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包括阳偏盛和阴偏盛。阳偏盛和阴偏盛都是属于阳或阴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偏盛一般是指阳邪侵袭人体,引起体内阳气的绝对亢盛。什么是阳邪?比如,风邪、火热之邪、暑邪等都属阳邪。阳邪侵袭人体,加之人体本身的阳气,就形成了所谓的阳偏盛(图2-5、表2-3)。
图2-5 阳偏盛
表2-3 阳偏盛
属阳主动、主升、主热,所以阳偏盛时,人体表现为一种机能亢奋,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比如,人体多出现高热、口渴欲饮冷水、面红、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这种症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实和热。所谓实,是相对于虚而言的,也就是说机体没有出现虚性(也就是不足或衰退)的病理表现。因此,中医将阳偏盛所形成的证候称为实热证。
阴阳是对立制约的,所以,阳偏盛必然会损耗阴液,故而机体会出现口干欲饮、便干、尿少等症状。《黄帝内经》将阳偏盛的病理状态概括为“阳胜则热”和“阳胜则阴病”。
阴偏盛一般是指阴邪侵袭人体,引起体内阴气的绝对亢盛。那么什么是阴邪呢?比如,寒邪、湿邪等都属于阴邪。阴邪侵袭人体,加之人体本身的阴气,就造成阴偏盛(图2-6、表2-4)。
图2-6 阴偏盛
表2-4 阴偏盛
属阴主寒、主静、主凝聚,所以阴偏盛时,机体多表现为一种机能障碍,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等的一种病理状态。什么是病理性代谢产物的积聚呢?主要是指在体内形成了水肿、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阴偏盛时人体多出现恶寒、四肢冷、腹冷痛、大便稀溏、水肿、痰液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迟等症状。这种症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实和寒。因此,中医将阴偏盛时所形成的证候又称为实寒证。同样的道理,阴偏盛必然会损伤阳气,所以人体会出现恶寒喜暖、冷痛、腹泻、水肿等症状。《黄帝内经》将阴偏盛的病理状态概括为“阴胜则寒”和“阴胜则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