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心态:优秀从心态开始》:心态可以选择

光有美好的理想,而不付诸行动,就会成为空想。从古到今,成功者和失败者都不乏幻想,差距就在于行动。成功者面对1%的希望,却付出100%的努力;失败者面对99%的希望,却被1%的困难吓倒。

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狄更斯

当你驱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想:“绿灯亮时我第一个走。”你的心态也就平和了。

实际上,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中遇到的每件事,我们无法控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实,无法选择父母、老师,甚至无法选择生存的环境。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用不同的心态面对,当选择了积极的心态,许多事就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

自信的力量

学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说是心态。心态的关键是什么?我说是自信。

北京一所中学的一个女孩,高考前参加了一次模拟考试。这一考,把她的心考乱了。那时,北京是考前报志愿,每年到了5月,所有志愿都定下来,录入电脑了。这个女孩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所以,她报的第一个志愿是北京大学。

报完志愿后,这个女孩所在的学校找了几套模拟题发给学生们做。平常女孩的数学成绩基本都在130分左右(150分满分)。可是,那次的数学模拟成绩,她分数还不到110分。于是,这个女孩慌了,就快高考了,而数学却出现这么多问题,她觉得考不上北大了,觉得自己之前的志愿报错了,于是就跟家长提出说:“不行,不能考北大了,与其考北大落榜,还不如把标准降低一下,给自己选一个低一档的学校。”孩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后,家长也很着急,就开始四处找人托关系,想改志愿。可那个时候,所有志愿已经录进了电脑,不能更改了。

家长托了一天的关系一无所获,晚上满心疲惫地回到家里。孩子一看家长的表情,知道志愿没改成,就坚持说志愿要是改不过来,今年肯定考不上北大,明天也不去学校了。弄得家长半夜又找人,不知听谁说我在解决类似问题上有点儿经验,就拐弯抹角地找到了我。这个家长为了孩子也不顾别的了,半夜12点给我打电话,非常恳切地说:“王老师你帮帮忙吧!”

我说:“我没有那么大本事去给你改志愿。不过,明天你可以叫孩子来找我,我跟她谈谈。”第二天,女孩来了,情绪非常沮丧,说了自己的苦恼。

我说:“你马上就要高考了,你不会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承认吧?”

她说:“对。”

我继续说:“你不会的问题相对是个常数,这一点你承认吧?”

她又点点头。

我说:“在你不会的问题已成常数的前提下,你是希望在考前让问题暴露得越多越好呢,还是让你不会的问题都隐藏起来好呢?”

她说:“当然希望问题在考前暴露得越多越好了。”

我说:“考前问题暴露得越多,是不是意味着你高考中遇到的问题相对越来越少?在考前那么宝贵的时间里,你好不容易做一套题,居然一个问题都发现不了,那么你的时间浪费得也太可惜了。而如果你在这两个小时内,通过做这套题,发现了一些漏洞,那么这套题对你就太重要了。因为你通过做题发现了漏洞,然后把这个漏洞弥补上,这样你考试的时候不就多了一份成功吗?你怎么能因为发现问题了,却感觉自己能力不行了呢?就你这种心态来讲,你肯定考不成北大。因为你考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好多问题,只要遇到问题你就怀疑自己,当然会垮下来的。”

她说:“我明白了。”于是高高兴兴走了。结果,当年她以超出录取线30分如愿考入北大。

那次,我跟她也就谈了二十来分钟,说得也很简单,但说完后那个女孩好像变了一个人,以前发现不会的问题就丧气,后来发现不会的问题就兴奋。为什么?关键是心态。其实,她在学习上是有实力的。有实力,再有好的心态,就能拿到一个好分数。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成功与否,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心态。

有一个老太太,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雨伞的。天一下雨,老太太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雨伞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邻居告诉她,为什么你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老太太恍然大悟,从此以后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也自然健康起来了。

