体验。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玩得很开心。没有补习班,没有电子产品,只有亲近自然和接受挑战。

虽然孩子玩得很开心,但回到家后,妈妈却并不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收获,而是责备爸爸为何将孩子的衣服弄得这么脏,还抱怨爸爸不管孩子的作业而带孩子出去疯玩等。这样的反应让爸爸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长此以往,持续的责备和批评慢慢削弱了爸爸的积极性,他也就不再主动做类似的事情。

一个爸爸给我留言说,自己想要与孩子共同尝试烹饪,想为孩子打造有趣的厨房时光。然而,当妈妈看到厨房的凌乱时,她选择了批评而非鼓励,使得这位爸爸感到十分沮丧。爸爸的初衷其实是通过烹饪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共同的体验中建立亲子关系。然而,妈妈在看到凌乱的厨房后未能理解爸爸的用心,而是选择了指责,这让爸爸感到自己的努力被贬低,降低了他参与亲子活动的积极性,因为他可能感到自己的行为不被接受,失去了对未来尝试亲子活动的信心。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在父亲与孩子的互动中投射出来,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妈妈可以选择更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她可以赞扬爸爸为孩子创造愉快时光的尝试,强调他的用心和参与。在面对厨房一片狼藉的时候,妈妈可以这样说:“你们的这种烹饪方式,我还从来没用过,太有创意了,看着就很有意思。下次我也要试试,宝贝,你和爸爸一起教教妈妈可以吗?”然后,妈妈可以结合自己的厨房经验,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并邀请他们一同清理厨房。

通过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改善厨房的状况,还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和默契。合作清理厨房的过程可以成为一次家庭合作的经历,使家庭成员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海蓝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中提到,爸爸有着独特的方式来爱孩子,而如果一味按照妈妈的方法和意见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可能会感觉自己有两个妈妈。所以,妈妈一定要多鼓励父亲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和陪伴孩子,妈妈要做的,就是及时退场,像球迷那样用支持和欣赏的态度为场上的球员呐喊,这样,他们才会卖力地踢球,才会更愿意参与下一场比赛。

妈妈要和爸爸约定专属的亲子时光

爸爸们总是很忙,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因此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妈妈在理解爸爸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避免家庭亲子活动和爸爸的工作冲突,妈妈可以和爸爸约定专属的亲子时光。在这段时间中,妈妈全程不用参与,把所有时间留给爸爸和孩子,让爸爸陪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

在和爸爸约定专属亲子时光时,一定要将具体事宜尽量罗列清楚。这主要是因为爸爸比较注重大的方向,加之爸爸平时很少管孩子的教育,可能对很多小细节并不是很清晰。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具体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为好,妈妈都要尽可能地罗列具体,避免爸爸达不到妈妈的预期。

在罗列具体事宜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约定时间

妈妈可以根据双方的日程和孩子的需求,制订一个合理的亲子活动计划。活动可以每周一次,也可以每月一次,具体频率可根据工作和家庭情况而定。

妈妈可以提前告知爸爸亲子活动的具体时间,以便爸爸提前安排,将这段时间预留出来。这样的约定有助于避免时间冲突和减少工作压力,提高亲子活动的成功率。

其次是确定地点

当和爸爸约定专属亲子时光时,妈妈除了确定具体的时间,还应该确定好地点。选择合适的地点对于共度亲子时光同样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提升活动的质量,还能够为爸爸和孩子创造更加愉快的亲子体验。

妈妈可以考虑在家里的特定区域,如客厅或书房,进行一些亲子活动。这种环境相对私密,适合进行一些亲密性强的家庭互动,例如共同制作手工艺品、阅读故事书,或是一同观看电影。

此外,家庭以外的场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前往电影院观看一场儿童电影,或是到图书馆挑选喜欢的图书,也可以选择在公园里进行户外活动,比如骑自行车、散步、玩耍等。这样的亲子时光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的环境刺激,也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最后是规划内容

在和爸爸约定专属亲子时光时,详细规划活动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制订明确的计划,可以确保亲子时光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同时还可以为爸爸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得活动更有秩序和趣味。

妈妈要告知爸爸具体该做的事情,比如陪孩子完成一张语文试卷。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在一旁安静看书,不允许使用手机。在试卷完成后,爸爸和孩子一同订正试卷。完成试卷的订正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如带孩子出去打半个小时篮球。明确活动的内容,确保爸爸了解要做的事情。

亲子时光结束后,妈妈要充分肯定爸爸的付出和努力,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果能够给予表扬和积极的反馈,爸爸会更愿意积极参与到下一次的亲子活动中。

这样详细的规划,不仅为爸爸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也使得整个亲子时光更具有组织性和目标性。在活动中,鼓励和正面反馈将激发爸爸更多地投入和参与,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妈妈一定要注意,这个专属亲子时光不论时间长短,都应该是爸爸和孩子两人的亲子时光。妈妈一定要退居幕后,妈妈只是这场活动的策划者,而不是参与者。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最终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好的家庭环境,一定是爸爸和妈妈共同参与营造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变得更自信、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