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奋斗在广陵侯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第18.2章 千古英灵安在 下

李爽在残破的军阵中艰难的聚集四百多名残兵重新结阵,

还未稳当就迎来了大股夏军衙兵的冲击,

最前面的乡勇有不少人丢了兵器,顾不上寻找合适的兵刃,

一阵趟地刀姿势就滚到夏军脚下,拔出身上的匕首对着甲缝就戳进去,

这些英勇的士兵亡命突击有效阻挡了夏军的脚步,

被这些不要命的猛人震撼,夏军前锋士兵出现了犹豫踌躇,

趁着这个时间,四百周军结成了新的阵型,

没有兵器的也在地上随便捡拾一把,依照长短兵器分工迅速整队。

直到更多的夏军杀上来,四百多人毫不畏惧,

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

像这样的场景在淮南军中非常普遍,

即便草受重创,在李家优秀的军官团带领下,淮南兵迅速恢复组织,

即便元昊在这个方向增兵一万,也没能压垮淮南兵的斗志与抵抗。

他们用自己的信念和武器,坚持到了马户骑兵的到来,

马户们补充了战马和兵刃,

直接在马上用强弓对着突入进来的夏军攒射,

远射近凿,一块一块的清理,

让彼此孤立的大小阵型重新建立联系。

这些马上马下全能的战士战斗力远高于乡勇组成的淮南兵,

更高于对面的夏军衙兵,随着龙骧军援兵和马户的支援,

淮南兵逐渐封堵好缺口,收缩了防御范围。最危险的一段时间终于过去。

淮南兵在浴血奋战,黑槊龙骧军同样困难,

淮南兵那边打开了缺口,为了牵制住龙骧军,

在元昊的强令下,夏军对龙骧军阵线的冲击更加疯狂,

派出一千五百斧兵后,龙骧军的兵力同样吃紧,

李钊明白到了关键时刻,

李铜,李琦,李鸾带着江都侯府的亲兵和全部的军预备队分头救场,

许多阵地数易其手,无论涌入多少敌军,江都侯府的公子们都举着鞭锏斧锤硬生生把他们打出去。

战况最激烈的地段,敌我反复交手,两军尸体叠了一层又一层,几乎成了一处高坡。

李铜,李琦先后战死,李鸾身负重伤被亲兵们拼死抢了下来。

江都侯府的建字辈小侯爷们也伤亡惨重,

被侯府兄弟子侄亡命打法所鼓舞,

即便激战近五个时辰,龙骧军将士照样奋不顾身,

元昊想要牵制住龙骧军,却反过来被龙骧军率先打出了缺口。

六万衙兵,原本三万在龙骧军这边,三万在淮南兵那边。

淮南兵被冲破后,元昊一边命令从龙骧军当面调走近万衙兵去淮南军突破口。

一面强令剩下的不足两万衙兵疯狂冲击龙骧军阵线。

疯狂就意味着不稳定,持续的疯狂积累持续的不稳定,

龙骧军的训练度原本就高衙兵一头,衙兵发疯一阵后,终于后继乏力,

李钊抓住战机命令发起全线进攻,

龙骧军将旗随着护旗方阵猛烈前插,

护旗兵们一边用武器荡开敌人的攻击,一边奋力高呼“龙骧军,做先锋!”

这是开国时期传下来的龙骧军战吼,

一代代龙骧军人无论是好是孬都刻入灵魂一般的记得。

一杆长槊枪出如龙破开对面的防御,

“龙骧军,做先锋!”李钊模糊的脸模糊的声音从顿项中传出,

当面不足一万的衙兵再也抵挡不住,崩溃迅速发生。

元昊久经沙场,很快看出来调兵的不妥,

作为一个枭雄,他不能没有大军,

目前左翼部族军已经显露败相,苦苦支撑。

淮南兵的阵线始终坚韧不屈,龙骧军反而率先打破局面,

当务之急取胜已经无方,把衙兵撤下来才是正理。

他一面传令淮南兵方向的衙兵撤军,

一面带领质子军亲自驰援龙骧军正面的残军,必须为大军撤退保住官道通畅。

元昊质子军一动,李建业顾不上悲伤,

拔剑一指“中军护卫出击,沿官道助力龙骧军”

剩下一千多中军护卫纷纷上马赶往龙骧军所在,

这个时候多留一个敌人都是胜利。

外面的尸体堆中,鬃静静的趴着,

他在战斗中被击晕过去,刚刚醒来,悄悄的抬头看去,某位头戴金盔的大帅依然在戎车上发号施令,

鬃悄悄的找到身边不远的一把硬弩,它的主人来不及使用它就被击毙。

默默的上好铁箭,鬃躲在尸体中等待机会,

终于,中军护卫纷纷离开奔赴战场,只剩下两百多人护卫在戎车附近。

趁着似乎没有人注意这边的间隙,

鬃猛然站起,对着戎车上那个身影就是一箭,铁箭准确的射中那个人。

反应过来的护卫嘶吼着过来将鬃砍倒,

身体上的痛苦已经消散,

鬃的思绪飘上天空“耶耶,娘,弟弟,娘子,还有那从没见到的儿子,我报仇了”

