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华娱:开局和女儿国王拍电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0章 妈,尝尝卫华寄的花生

林朝明能有什么眼光,哪里看得清大势?

就在他诅咒不给力‘盟友’时,赵易山特地跑来。

“愿赌服输!”

他没有半点儿同情,见面直说来意:“你放古谷雷明那里的钱,会转给高卫华。”

“赵易山!”

林朝明愤懑难耐,连‘赵老板’的尊称都没喊:“你别忘记自己是港岛人,非要跟那小子欺负我?”

“什么港岛、北边的,我没忘记老祖宗。”

赵易山满脸讥诮:“你是去年前从粤省潮市来港岛的吧?”

“不到一年天天港岛人,适应性很强啊?”

他转身离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林朝明。

当时托大,钱给到谷雷明。

有剧组和赵易山等人见证,肯定拿不回来。

一千元对林朝明而言,不算太多,但想到北边高卫华走狗屎运,他很不甘心。

输到对方都不觉得能赢的年轻人手中,那种憋闷就像胸中窝着草,难受、恶心却又无法排解。

他北边没有人脉,港岛能耀武扬威,靠的是金公主院线其中一位老板。

无法报复高卫华,就找赵易山的麻烦!

向后台告状!

晚了!

没等他去金公主院线,那边先打过来电话。

“姓林的!”

对面的老板近乎在咆哮:“看在你姐伺候好的份儿上,我安排你去赵易山的公司。”

“想着要你积累资历,将来来院线帮我。”

“赵易山一个小时前找到大老板,提到你在鲁省的所作所为。”

“看不起他们可以,大老板也有这样的心思。”

“但输给年轻人,就是能力不行。”

“以后不要来院线,这里没你的位置。”

……

啪嗒!

电话挂断,忙音犹如晴天霹雳,在林朝明心头炸响。

“该死!”

他脸色铁青,跌坐椅子,说不出话来。

……

林朝明遭遇事业和心理重创时,燕京朱晽家里,她拿着《燕京文学》第6期逐字阅读,轻轻哼着《同心携手建乐园》。

“燕子那个飞呀!

“飞上天哎!”

“衔来红霞挂门前。”

……

这是《喜盈门》电影的主题曲,剧组拍摄时,她跟着学过,现在唱起来特别惬意。

想起远在鲁省的那个人,朱晽眼中有着无限柔情。

《咱们的牛百岁》小说不但刊登《燕京文学》,下面还有评论,给出很高的赞誉。

【扎根农村,心系乡亲!】

【我们需要为他们发声,高卫华同志没忘初心!】

【田地交给个人负责,同样需要方法方式,不能一刀切!】

……

说得好!

朱晽看看门口,期待母亲方珍归来。

“怎么?”

方珍进门看到朱晽手里的杂志,有些不相信:“高卫华的小说发表了?”

上个月末,高卫华寄来小说稿子,女儿直接去《燕京文学》投递,事后告诉她。

母女俩差点儿吵起来,好在朱云青旁边劝说,两人没闹僵。

当时方珍做出断言,说高卫华高调,肯定会招致反噬。

今天见女儿这样,她心里有个不详的预感。

“对啊!”

事实上也没出她所料,朱晽满脸骄傲:“小说不但发表,杂志社还专门写了评论。”

“就是这个!”

她递给母亲。

“哼!”

方珍脸色阴沉,接过杂志:“他就是投机取巧,早晚连累你。”

阎刚?

她看到评论者的名字,立即觉察出不对。

祖上是桐城派的有名人物,方珍不是朱晽,只关注艺术,文学上颇有见识。

阎刚出生陕省,是华国当下有名的文学评论家。

最关键他还是《华民文学》的编辑,在《燕京文学》写文章,显得有些特殊。

相关部门授意?

方珍想到这个可能,打起精神,仔细阅读。

是阎刚的风格,每句评论都能说到点子上,剖析合情合理。

不过……

涉及田地归个人承担,小说还是有很大风险啊!

“晽晽!”

她叹口气,提醒女儿:“哪怕上面有人下定论,这样做还是有些冒险。”

“你想在影视表演方面发展,少沾染模棱两可的问题。”

……

“又是这一套!”

朱晽愤然回屋。

这孩子!

方珍很生气,晚上吃饭时又想数落朱晽。

还好有朱云青在,他晚上回卧室安慰妻子:“晽晽也不小了,咱们该听听她的意见。”

“我也是鲁省的,高卫华小说里的事情,回去也有所耳闻。”

“或许晽晽说得对,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或许会耽误女儿的幸福。”

“至少这次是她选的,我们还是静观其变。”

“你越是跟她反着来,晽晽就越想证明自己。”

……

不得不说,朱云青同志是很讲理论的,方珍的气消掉大半。

“你就会宠着她!”

她瞪丈夫一眼,没再埋怨,但心里暗暗祈祷,最好高卫华考不上华戏。

过后一星期,方珍明面上不说,私下里照朱云青说的去做,没提高卫华。

效果很不错!

忙着准备高考的朱晽,见母亲不再针对高卫华,乐得好好学习,期待着九月份到来。

但来自杂志社的电话,打破朱晽家的‘平静’生活。

“读者给高卫华寄东西?”

朱晽觉得奇怪:“需要大麻袋?”

她没放在心上,挂掉家里的电话,翻出军绿布包,想着绝对够用。

但到了《燕京文学》杂志社,朱晽跟去杂物室,看完堆积的东西,顿时目瞪口呆。

花生!

红薯!

……

都是田地里的产物,用麻袋装的,少的也有半斤,多的有两三斤。

再看看挎着的军旅布包,朱晽对《燕京文学》的编辑章德凝苦笑道:“就算我能拿回去,家里也放不下啊!”

“是高卫华的读者寄来的?”

她再次确认。

章德凝也是个女同志,语调悠悠道:“我们杂志社可不敢弄错。”

“以前见过寄粮票和钱的,实物也不是没有。”

“但像高卫华同志这样品类众多,又无法安置的,实属难见,可见大家对他的欢迎。”

……

“交给你们分掉吧!”

朱晽稍稍思索,就有了决断:“我只拿走读者的回信,高卫华应该也能理解。”

“好吧!”

章德凝点点头。

高卫华拜托朱晽处置他稿子的所有相关事务,她自认听后者的。

再说花生、红薯这些东西再存放下去,的确有坏掉的可能,还是趁早处理掉。

“别的东西太重,你带点儿鲁省的花生吧。”

章德凝提醒朱晽。

“好!”

朱晽于是带着几十封信件和半军旅挎包花生回家。

“妈!”

看到方珍回来,她立即迎上去:“尝尝卫华寄来的花生。”

又是高卫华?

方珍同志头有点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