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走近文学作品

《森林报·冬》

内容简介

《森林报》是苏联作家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的代表作,他擅长以轻快幽默的笔调来描写动植物的生活,在《森林报》中,作者采用报刊的形式,以春、夏、秋、冬的12个月为序,分门别类地报道森林的新闻,本书是《森林报》的分册《冬》,记录了森林里冬天的新闻事件,其中有森林中的大事记,也有集体农庄及城市的新闻报道,内容丰富,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堪称是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经典角色

交嘴雀

交嘴雀是一种很特别的鸟,它像鹦鹉一样,有着一身颜色艳丽的羽毛,雄交嘴雀的羽毛是深浅不一的橙红色,雌交嘴雀和幼鸟的羽毛是绿色和黄色的。交嘴雀还喜欢攀缘在细木杆上爬上爬下,转来转去,因此在列宁格勒,人们还把交嘴雀叫作“鹦鹉”。

交嘴雀一年四季都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因为它们需要四处寻找球果结得最多、最好的地方。交嘴雀的爪子善于抓握,它们喜欢头朝下、尾巴朝上,用爪子抓住上面的细树枝,用嘴咬住下面的细树枝,把身体倒挂着。交嘴雀的嘴巴也擅长叼东西,它的嘴十分独特。交嘴雀的嘴呈十字形交叉,上半片往下弯,下半片往上翘。这样十字形交叉的弯嘴巴有利于它们把种子从球果里啄出来。非常奇怪的是,交嘴雀死后,尸体过很久也不会腐烂。老交嘴雀的尸体可以放上二十多年,不掉羽毛,也不发臭,像木乃伊一样。这是因为它们长期以球果为食。松子和云杉种子里面含有大量的松脂。有些老交嘴雀一辈子吃松子、云杉种子,全身都被这种松脂浸透,从而尸体不会腐烂。

蝙蝠

蝙蝠一般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岩洞里,往往会让人觉得阴森恐怖,可是谁能想到蝙蝠竟然是个“瞌睡虫”呢!《森林报》的记者们在岩洞的洞顶上发现了许多蝙蝠,它们躲在那里睡觉,已经睡了五个月了。这些蝙蝠个个头朝下,脚朝上,用脚牢牢地攀住粗糙不平的岩洞顶。其中,大耳蝠把大耳朵藏在叠起的翅膀下,用翅膀把身体包起来,裹得严严实实,仿佛裹在毯子里似的。它们就这样倒挂着进入了梦乡。

由于蝙蝠睡得非常久,《森林报》的记者们很担心它们。因此,记者们测量了蝙蝠的脉搏与体温。通常在夏天的时候,蝙蝠的体温和我们人类一样在37摄氏度左右,脉搏每分钟200次。而在冬天,这些躲在山洞里睡大觉的蝙蝠,新陈代谢的速度降低,脉搏每分钟只有50次,体温只有5摄氏度。尽管如此,大家也不用为这些“瞌睡虫”担心,它们的健康状况良好。等到温暖的夜晚到来,它们就会十分健康地苏醒过来。

河乌

河乌是一种水雀,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会“游泳”,它既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它会在水里用翅膀划水,就像游泳的人用胳膊划水一样。它那黑色的脊背在清澈透明的水里忽闪忽闪的,宛如一条银色的小鱼。它“游泳”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觅食。河乌一下猛扎到河底,用它尖锐的脚爪抓着沙子,在河底快跑了起来。跑到一个地方,它停留了一小会儿,用嘴把一块小石子儿翻了过来,又从小石子儿下拖出一只乌黑的水甲虫。

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下水捕猎的河乌也丝毫不惧怕严寒,这是因为它的羽毛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脂肪。当它钻进水里的时候,那层覆盖着脂肪的油亮亮的羽毛上,就会出现一层小水泡,银光闪闪的。河乌就像穿了一件空气做的衣服似的,所以即便在冰水里,它也不会觉得冷。

作品关键词→

·妙趣横生的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以文字为载体,旨在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森林报·冬》以动物学、植物学、物候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为依托,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反映了俄罗斯地区的动植物在冬季的活动与变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观察和研究自然的方法,并附录了许多有趣的科学问答题,堪称“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作为一部经典的科普作品,《森林报·冬》借助童话体裁,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情感与思维,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科普著作本身的枯燥感,贴合了儿童的阅读趣味,生动地将动植物的活动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等特点。而《森林报·冬》中的动植物大多都被“人格化”了,拥有自身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此外,书中也有大量充满想象力的悬疑故事,例如书中讲述了乌鸦发现了马的尸体,却又徒劳无功的故事,悬疑而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增强了科普著作的故事感。

