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第3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42/53273842/b_53273842.jpg)
第5章 优秀是鼓励出来的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
优秀从何而来?要我说,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差生;所以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即让学生反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差生就变成了优生。
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我上高中时,有几位老师到毕业时都叫不出我的名字来。一个学生要是优秀的话,老师能叫不出他的名字来吗?因此,我很能体会到学生的那种失落感。所以,初当教师,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从第一节课起,就要能随口叫出班上所有学生的名字。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记得那是1982年,在沂水一中,第一节数学课课间提问,我随手指向了一个学生:“陈长法,请你回答这个问题。”
结果,他很惊讶我能叫出他的名字,从那以后他看我的眼神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个学生后来考上了大学,还念了研究生,现就职于青岛海关。
1995年,我调到青岛二中。在这之前,我们师生有十多年没见面了。有一天,我用公用电话试着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我问:“你是陈长法吗?”他说:“是,你是哪一位?”
我说:“我是王金战。”
我就听到电话那头激动地喊了起来:“王老师!”他马上就问我在哪里,知道了我的地址之后,他很快赶到我那儿。中午我们边吃饭边聊天,陈长法说:“王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对你印象这么深吗?那次上第一节课,我们同学都不知道你的名字,你就点我的名字,就记住我了!而且我是你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被点名的学生,我就觉得自己在你心里是有一定的位置的。为这件事我就感激你!”
我在沂水一中教过的第一届学生毕业20年庆典时,我回去了。有几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还记得我的名字吗?”当我把他们的名字脱口说出来的时候,学生都感动得掉眼泪,说:“20多年,老师你还记得我!”
中学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老师有时无法察觉,但会留在学生心里。
我要求自己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是为了方便教学,二是表示一种尊重,一种责任心。现在有些老师点名不叫名字,而是叫号,上课就喊1号起来回答,2号起来回答,就像叫犯人一样。试想一下,一个老师教了一个学生半年,竟然叫不出这个学生的名字,这个学生会怎么想?
后来我当教导主任,当校长,我就要求老师们两周之内必须把自己学生的名字都记住。
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要知道,一个老师不用看花名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名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的功力之一。
罗恩·克拉克先生26岁时曾获美国最佳教师奖。他讲过一件有关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夫人的故事,有一次,罗恩·克拉克老师应邀带着全班37名学生去白宫,时任总统的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接见了他们。学生们参观了白宫,并与总统和夫人交谈。当同学们列队与总统及夫人告别的时候,克拉克先生注意到,希拉里夫人叫出了每位学生的姓名!而学生们当时也记住了这位后来就任的美国国务卿。
一句话的力量
我刚调到青岛二中的时候,接了高一一个班的数学课。这个班有个男孩,很单纯,很可爱,老是笑眯眯的,但就是学习不行。不过,在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尽管不是班主任,我还是在每一个学生的期末试卷上写下了一段评语。这个评语看似不重要,但是,当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的时候,这一句评语就会影响他们在寒假中的学习心态。
通常,我给学生写的每一个评语,都要考虑这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其性格,然后仔细琢磨写什么样的话最容易打动他。
因为这位学生的期末考试与平日水平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在青岛的第一个春节,因为你这次期末考试的成功而快乐。”
就这么一句话,学生看到后,对他父母说:“这个老师对我太好了。他刚调到青岛,第一次在青岛过年,因为我这次考得非常好,他就觉得这个年过得很愉快,我一定要把数学学好!”
整个寒假,学生带着感恩的心理用功学习,寒假过得很充实。快开学的时候,他父母来到我的办公室,说:“王老师,真是难以想象,你写这么一句话,竟然能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这么大的激励作用。”
后来,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最终考入山东一所本科高校。那时候考本科不容易,整个青岛的升学率还不到30%。现在,该同学担任青岛一家外贸公司的总经理。
2006年12月,我新浪的个人博客上收到一个学生的来信,这位学生名叫陈皓。我在青岛二中任教时,曾经教过她一年的数学。
陈皓同学在信中说,我曾经在她试卷上写过一句话,而就是这句话改变了她。我的确已经记不起来了,而她却记得清清楚楚。她在信中说:
亲爱的王老师,您好!
