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从长影厂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登门

谢缙成名已久。

《女篮五号》和《红色娘子军》让他扬名全国。

不过谢缙在上影厂的日子不算太好过。

许多人都觉得他离经叛道,总是想要拍些出格的东西,弄的人心惊胆战。可以说,在上影厂里,谢缙就像是一个孤行者。

对于这种环境,谢缙是完全不在乎的。

相反在他看来,那些人就如同燕雀一样,只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完全没有看到时代已经变了。

新世界已经敞开了大门,清新的春风即将拂过中华大地。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代,怎么能墨守成规呢?

必须要追赶上新时代的潮头,也要对旧时代进行一场彻彻底底的盖棺定论。

这才是他致力于发掘新题材、关注新思潮的原因。

奈何上影厂给不了他这种支持。

谢缙敏锐地注意到,相比起死气沉沉的电影界,文学界已经走在了前头。

刘欣武于去年11月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班主任》和今年5月份王余玖在安徽文学发表的《窗口》,全都赤裸裸地将过去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字里行间的批判态度,仿佛向旧时期开火的号角。

普通读者只能从中品味到感同身受,追思过往的艰苦岁月。但他是导演,他从中看到了革新中国电影新气象的希望和方向。

既然厂里的剧本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他干脆将目光盯上了文学作品。

这天早上,谢缙溜溜达达地来到了巨鹿路675号。

看着门房外墙上挂着的上海文艺的招牌,他就觉得十分亲切。

而他并不知道,未来这面墙还会挂上收获、萌芽、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新概念作文大赛等更多的招牌。

而无论哪一个招牌,在中国文学界那都是响当当的名号。

谢缙超喜欢这里,每次来都跟回家一样。

“哟,谢导,你又来了?”

“唐主编,不打扰您工作吧?”

看到打招呼的副主编唐韬手里捧着大摞的稿件,谢缙就跟看到了百万美元一样,连忙冲上前帮忙。

“唐主编,这些都是新稿件?”

他来的次数太多,唐韬早就对他了如指掌。

“让你失望了,这些都是文件而已。不过你要看新稿件,去找小琳吧,她现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谢缙得了指引,忙道了谢,各个屋子蹿了一圈,终于找到了目标。

那是一个年过三十的女人,虽然其貌不扬,但浑身都散发着书香气。此时坐在明亮的窗前,一手捧卷,窗外则是鸟儿欢快的鸣叫。

看到这一幕,谢缙心底甚至萌生出一个想法。

要不……不做这破导演了?

改行当编辑?

幸好他还记得此行的目的,信步走过去。

“小琳啊,看到什么好稿子了?”

李小琳,中国文学巨匠巴金的女儿,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同样投身于文学领域。

她毕业后去了浙江文艺当编辑,而就在今年,上海文艺复刊,巴老依旧担任主编。但巴老的身体不好,难以胜任繁重的劳动。

虽然还有唐韬、黄元两位副主编辅佐,但这两位也是兼职,忙的不可开交。

无奈之下,巴老只好将李小琳调了回来,协助自己处理审稿等工作。

对于这个调动,李小琳当然是十分开心的。不但能够回到家、回到父亲的身边,上海文艺又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亲切。

来到这里上班之后,李小琳迸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除了照顾父亲之外,其余的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

而她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编辑部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

“投稿的热情很高,只可惜……可堪一观的寥寥无几。”

李小琳捏了捏眉心,看了一早上的稿子,她也有些疲惫了。

谢缙的手本来都伸向稿子了,听她这么一说,便不打算看了。

虽然李小琳很年轻,但出身于文学世家,因此谢缙对于她的鉴赏眼光还是很认可的。她既然说没有好的作品,那就一定是没有了。

难道又是无功而返的一天?

就在谢缙唉声叹气时,有人走了进来。

“小琳姐,我来报道啦。”

李小琳闻言抬头,登时大喜。

“哎呀,我的大才子,你可算是回来了。知不知道这段时间累死我了?”

来回奔波千里,重新回到熟悉的地方,贝念书也很高兴。

“有什么工作,小琳姐吩咐就是了。”

他和李小琳很早之前就认识了,他来上海文艺做编辑,还是李小琳推荐给巴老的呢。

李小琳没有直接谈起工作,而是关心他家里的情况。

“贝叔叔接回来了?”

