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合营
地方上的大族但凡心善,百姓们就愿意献出土地,只为了求得那一线生机。
赵家塬上的百姓亦是如此。
一年到头,只要交上两成半的佃税,剩下的粮食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撑到明年。
这样的日子谁不想过?
可从两天前开始,平静的生活就被打破了。
先是北边来了两千辅兵,在塬上安营扎寨。
几个村庄的百姓本想逃命,但听说是卫家的兵,于是又回到家里,他们唯一害怕的就是,如果卫家走了,官府把地占了咋办?
以后的赋税又要变多了。
现在村里百姓都在商议,要不要跟着卫家一起走?
此时,赵家塬上布满了营帐。
一支支兵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这些都是卫家、高家和王家的多年来募集的私军。
藏了这么久的兵,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世人眼中。
今天是三家合营的日子!
除了王麟正领着五百骑兵,游荡在同官县周边外,剩余的兵马几乎全都聚集在了这片塬上。
太阳慢慢从众人头顶划过。
卫渊抬头望向天空,大概估算了一下时间,便向大营赶去。
对于这次合营,他没什么可担心的,三家私军同出一脉,里面绝大部分军校,都在马兰山讲武堂进修过。
马兰山讲武堂,是卫渊在天启七年开办的。
他亲任讲武堂堂主。
有时候想一想,卫渊总觉得自己跟常凯申差不多,人家的学生见面称呼校长,而他的学生见面则是称呼堂主。
好为人师这种事,他做的很开心,可卫渊却不想和常凯申一样,变成微操大师。
言归正传!
马兰山讲武堂学制是一年,每期招收一百名学员,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三家私军。
还有一些特殊人员,就像是翻山鹞高杰和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这样的人,都在讲武堂待过三四个月。
对于课程的设置,他更是煞费苦心。
由于古代兵书和军事思想,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大类。
所以,卫渊根据实际情况又结合了后世的一些经验,再加上以卫老太爷为首的参谋团,总结简练近十本兵书,最终编成了独具一格的《步兵操典》。
《步兵操典》主要分为十部分:
一曰法禁;二曰操练;三曰军令;四曰行营;五曰战阵;六曰步战;七曰马战;八曰诸器;九曰守哨;十曰武术。
其中的有些内容,是卫渊参照后世的经验总结而来。
马兰山的主要教员有卫老太爷,卫世远,杨震等等。
老太爷弱冠之年去太原从军,征战沙场几十年,与关外鞑子大小数十战,官至游击将军。
所以,也是卫家最有资格教授这些学员的人物。
卫世远和杨震虽然没有老太爷那么厉害,但也都是军旅出身,自身技艺不必多说,沙场作战经验也十足。
这一百名学员从最基础的队列开始教授,然后层层递进,步战、马战、军阵等等,最终选取最优秀的三十人,学习系统化的军事理论知识。
三年的时间里,近三百人从马兰山讲武堂走出,进入三家私军,成为军中的中流砥柱。
卫渊还想着,等老营搬进了玉华山后,讲武堂的规模还要再次扩大,到时候一期学员两三百人,基数大了,涌现的人才也就更多了。
更重要的是,要把讲武堂的名声打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讲武堂的存在。
学员也不仅仅从三家私军中招收。
像那种,有志于反抗朝廷腐朽统治的仁人志士也要招收,就比如前面的高杰和刘宗敏一样。
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起义军的实力,在官军的围剿下更好的生存下去;另一方面,更能扩大卫家的势力范围,增强卫家的影响力。
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卫渊还是很愿意做的。
他清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的重量。
而且在这个时代,老师的分量也是很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样的思想,可不光是嘴上说说,是要用实际行动来付出的,所以卫渊并不担心跟讲武堂出身的学员兵戎相见。
万一真到那个地步,两军一打仗。
一看!
哎哟,对面这不是师兄吗?
老师也在对面啊?
到时候没准来个大背刺,浓眉大眼的朱时茂也背叛了组织。
想了小会,卫渊回过神,看向身边的继武。
“甲披好了?”
“好了,给!”
卫继武将手里的铁笠盔递到了大哥手中,正色道:“都准备好了,大旗也准备好了。”
“炮里面的炮弹取了?”
“取了!”
“那就好,别伤到自己人。”
卫渊扫了眼旁边的摆钟,又道:“申时快到了,走吧!”
他将手上铁笠盔戴在头上,轻轻捶了下继武的肩膀,替他将披膊摆正,便走了出去。
头戴八瓣铁笠盔,铁盔顶端的黑色雁翎直插天际,身披黑色山文甲,肩膀上的吞肩兽威风凛凛,脚踩黑色铆钉战靴。
卫渊一身黑甲,杀气腾腾。
左手扶着刀柄,步伐稳重,踏着台阶,他慢慢走上了高台。
卫继武伴在身旁,身后亲卫也都穿着双层重甲,头戴覆面兜鍪。
待到卫渊在高台站定,时间也慢慢接近了申时。
点头示意后,他上前两步,走到高台边缘,朗声喝道:
“申时已到,合营!”
轰轰轰——
话音刚落,两侧二十门涌珠炮齐声吼叫,大营为之一震。
营中近六千人的目光,都看向了高台之上。
他们之中,有三家的战兵,也有三家的辅兵,除了身上武备的区别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远远望去旌旗似海,枪戟如林,刀戈如麻。
卫渊站在高台上,左手紧握着刀柄,心中满怀激荡。
“自崇祯元年起,天降大旱,陕西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可朝廷不给咱们活路,不把咱们秦人的命当命,他们只顾着自己,他们怕东虏打进山海关,拼命的征辽饷!”
“兄弟们,我问你们!”
“咱们应当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