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我的科幻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8章 87年的好消息

第二天,编辑室里少了三个人,气氛都显得活跃不少。

李老爷子下印刷厂。

杨霄拿着连夜赶出来的汇报材料,找省科协去做汇报。

谭凯没有休息,直接“跑路”,与蓉城、其他城市的二渠道沟通。

他信心满满,认为明年一月刊肯定可以开门红!

暗暗定了一个目标:发行量至少五万册!

只因《终结者》的内容,比《流浪地球》更容易得到读者的喜欢。

虽然很多人并没有看过这部商业大片,但其魅力不可小觑。

蓉城本地的二渠道才看了谭凯带的样刊,立即将数量又多增订了50%。

他们看到编者按上的话:

本文为米国电影《终结者》续集……

从影迷的角度来看,续集比《终结者》精彩!不容错过!

又看了开头,仅T1000液态机器人的设定,足以让他们下定决心。

觥筹交错之间,书商们又询问《流浪地球》图书出版事情。

谭凯没有明说,而是说需要往后推迟几个月,请大家安心等待。

跑到外地后,特别是山城,他特意到几所大学里参观,看科幻社团的风潮是否流传到这里。

可惜没看到有学校组建科幻社团,倒是打听到有学生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其中最多的还是笔友消息。

两个城市,同学好友之间的书信往来,让笔友这一消息有点风靡趋势。

消息一度让谭凯打了鸡血。

要是山城的大学都掀起科幻社团的旋风,那就意味着直接复制蓉城模式,科幻的根基再次添加一层土壤。

谭凯各地“路演”的效果非常好。

二渠道书商对一本书、一部小说的市场潜力看得很准。

《终结者》续集一亮相,众人拜服,订单暴涨。

--------------

三天后,杨霄带着好消息凯旋而归。

“上报到省科协后,他们对举办国际性会议非常感兴趣,我刚汇报完WSF会议策划,他们就表示原则上同意。不过需要再往上汇报。”

“到了省科技厅,领导们同样兴趣浓郁,认为一个专业性的国际性会议有助于提高蓉城、乃至川省的国际声望。”

“给省里做汇报后,省里高度重视,特意找我了解具体情况。”

“他们听说协会里有诸多国际科幻名家,对此更为重视。对于举办时间和地点,包括外宾的接待等并无其他意见,只是让我等待省里讨论的结果。”

虽然还没有出结果,不过杨霄脸上荡漾着喜色。

陆奇知道,主编心底肯定有几分把握,所以才如此放松开心。

席问举不知从哪里得知杨霄回国的消息,跑到编辑部询问情况。

得知WSF通过华夏举办年会的申请后,他表现得和众人当初一样的兴奋。

“杨老师,省里啥时候能给个答案?”

作为一名记者,他深知该新闻的重要性。

杨霄:“等消息确定,我给你打电话。”

席问举坚定的认为:只要年会能够在蓉城举办,一定可以推动华夏科幻的发展。

---------------

1987年的元旦,陆奇一个人在出租房里度过。

有一段时间未见两位老人,心底有些挂念。

得等过年时再回去探望了。

1月2日下午,消失一早的杨霄满面春风回到编辑室。

“同志们,省里做出批复,同意1988年的WSF年会!”

陆奇、向纪纯、莫书清、徐开洪、李里等老少一齐欢呼。

“目前初步决定,由省ZF外事办和省科协主办,《科学文艺》杂志社协办。届时以省人民ZF的名义发出邀请,开会地点暂定在蓉城锦江大礼堂。”

“日程中包含考察卧龙熊猫基地,都江堰等名胜古迹。”

“这些初步拟定。具体日程还会变动,到时候再说。”

“你们有什么建议,也可以提出。”

从同意大会地点,就能看出省里的重视!

陆奇立即提出问题:“主编,WSF年会期间,是否有科幻主题相关的其他活动?比如说,华夏科幻图书展,同时举办第二届银河奖,或者其他科幻主题的征文活动。”

杨霄眼睛一亮:“银河奖在我的计划之中,科幻图书展示会倒是可以举办,可以申请一块地方即可!我先记上。”

“征文活动可以联合国家科普作协、文化部少儿司、甚至是科技部等共同举办!这事我好好琢磨一下。”

话刚落下,两人相视而笑。

科幻图书展的目的性很明确!

现在不是收紧科幻书籍的出版嘛,那打着世界科幻年会的旗号,是否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审批的力度?

李里老爷子建议:“尽量邀请老中青三代科幻人参加,他们才能代表整个华夏科幻。”

听到这里,陆奇突发奇想:“要不要请一些科幻迷代表参加?”

杨霄稍加思索做出否定:“不妥。WSF是专业性质的科幻大会,不适合科幻迷参加。”

陆奇点头,心里叹息:

老姚,不是我不给你机会啊!

他本想借WSF年会的名义,邀请姚海君过来参加。等会议结束后,再将其留在杂志社。

名正言顺!

向纪纯建议:“主编,我尝试收集一批国内与科幻相关的科幻漫画、插画、配图、连环画等等,看能否也在会上展示。”

他听杨霄说,当时参会的还有漫画编辑,遂产生想法。

杨霄:“建议很好,我先记着。”

陆奇闻言,叹道:“可惜我国的科幻电影不多,不然可以额外增加科幻电影展。”

杨霄摇摇头:“数量太少,凑不够数量展示。”

其实早在1958年,国内由燕京制片厂拍摄了包含科幻元素的的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1962年,魔都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幻电影《小太阳》,片长仅为正常电影的一半。

1980年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属于一次科幻长片的完整尝试,因为改编自同名小说备受关注。

今年也有一部机器人题材的电影《错位》,但上映时没有标明“科幻”类型标签。

总而言之,科幻电影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有影响力的作品!

陆奇再次感叹:“科幻电影需要大量的特技,不然很难呈现效果。以国内目前的环境和电影技术,确实很难啊。”

说着突然灵光一现:“若是改为科幻动画呢?”

杨霄闻言顿时笑了:“如今国内也没几家动画制片厂,听说日子过得也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