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结构:建立模板,决定惯性
接着,我们来看看第二类结构——无形结构。既然这类结构是无形的,那肯定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不妨通过例子来感受一下。
我是一名“80后”,在我参加高考的年代,全国很多省份的考生都需要在考试结束之后,根据估算的得分填报志愿(估分报志愿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多年后,各省陆续采取知分报志愿的政策,如北京市从2015年起开始实行知分报志愿)。当时,报考志愿提交后一个月左右,成绩才会出来,考生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接着,录取分数线公布,再过一段时间,考生就能收到自己的录取通知书了。所以,考试结束后,估分这个环节特别重要。估高了分,报考的志愿容易落空;估低了分,考生又会觉得委屈。
在所有考试学科里,哪个学科的分最不好估呢?大家一致觉得是语文,语文作文的分数尤其难估。作文分值包含的不确定性比较多。以全国卷为例,全国卷的语文考试中作文部分满分60分,估不好作文成绩,就可能会让语文估分结果和实际得分差十几分,甚至更多。要知道,在高考严酷的竞争里,十几分可能意味着千军万马。那么,作文应该怎么写才能得高分,进而好估分呢?
我们还以全国卷的作文为例。全国卷作文的写作要求通常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为了减少跑题的概率,很多考生都选择写议论文。考生写议论文时通常先明确论点,再提供充足的论据,最后点题、做总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结构就是“总—分—总”。这是全国很多老师和考生的共识。
高考状元的作文也是这样写的吗?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一位估分报志愿时代的高考状元。很巧,他当年高考答的就是全国卷。他表示,他有独门绝技。看到高考作文题目时,他的脑海里是5篇100~200字的小作文组成的一篇文章,以及每一篇小作文的结构模板。老师曾经教过他开头段、中间部分、结尾段的结构最好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写,考生只要拿着题目往里套,别写跑题,作文的分数就低不了。
我们换个角度再想想,评分老师是如何给高考作文评分的呢?老师每天要看的作文太多,因此往往重点看某些部分,略读某些部分。那么通常情况下,老师重点看的是哪些部分呢?开头和结尾。而作文的中间是老师快速浏览的部分。
学霸答题时心中有结构,就可以在估分时信心十足。无形结构虽不可见,却可以确保文章精彩、能拿高分。
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可能早已过了参加高考的年纪,能应用于职场中的无形结构可能更适合现在的你。
每天早上,打开邮箱,“喷涌而出”的待办事项可能会让你应接不暇。面对冗繁复杂的工作,别急着抓来一项就做,先花五分钟思考其中的逻辑,梳理出工作结构:
第一步,分清楚哪些是重要且紧急的工作,把这些工作放在需要优先处理的第一梯队。将其他工作按照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依次划分好。
第二步,划分出的重要且紧急的工作中,哪些是需要向领导请示之后再处理的,哪些是必须由本人直接处理的,哪些是可以交给下属处理的……
第三步,划分出的需要向领导请示之后再处理的工作及必须由本人直接处理的工作中,哪些是可以通过邮件、微信、电话等快速处理的,哪些是必须本人亲自到本地工作现场处理的,哪些是需要出差到另一个城市完成的。
通过多次“分类+排序”,适当安排每一项工作,会让每天的工作从整体上构成一个无形结构。这样一来,繁杂的工作变得清晰有序,我们做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总结一下,搭建无形结构就是把经过分析、处理的复杂信息转化为有结构、有条理的形式。其实,无论我们是否有感知,无形结构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而且我们会不自觉地使用无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