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知道正文最基本的三种结构
一篇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它的正文,没有正文的论文就不算一篇论文。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正文很有可能又是一篇论文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最不重要的那个。这个说法可能比较诡异,也较具讽刺意味,但我们思考一下,一篇论文,被我们关注最多的、最能引起我们注意也最被我们看重的,往往不是正文。我们会因为一篇论文的标题足够吸引人而把它从数据库下载来看,会通过关键词检索到一篇论文,会认真阅读一篇论文的摘要,也会对支撑起这篇论文的那些参考文献感兴趣,甚至还会被一个注释所吸引,陷入沉思。所以挑来选去,最后剩下的反而是论文的正文,成为“最不重要”的那个部分。
尽管如此,我们又必须承认,论文的正文又至关重要。因为论文的其他部分或者是从正文之中提炼、升华和派生来的,或者是为支撑论文正文中的论点和论述而存在的。而且,如果没有存在于正文之中那些缜密的、严谨的、环环相扣的论述过程,那些研究结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里就和大家谈谈论文正文的组织结构问题,也就是写作框架的搭建。从最为宏观也最具通约意义的角度来讲,一篇论文的组织结构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总—分—总”结构。拥有这类组织结构的论文,一般是在开篇时做一个整体的说明或描述,呈现一种现象,指出一个问题,介绍一类观点。然后进入“分”的部分,对这个现象、问题或观点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论述,提出分论点后寻找论据进行论证。之后,对这些分论点进行总结,也就到了论文的结尾部分。“总—分—总”结构也可以细分为一级“总—分—总”结构和多级“总—分—总”结构,这里不再逐一细说。
第二种,“三段论”结构。即论文按或明显或隐含的三段论结构来进行写作。这里的三段论可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是“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证实或证伪”。这大概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论文结构了,在文章的开头提出问题(是什么,或者提出假设),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开始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是从现象描述进入本质剖析(或者通过田野调查、调查问卷、实验来进行验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为什么)。找到原因和症结之所在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解决问题(怎么办)。当然我这里做的这个说明是非常粗略的,是以“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的,可能无法呈现“三段论”内部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
第三种,“并列式”结构。拥有这种结构的论文,一般以论文标题呈现出来的核心议题为中心,从多个并列的层面加以阐述。处于并列关系之中的这些层面,一般又是围绕着一个可以支撑论文核心议题的分论点来展开论证过程的。也就是分论点1+论据+论证、分论点2+论据+论证,以此类推。等几个分论点都阐述完毕了,论文也基本就结束了。这种结构的论文有点像学术散文或漫谈,但是“形散而神不散”,各个分论点及其论证过程还是足以支撑起论文的核心议题的。以我的观察,以“并列式”结构写作的论文其实并不多见,但是这类文章往往会有非常高的引用频次,作者也往往是某一研究领域中公认的大咖。我觉得这种情况并不是巧合—敢于采用这种结构来组织论文写作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能力的,而且这类文章能够顺利通过学术期刊的各级审核,也往往得益于论文作者的学界口碑和影响力。
在我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以上这三种组织结构的论文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三段论”结构,然后是“总分总”,“并列式”较为罕见。我的建议是,大家多阅读和模仿自己研究领域之内的、以三种组织结构写作的高质量论文,认真思考哪种论文选题更适合采用哪种组织结构,然后反复进行刻意的练习,进而熟练运用三种组织结构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