今天偶然在新浪网上看到了您的博客,非常惊喜,忍不住提起笔来给您写信。
给您写信的原因是,我一直深深地记着您,感激您。10年了,一直想有一个机会见见您,对您当面说一声谢谢。当年到3班的时候,我是理科试验班被“淘汰”下来的,那是我学生生涯中最“灰暗”的一段日子。以前一直是尖子生的我,实在有点受不了这样的反差,对自己的能力产了极大的怀疑和绝望,我当时真的认为自己就是变笨了,就是不行了,我再也成不了高才生了。
就在那个时候,您的一句话改变了我。那是一次数学测验,比起以前来我考得还算不错。您当时在卷子上给我写了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您那句话写的是:“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陈皓!”
我想您也绝对想不到,这样一句对于您来说很平常的话,对于当时差不多打算“破罐子破摔”的我来说,是多么大的精神力量!就是那一次考试,让我觉得“我还行!还没有不可救药,我的老师相信我”。
10年了,您大概不记得自己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甚至您大概连我长什么样儿都想不起来了,您大概永远也不会想到,您顺手在一个女孩卷子上写下的这句短短的话,可能改变了她的人生。
那次考试之后,我彻底打消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憋了一口气开始为“咸鱼翻身”而努力。成绩在慢慢回升,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也有反复,但是每当有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您给我写的那句话,它给了我无比的信心和力量。
终于,我成功了。高中毕业,我考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4年西班牙语之后,又获得了美国排名前20的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并拿到了hispanic studies(西班牙研究)的硕士学位。今年毕业后,我回到了青岛,在青岛大学西班牙语系当老师。这个系刚刚成立,我是第一批老师中的一员。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负责创建一个独立的系的所有工作,非常有挑战性。我从美国带回来了一套很先进的西班牙语教材,是我的美国教授写的,我在用它来教我现在的学生,目前在中国,这是第一份。
现在我和您也算是同行了,我一直记得您的教育方法,每次不管哪个学生的作业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像您当年一样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一些激励的话语。我发现,我的同学们也喜欢找我谈心,谈自己的学习问题,谈自己的理想……每一次我都不停地给他们鼓励,鼓励,再鼓励。我常跟他们说:“你们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是您给我的启发,您让我深深地明白,一个老师的鼓励和欣赏能对学生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我希望把您当年所给予我的,再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这就是一句话的力量!
“二战”时,有一个叫多克的人由于超龄而被拒绝入伍,他觉得很遗憾,就自己报名到野战医院做义工,协助医生救治伤员。日复一日地面对伤痛和死亡,需要很大的毅力,为鼓励自己也为鼓励大家,他想好了一句话,就把它写在了墙上:“没有人会死在这里。”最初,大家看后都付之一笑。可是,天长日久,伤员和医护人员甚至院长都渐渐地记住了这句话。伤员因为记住了这句话而顽强地活了下来;医护人员因为想起这句话而对伤员进行精心治疗。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医院,也改变了许多伤员的命运。
每个学生都渴望关爱
在山东沂水一中,我教过一位学生叫张元勋。这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遵守纪律,用功刻苦,学习成绩很出色。用一句话来说,他就是那种可以让老师放心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学生,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还能怎么管他?但是恰恰就是他,让我感到了不足,感到了自己对学生的关心还有欠缺。
我有一个习惯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定期(大概半年左右)给我写一封信。接到学生来信后,我一封一封地回信,我希望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解决问题,调整工作方案。
有一次,我收到一封很长的信,是张元勋同学写的。信中说:“当我看到老师跟一个个同学谈话时,我是多么羡慕,也希望这种荣幸有一天能够降临到我身上。但是,一次次都失望了。在长时间里,我都感到了一种失落,一种苦恼。我何时也能够享受到老师的一次关爱呢?”
