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6.3 示例3

本书中的一个实验是“ARP协议分析”。这个实验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在一个子网和不在一个子网的主机之间利用ARP进行通信的方法和原理。实验的难点是理解ARP的工作机制,以及ARP与其他协议的协作顺序。学生在完成本实验后,应能掌握ARP的基本功能、使用场景和工作流程。

本次实验综合度高,难度和要求逐级递进。从子网内的ping命令到需要网关Router进行转发的ping命令,再到最后NAT下的ping命令,都需要对NAT协议、ping命令基于的ICMP和ARP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思科模拟器的逐步运行转发,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都对理解这三个协议的交互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发现了ping第一个ICMP请求在NAT下超时的真正原因——ARP请求的耗时是一部分,关键还是Router选择丢包的行为。这在Wireshark的单纯抓包下是无法观察到的,在思科模拟器的逐步模拟下,这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ARP作为一系列协议分析的最后一个,达到网络层和链路层的交互之处,也为这一学期的实验课画上句号。实验课加深了我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大二我就上了计算机网络的理论课,但是没有一起修实验课。当时对于很多协议的理解都是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繁杂的协议和原理不甚理解,如今在抓包和逐步演示下,对它们有了全面的认识,可谓温故知新!

该学生的总结写得很清晰、逻辑性强,反映了该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该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协议层次分析ping命令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发现并解决了NAT下的超时问题,展示了他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利用思科模拟器和Wireshark等工具观察和验证协议的交互细节,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获得了更好的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