心态改变成绩

我曾经在人大附中教两个班的数学。其中一个班级里的一个女生,在她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成绩挺好,是数学课代表,还是班长。有一次,他们班选了五个同学参加区里的奥数选拔赛,其中就有她。她的数学本来不错,结果那次没发挥好,五个同学中,在选拔赛中唯一没有入围的就是她。为此她受到很多冷嘲热讽,她的心理从此也受到了伤害。

从那以后,这个女孩老觉得老师看不起她,同学在耻笑她,心里一有了障碍,学数学就再也找不到感觉了。后来她见了数学就打怵,数学成绩在班级里也经常是倒数第一。好在她没有放弃,依然专心学习。因此,除数学外,她的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强,并且考进了人大附中。

有一次家长会后,她父亲找到我说:“这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数学受到了伤害。”

我问:“怎么了?”

他就把整个经过跟我说了一遍。我说:“她的抗挫折能力太弱了吧?”

她父亲说:“没有办法,孩子就这样。我女儿对你的课非常感兴趣,可又很苦恼,考分老是很低,怎么办?王老师你得帮帮她啊。”

看到家长这么诚恳,我说:“好,你让她来找我。”不久后的一天,这女生就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这位女生在她后来的短文中也写到了我们那次见面的经过:

在王老师笑着问完那句“你学数学为什么就这么打怵”之后,我知道他早已明白我为什么来,也知道我早晚要来。我知道他一直在等待,也一直在期待我迈出自救的这一步。

我说我数学成绩一直很差,我觉得自己很努力,可还是不及格,是不是方法不对?我边说边吸气来控制自己,此时我的情绪已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高二以来,其他学科在我的生活里就像乞丐,每天以数学吃剩下的时间为生,可结果是乞丐们几乎无不身强力壮,而数学从出生那天起,就不让人省心,还没有从医院里出来见过一次天日。

我把从8岁以来数学对我的折磨全都告诉了他,我再也不要一个人背负下去了,说完以后大滴大滴的眼泪夺眶而出……

听着这个女生的陈述,我没有立即说什么,只是找出纸巾递给她。我知道她心理负担确实重。我在想,她的数学问题不是出在智力上,而是出在心理上,所以解决心理问题比解决成绩问题重要得多。我问她:“这次在班里,你总分考了多少名?”

她说:“第十七名。”

我一听就笑起来了:“啊呀,你真厉害啊!你看你,这个班里潜力最大的就是你了!你数学都考了倒数第一,总分还排在班里第十七名!你这个潜力太大了。要是数学成绩再上来,你就是第一了,谁有这样一个好的机遇呢?这不成了一个优点了嘛!”

然后我问她:“明天的数学测试有没有信心?”

她摇摇头:“没有信心。”

我问:“没有信心是个什么概念?”

她说:“还会考不好。”

我追问:“考不好是个什么概念?”

她说不上来。

我说:“这次数学,你考个及格行不行?”

她想了想,点点头说:“行,能考及格。”

我说:“你只要能够考及格,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你不要管别人,别人考100分,考90分,都跟你没关系,你自己只要考及格就行。怎么考及格呢?就是你不用去做倒数三道大题了,光做前面的填空、选择和简答题,考60分,难吗?”

她说:“不难。”

我和这位女生谈过话后,第二天下午考数学,我晚上批卷,她考了58分,我想了想,给她加到了62分,我怕加到60分她会心生疑虑。然后我在她的卷子上写了一句话:“我高兴地看到,你终于迈出了走向辉煌的第一步。”第二天发卷子时,我就注意观察这个女生的表情,她看完自己的分数和我写的那句话,趴在课桌上,悄悄地流泪了。

从此,这个孩子的心态就好多了,数学成绩也走出了低谷,慢慢进入了班级中游水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她的数学考了80多分,各科总成绩进入了班里前十名。一个孩子的心态是怎么改变的?有时候,一次经历就够了,只差这么一点,这一点就是心态上的。

我给学生加分的做法未必人人赞成。但我认为,就这个学生而言当时是必要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你一定要找出什么标准,说明你没有了解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就是因材施教。对有的学生是需要呵护的,哪怕有一点儿不真实。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了撒哈拉沙漠地区。茫茫沙海,队员们心急如焚,很快就把水喝光了。这时,探险队队长拿出一个水壶说:“这里还有最后一壶水,但在走出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水壶在队员手里传来传去。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信念的源泉,成了他们求生的希望。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支撑他们精神的水壶发现,缓缓流出的是一壶沙子。

你不会总是第一

有一次我到哈尔滨给家长们开讲座。听完讲座后,一位母亲找到我,一定要我见见她的孩子。

我问:“为什么?”