看到张元勋同学的信,我很有感触。一个优秀的学生,班主任老师还用再去操心吗?我总是把精力用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却把这些好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一个好老师,对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而要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需求,那就得多付出才行。
我就给张元勋同学回了一封信。我在信中说:“看到你的来信,我内心受到一种触动,因为你的这种想法是我想象不到的。在我心里,你是很守纪律,很有上进心,学习也很好的学生,是让我最放心的学生。如果咱们班里每一个学生都像你这样的话,我这个班主任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了!但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苦恼,我现在理解了。你放心,在以后共同相守的岁月里,无论我是否跟你谈话,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学生。”
从回这封信后,我与张元勋同学的沟通就多了起来,师生关系也格外好。
张元勋后来考到了天津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他还一直和我保持书信联系。
后来,他又考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读研究生。完成博士论文时,他在论文封面上写下了“结得桃李,以报师恩”,并将它送给了我。之后,他又去了美国一所大学读博士后。
激励方式:我的系列化班会
怎样带班?我自鸣得意的一个方式是开系列化班会。
鼓励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体方式的,也有团队方式的。我带班的其中一个方法是开系列化班会,给同学们以动力。
我的系列化班会是有个性,有特点的,每个班会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不搞那种老生常谈似的班会,比如上周如何如何,下周如何如何。我确定的班会主题,一定是能让学生感兴趣并实用的,而且是鼓舞人心的。因此每次班会前,我都会认真准备。
有人问:“高三的学生时间更紧张,你还开班会吗?”我说:“正因为高三时间紧张,所以更应该开班会。学习需要一张一弛,沉闷的学习中间,需要一种激情来调整学生们的情绪和状态。因为这些学生太苦闷了,天天沉浸在课本里面,说不好听点儿,他们就是在坐‘文明的监狱’。所以,我通过系列化班会的方式,不断地激励学生,唤起他们在学业上、在课外活动中的热情。”
进入高三,学习骤然紧张起来,没有充分准备的学生,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我的第一个系列班会便是“高三生活应该这样度过”。
主要内容有:
1.高三三大时段的划分及重点。
2.高三苦,苦到尽头方知甜。
3.一年之后再相见,几家欢乐几家愁。
4.高三学习有诀窍,顽强效率加方法。
通过这一轮班会,学生对高考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接下来老师就该帮助学生制定奋斗目标,以唤起学生对名牌大学的向往。所以我的第二个系列班会便是“高校知识讲座”。
光有美好的理想而不付诸行动,就会成为空想。从古到今,成功者和失败者都不乏幻想,差距就在于行动上。成功者面对1%的希望,却付出100%的努力;失败者面对99%的希望,却被1%的困难吓倒。所以,我的第三个班会系列便是“状元之路”。
我带的12班曾组织过一次班会,被评为“全校精品班会”,并在校电视台向全校转播。那次班会是一个辩论会,辩题是“出国留学的利与弊”。双方各有5名同学。那次辩论会进行得非常精彩,结束后同学们这样写道:
为了能够在辩论会上出色发挥,使辩论会成功举行,双方同学都做了周密的准备。反方的5位同学首先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位辩论高手请教了辩论的技巧,然后以徐默烈家为据点,每周开会一次,进行了合理分工,李博负责为张四维、张亦楠写论据,上网找经典辩论会的发言稿;张四维、张亦楠负责筛选论据,刺探正方的进展情况;鲍慧颖负责为李博、徐默烈写稿(李为一辩,徐为五辩)。
辩论当天,由任远担任主席,佟小成担任主持人,陈曦、崔颖等人担任评委。
李博在一辩陈词中出师不利,没有按预定时间陈词完毕,但同伴并没有责怪他。接下来,反方渐入佳境,李博和张四维配合默契,张亦楠和鲍慧颖让侯晓迪和何煦掉入了他们精心设计的陷阱,徐默烈的总结陈词慷慨激昂。
40分钟的辩论结束了,评委走出教室,进行评分。那次辩论的结果是反方以微弱优势获胜,正方惜败。
我说过,如果你光把一个不努力的学生交给我来带,这个学生的进步速度肯定慢。你想,现在一家两代四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有时都管不好一个孩子,我一对一来带,也未必能好到哪儿去。
但是,我带50多个学生,就可以管得很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团队精神。当你把这个学生放到团队中,他就会被一个具有良好风貌的团队带动起来,他的进步速度就会快起来。当然,这种团队精神,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为基础、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