那支铁箭从背后斜着射入,

李建业忍住痛苦,浑身痉挛,咬牙说道

“把我绑在桅杆上,大战未结,军心不能乱”,

左右只能哭着照做,一边由郎中止血,一边将李建业捆在桅杆上,

大家左右扶住他,郎中带着哭腔“这箭太毒了,隔着两层甲还射入心肺,小侯爷不成了。”

李建业说“莫哭,扶着我,我要看着元昊兵败才安心”

此刻前线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李贞李锋的骑兵彻底击溃部族军的抵抗,

元昊草草收拢了两三万衙兵就向北撤退,各军开始最后的追亡逐北。

李建业痛苦中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一字一字的最后交代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传信灵州,我军大胜,一切拜托韩帅”

庆历三年五月,夏主元昊亲提百万大军,寇掠而南,诏以勤为都部署击之,

六月十七,两军会战灵州,

自旦至暮,奋斗五时辰,

聚而溃散,散而复聚,

烈士不休,斗志俞盛,

杀伤甚重,俘斩二十余万,

虏皆大哭而去,国威大振。

然勤受虏骑冲突,坚不移位,

慨然自若,神色刚烈,

终不免中矢而殉于其位,

将死矣,传其胄于世子建业,

建业戴其胄,复掌大军,

身当百难,终克其功,

功成之时亦为流失所伤,殁于戎伍。

呜呼,贤父子尽忠王事,海内皆知,

当元昊携陕西河东连胜之势,

将百万兵而来,

投鞭断流,马踏山崩,

士大夫震恐忧心者何其众哉?

贤父子尽起府中精兵锐士驰援灵州,

调和番汉,安抚黎庶,

操演兵将务求其真,查验库藏尽求其实,

卒以九万之众当边防之先,

前后两载,转危为安,

功为三边第一矣。

三月后官家追赠李勤谥号忠武,赠吴国公,赠枢密使,赠太尉。追赠李建业谥号武定。

-----------------

注:大概有些知否的粉丝会很不适应本书中的设定。总是不自觉地把宋或者明的模板套在周的头上。然后还会抱怨又不明又不宋。

趁着免费章节,与大家谈一谈世界的设定,和我为知否世界修的历史。

笔者之所以创作这本书,并不是被剧情所吸引(电视剧剧情确实精彩就是了),而是被这个设定矛盾的世界所触动。

其实不妨换个思路,不用争执宋或者明。而是把目光投向宋之前的贵族时代。尤其是晚唐岁月,许多矛盾就豁然开朗了。

晚唐到宋,是贵族世家不断削减,寒门庶族不断崛起的历史。大周完全可以看作晚唐发展出来的另一种可能。

即广陵李氏这样的老世家元气大伤之余,还有一些生命力存在。开国之初的新兴王朝贵族虽然接受了杯酒释兵权,但交出的只是国家兵权。

他们在兼并统一战争中获利丰厚,第一代贵族处于效仿唐朝老贵族的心态,拥有庞大的产业和部曲人口。

其中赵家皇帝相对于任何公侯都有压倒性的实力。

但是公侯伯们拥有的私兵总量在第一代贵族时期却超过皇家拥有的禁军数量,官家只是全国最大的军头和最大的股东,甚至有时候没有控股权。

所以这些公侯伯相对于后来通过科举任命的文官更加高贵强势也在情理之中。

这一时期我称为贵族共和时代。贵族共和政体并不罕见,不说别的国家,像辽国,像西夏,像后来的满清旗主议政,议政王会议都可以看作贵族共和的一种。

可以说在大周这个时期,从大唐分裂出来的辽夏都是贵族共和政体。周带有这种色彩是有合理性的。

也因此历代官家有意让勋贵无害化,广发恩荫,开放勋臣子弟的科举之路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既有爵位世袭,又有勋臣子弟参加科举的不宋不明原因)。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熟知的冗官,为了制衡贵族子弟的权力,干脆叠床架屋,让所有人都没有足够的权力,一个差事既有贵族干又有更多的寒门文官干。除了苦一苦百姓,成功冲淡了贵族在行政权中的份额。

同时逐渐重文轻武,开始有意扶持庶族文臣崛起,逐渐能够与贵族分庭抗礼。

庆历时代的官场就处于这个临界点,文官的势力很可能已经超越了勋臣,但是文官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勋臣们力量已经逐渐落入下风,但勋臣的威风还在,门第还在。所以这是一个重文轻武和武(勋)贵文轻交错的混合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