这位母亲说:“我孩子高一、高二曾经是班里的第一名。高考前一模的时候,还考了第五名,二模时却落到班里三十名以外,后来名次一再下滑。我孩子考成这样,都快站不起来了。我们使尽了所有办法,也没法让他树立起自信,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这该怎么办啊?”

听这位母亲说完,我很受触动。现在的孩子不是不要强,不是不想学好,而是压力太大,越到关键时候,越经不起挫折,再稍微加重一点儿压力,就可能垮了。我把我的手机号留给了她说:“今天晚上我还不走,我跟你的孩子谈谈。”

晚上,这个孩子来了之后,我就问起了他的情况。他说:“我高三之前,成绩一直很好,可到了高三考一次下滑一次,所以感到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

我说:“你是不是始终停留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刻?你老是生活在过去的虚幻里,老认为自己考过班里第一,老是用第一的心态衡量自己、要求自己?”

这个学生点了点头。他就觉得自己这次是第一,下次应该还是第一。他总是用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看到成绩下滑,他就不愿接受。于是,他那种曾经的第一就逐渐成了一种虚幻,而他宁愿生活在虚幻中,也不愿意回到现实中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误区,他已陷入这种心理误区之中了。

我对这个学生说:“从现在开始,你能不能把过去的一切辉煌都忘掉?这次你是班里的第三十名,你能不能承认这个现实?人的成长过程是跌宕起伏的,有高峰也有低谷,你现在就到了低谷。你应该这样想:“我现在是第三十名,那么我在第三十名的基础上应该怎么学?应该怎么办?”

这个学生问:“老师,你说我现在应该怎么办?”

我说:“你们班第二十九名是谁?第二十八名是谁?”

这个学生说出了那两个学生的名字。我问他:“那两个同学哪一科比你强?”

他说:“哪一科都比我差。”

我说:“那就行了。下次超过他俩,你有信心吗?”

他说:“有信心。”

我说:“好了,超过他俩,就是你要找到的突破口,如果成功了,你就会站起来了,就这么简单。”

这个学生高兴地说:“老师,我超过他俩应该没问题。”

结果,高考后,这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他考得很好,成绩排在班里第四名,考上了一所名校。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小学时是班里的第一名,在初中时也名列前茅,可一上高中就不行了。

我说:“你能这样想吗?能进入人大附中的学生已经是凤毛麟角,你的孩子面临的竞争对手,几乎全是原来学校最突出的学生。你不能老用小学和初中的排名来衡量他的成绩,然后就认为他现在落后了,这个尺度本身就不对。你老是给孩子弄一个高高在上的目标,用这样一个达不到的目标鼓励他,而他在向达不到的目标奋斗的过程就是遭遇挫折的过程。最后导致孩子连一点儿信心都没有了。你用一个不正确的尺度,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再用这个错误的结论,来证明你的孩子不行,这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指责出来的!”

我告诉这些家长,要把过去的辉煌忘掉。就在孩子现在这个起点上想办法,他下次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有个叫艾克的小男孩经常与家人一起打扑克牌,有天晚上他连续几局都抓到不好牌,于是他就不高兴了,开始抱怨起来。他的母亲正色说道:“如果你要玩,就必须把手上的牌玩下去。发牌的是上帝,你能做的,就是把手中的牌打到最好。生活就是这样。”后来,艾克在遇到生活困境时,总是会想起母亲的这句话,尽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迎接挑战。后来,他从平民家庭走出,从士官成为上校,最后成为“二战”时的盟军总司令,最终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艾森豪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