·新颖有趣的报刊形式

《森林报》采用报刊的形式,以一月一期的方式来编排新闻,作为一本书籍,它也有报刊所具备的新鲜、快捷、活泼、通俗的特质。《森林报·冬》主要报道了冬季森林中的新闻。每一期都会刊登编辑部的文章、驻林地记者的电报和信件,还有关于森林的故事,也有集体农庄和城市的新闻报道。此外,《森林报·冬》的栏目非常丰富,例如“天南地北无线电通报”专门刊发来自各地的报道,“公告栏”则向全体读者征聘优秀的、跟踪能力强的“火眼金睛”,“祝你钩钩不落空”栏目则专门为垂钓爱好者而开设。每期故事的最后还设置了“打靶场”,刊登一些图文并茂的知识竞猜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也能够有效地检测小读者们的阅读效果,力图让他们对自然界有准确而客观的认识。通讯报道的形式与栏目便于事件的追踪,同时能让森林中的故事更有现场感,而征聘与游戏等栏目则增强了图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小读者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关爱自然的人文精神

作为一部科普作品,《森林报·冬》全书贯穿着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人文精神。普通报纸上刊登的一般都是关于人类、关于城市的新闻,关于森林、关于自然的报道较少。而《森林报·冬》则聚焦于森林中的故事,刊登了编辑部的文章、驻林地记者的电报和信件,还有关于打猎的故事。其中驻林地记者会实地考察,将森林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趣闻记录下来,再寄给编辑部。

比安基将自己的人文精神倾注在对自然万物的书写中,在他的笔下,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一草一木都洋溢着生机勃勃的力量,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也和谐而有序地进行着,体现着他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关爱自然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通过文字传递给小读者们,使他们学会主动观察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动植物,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研究它们的生活,有利于小读者们从小培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成为珍惜爱护大自然的人。

作品三部曲

·主题思想

《森林报·冬》以冬季月份为顺序,有层次、分类别地描绘出发生在大自然里的新闻,其中既有森林趣事,也有农庄新闻、都市报道,以新鲜、活泼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这部科普作品在展示充满活力、充满乐趣的森林世界的同时,也让小读者们的心更加贴近自然,使小读者们学会思考当下的生态环境,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思考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堪称是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课外读物。

·写作特色

作为一部科普作品,《森林报·冬》读起来并不枯燥,这归因于比安基独特的创作手法。《森林报·冬》以报刊的形式来报道森林中的新闻,以新颖的形式来编排内容。此外,比安基还以幽默活泼、通俗而生动的语言展示了以俄罗斯范围内的动植物为代表的多姿多彩的自然王国,书中多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森林中的动植物,赋予它们与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浪漫的手法展现了动植物们在冬季里顽强的生命力与多姿多彩的生活。

·作品影响

《森林报》作为闻名世界的科普作品,自1927年问世以来,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再版过十次,且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都广受关注与好评。作为一部经典的儿童科普读物,《森林报》以新颖的报刊形式、专业的科学知识、生动的语言表达、童话般的叙述风格受到小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便是作者将自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结合起来,让小读者们学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集知识、趣味、美感、思想于一体。

经典语录

◎我把积雪清除干净,太阳照亮了整个牧场的花草。它照亮了一簇簇紧贴在冰冻的地面上的嫩绿小叶子,照亮了从枯草皮下钻出来的、新鲜的嫩芽,照亮了被积雪压倒在地的各种绿色草茎。

◎如果这时有谁往湖上放一枪,密密麻麻的鸟儿就会成群起飞。它们发出的喧嚣声就像同时击打几千面鼓发出的响声,刹那间,整个湖面都会笼罩在浓重的黑影里,因为飞起的鸟群会像乌云一样,把太阳光遮住。

◎神奇的北极光不断地变幻着颜色,有时像一条飘动飞舞的彩带,沿着北极方向的天空铺展开来,有时像一道瀑布似的直泻而下,有时像一根根柱子或一把把利剑直冲云霄。在流光溢彩、光芒四射的天空下,是一片皑皑白雪。

◎今天,黑海的波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在温柔的微波荡漾中,沙滩上的鹅卵石滚动着,唱着懒洋洋的催眠曲。暗沉沉的水面上,映出一弯细细的月牙儿。

◎在寂静无声的白雪覆盖下,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松树和云杉把它们的种子包裹在小拳头般的球果里,保存得很好。

阅读拓展

比安基从小就向往大自然,成年后他勇敢地踏进大自然深处,仔细观察,坚持记录所看到的动物和植物。凭着他这股毅力和对森林的好奇心,才有了《森林报》。

对大自然感兴趣的你,除了《森林报》,还可以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学家法布尔与比安基一样,从小对大自然有着极大的兴趣,他用了30年来完成《昆虫记》。《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这本书对多种昆虫的特征、习性、本能和种类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是一本严谨且精彩的观察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