“接回来了,已经安顿好了。因为我个人的私事,耽搁了工作,让你受累了。”

贝念书说着抱歉的话,想到了什么,赶忙从包里掏出一份稿子。

“对了,回来的路上,我和爸爸去了长春的姑姑家。幸好走了这么一遭,让我得了一份佳作。小琳姐,你看看,够咱们上海文艺发表的条件吗?”

“哟,可以啊,你这还没上班呢,工作就上手啦?”

李小琳信手接过稿子,并没有第一时间打开,而是听取贝念书的汇报。

“这份稿子,是我表弟写的。文中结合了他当知青以及我爸爸的经历,深刻地反应了过去那些年的苦难。但是在悲情当中,又有着极其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这将是一篇石破天惊的好文章。”

李小琳对贝念书十分了解,知道他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而且因为出身的缘故,对于文学和艺术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

既然这么说,只怕文中自有天地。

她来了兴趣,随口道:“这位是谢缙导演,你替我陪陪他,我先看看稿子。”

…………………………

长途跋涉,贝崇威和贝念书终于回到了上海。

这边的贝氏族人早就翘首以盼,对于贝崇威的归来全都高兴的不得了,好好地给他接风洗尘,又给他安排了住处。

之前贝氏几处被没收的产业都归还了回来,族人们商量过后,暂时充作公屋,给无处安家的族人先住着。等找到了地方,再搬出去。

贝崇威也只是在这里暂住而已。

他的工作已经重新落实了。

市外贸局顾问,外贸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相应的,住房问题也会给予解决。

一切都再向好,贝念书终于可以顾着自己的事了。

一想到自己远赴东北,迟迟归来,耽搁了到上海文艺报道的时间,他就……

决定先去龚雪家。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龚雪,怎么选还用多想吗?

晚霞镶着金边,炊烟飘送着人间至欢。

漫步在石库门的老房窄巷之间,贝念书心里十分紧张。他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

有那么一刻,他甚至想要掉头回去。毕竟独自面对这种事,他的心里没底啊。

不上不下的时候,龚雪绝美的容颜浮现在心头,让他又勇气倍增。

迎面走来一个小姑娘,年纪轻轻的就颇为美貌。这让贝念书十分惊奇,没有想到这简陋的石库门里竟然还能孕育出除了龚雪之外的美人。

“同学,请问……龚雪同志的家是在这里吗?”

“你找我二姐吗?她不在家呀。”

“啊,你是龚滢同学?”

贝念书立刻对上了号,一下子热情了许多。

站在他面前的,正好是刚刚要回家吃饭的龚滢。听到有人询问姐姐,她十分小心,一边打量对方。

高高瘦瘦的个子,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的一丝不苟。上身是白衬衫,下身是干净笔直的西裤,脚下是一双小牛皮的皮鞋。

这个打扮出现在石库门这种地方,颇为格格不入。龚滢虽然年轻,但也知道这应该不是一般人物。

看出了小姑娘的紧张,贝念书赶忙说明来意。

“龚滢同学,我是你姐姐的朋友,刚刚从长春回来,替她将信送到家里。”

“我姐姐来信啦?”

得知了姐姐的消息,龚滢一下子欢喜起来。

“我阿爸、阿妈正好在家,跟我来吧。”

龚滢和龚雪最为亲近,龚雪在外面工作,她思念的不得了。此时有了姐姐的消息,她活泼的好像百灵鸟一样。

“同志,您怎么称呼啊?”

贝念书笑着说了,龚滢只觉得他的名气很好听,气度不凡。

原来龚雪的家已经很近了,两人走了一会儿就到了。

狭小的老屋承担不了太多的功能,所以这里的人家做饭都是在弄堂里。龚滢快步跑到一个中年妇女跟前,叫道:“阿妈,二姐来信啦。”

儿行千里母担忧,明显看到正在炒菜的女人手一抖,精神也有些恍惚。

“在哪里?”

不等龚滢告知,贝念书已经上前。

“阿姨您好,我叫贝念书,是龚雪同志的朋友。受她的托付,把她的家书送来了。”

龚母也是机关干部,素养不错,很快回过神来。没有着急询问信在哪里,反而仔细打量了贝念书。

这个小伙子一看就是本地人,说话、动作都带着本地人的腔调,结果却从遥远的东北将龚雪的信带了回来。

这不容龚母不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