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捡到了我的手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分科取士

作为一个权力欲望和猜疑心极重的天子,朱元璋最讨厌的就是官员结党,尤其经过胡惟庸案,他对官员朋比勾结更是分憎恶。

此刻听说这分科取士能规避结党营私,朱元璋立生兴趣道:“此话何解?”

朱辰笑着解释道:“这很简单,儒家学子不向来看不起其他学科,视他们为旁门左道,又怎会愿意与那些人结党呢?”

自董仲舒罢戳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子早已养成了目空一切的性子,他们可不愿与其他学科之人为伍。

既有天然的学术分歧,不同学科的人进入官场,也势难结成朋党。

朱元璋细细琢磨,在心中回忆那些儒家学仕的做派,更觉朱辰的判断极为精准,他不由点头,咬牙振奋道:“如此看来,的确应该进行分科取士!”

“是的!而且现在是改革科举的最好时机,科举已经停摆多年,读书人苦无出头之日久矣,对他们来说,这时只要能考科举,管他考的什么内容,总比没有科举强得多。

这些人也都知道,老祖宗您当年罢停科举是因科举所选上来的人难堪大用,所以若是重启科举,他们也已经预料到了会进行改革,此刻改革科举,阻力是最小的,索性趁机将步子迈大一些,大刀阔斧改一改,宁肯过犹不及,届时再慢慢往回修正便是!”

朱元璋先还听得连连点头,到了最后一句“宁肯过犹不及”时,眉头微微沉了沉:“这是何意?”

人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对政策修改不宜过大,朱辰这建议倒反其道而行之。

朱辰笑着解释:“老祖宗您是开国皇帝,权势威望最大,现在将步子迈大点,那些人即使有反对意见,但也没法,可你觉得您的后代皇帝还会有您这样的威望吗?

到了他们手里,若是想要改革科举,恐怕是寸步难行,索性一步到位,将来再休整回调时,读书人只会感恩戴德,绝不会再有意见了。”

若想打开一扇窗,就先得把门打开。

大刀阔斧改了一通后,稍有回调也算是一种恩赏,儒家学子只会高呼陛下英明,绝不会有意见。

“你说得不错!”听朱辰这话,朱元璋顿时恍然大悟道。

“现在最重要的,是先将这分科取士的架子搭起来,日后再慢慢完善,而且各科举试可以先选一些简单题目,主要多选一些实用人才。

比如那明法科,除了正常的四书五经外,只需熟读《大明律法》,便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样做,能大大降低考生的抵触情绪,增加考生的报名热情,也更能起到网罗人才、收揽人心的目的,官员们即使反对,也不会太过于强烈。”

朱辰的话彻底打开了朱元璋的思路,直到挂断了电话,他依旧还在思考着,回味无穷。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然后对外呼喊道:“来人,去将太子喊来!”

原本朱标刚回去,朱元璋实在舍不得再劳累这好大儿,可科举毕竟是国家头等大事,虽然他也觉得朱辰的建议很好,但在改革之前,他还是想着跟自己的好大儿商量一下。

没过多久,朱标就拖着黑眼圈赶了过来,朱元璋突然叫他来武英殿,他以为有要事,因而脚步很是匆忙,刚一进殿,就直接问道:“不知父皇找儿臣前来有何事?”

“咱已经决定了,重开科举!”朱元璋的话顿时让朱标一阵惊疑,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才过去多久,一向对科举之事犹豫不决的父皇竟然会突然下定决心重开科举,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也许是注意到了朱标的疑问,朱元璋当即解释道:“咱之前不愿意重开科举是觉得科举考上来的士子只会死读书,不能体察民间疾苦,这也导致他们为官施政上流于形式,不能切实为百姓办实事,故而自此之后,凡科举高中者,先下派到地方官衙锤炼两年,再视情况而进行升拔。”

“啊!这……若是让高中士子去地方上锤炼,恐怕会引起百官非议。”朱标却是有些忧心道。

十年寒窗苦读,本就指望着一朝金榜题名,结果高中之后,居然要被下放到地方官衙去当刀笔小吏,以儒家士子那高傲的性子,怎么可能接受?百官也不可能接受的。

“哼!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萧何在当汉相之前,不也是一个地方小官吗?韩国公在投奔咱之前,不也是刀笔小吏吗?既然想要当官,就不要怕吃苦。”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

“父皇这么说,倒也是没错!”朱标想了想,也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朱元璋的看法。

“别急,还有第二点呢!此次重开科举,咱决定仿效大唐,增加明算、明学、明法等科目,进行分科取士。”接着,朱元璋又将朱辰的提议稍作归纳,简单说了一遍。

“分科取士?”听到这话,朱标的神色顿时变得惊骇了起来,先前将科举高中士子下放到地方衙门,虽然会让百官有些难以接受,但是为了重开科举,他们也能忍受下来,但现在要进行分科取士,这完全是掘了儒家的根本呀!

这么多年来,儒家为啥能够压住其他学说,就是因为学儒能当官,你其他学说,学得再好,也不能当官,最终只能成为业余爱好罢了!

但现在,朱元璋要进行分科取士,这是彻底打破了儒家对于官场的垄断,儒家可以接受仕途稍有波折,但绝不能接受其他学说跟自己平起平坐。

他们花了近千年时间,造就了当下独尊儒术的局面,现在要打破格局,便是要他们的命。

“怎么,你不赞同吗?”朱元璋看到朱标的样子,当即反问道。

“为了大明江山,儿臣自然赞同进行分科取士,但是这是不是太着急了,要不缓一下?”朱标首先是大明太子,其次才是儒家子弟,他自然知道分科取士对于大明江山的好处,但他也觉得朱元璋实在是太急了。

朱元璋却摇了摇头,说道:“科举停罢了快十年,如今咱打算重开科举,此刻是最好的改革机会了,若是错过,恐怕之后再无时机了。”

“可是这分科取士,不仅百官会反对,天下读书人恐怕也会反对,甚至,曲阜那家也可能会出手,届时局面难以收拾,父皇怕要背负天下骂名啊!”朱标依旧忧心忡忡。

“呵呵!就算不进行这分科取士,他们骂得咱还少吗?嘴长在他们身上,只要别妨碍咱,随他们骂去,至于曲阜那家,若是他们真的敢在这件事上出头,就莫怪咱不留情面了!”说话间,朱元璋眼眸微敛,其中蕴含着一股无比森寒冷戾的杀意。

看着朱元璋杀气森然的双眼,朱标眉头皱得更紧巴,脸上的忧虑更显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