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学业:拿高分可以是轻松的》:目标:有台阶就上得去
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最有效?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你需要了解别人的学习方法,但不能照搬,而要在别人的方法的启发下,量身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会产生最大的效应。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都是一点一滴完成的。
——托马斯·格恩
制定自己的目标有多重要,对学业有多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爱丽丝与猫的一段对话:
爱丽丝问:“能否请你告诉我,我应该走这里的哪条路?”
猫回答:“这要看你想去哪儿。”
爱丽丝说:“我去哪儿都无所谓。”
猫说:“那么,走哪条路都是一样的。”
这段对话的寓意是,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意味着失去了对命运的把握,也只好任由命运来摆布。
说到学业,许多同学和家长一言以蔽之,就是勤奋二字而已。勤奋当然是基础,也是重要的,然而谈目标究竟有没有意义?且听我说。
要适应竞争环境必须制定目标
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如何面对竞争,其实是每个人一生的作业。
2000年9月,我接手人大附中12班做班主任。12班是数学实验班,自然由数学老师来带,我正好教数学,又是当班主任出身的,就顺理成章接了这个班。那年人大附中有三个数学实验班,12班是第一实验班,可谓高手林立,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几个同学这样感叹道:
我在小学、初中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还担任大队长。可是升入高中以后,班上人才济济,而我的学习成绩也只能沦为“较好”。——肖盾
开学后集合一章的测验,提前做完而兴冲冲的我,却得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不及格,这是我至今也无法接受的。——林一青
自从升到高中之后,我便感到了一种压力,在班级里,我的长处难以显露,短处却暴露无遗。——李博
其实,这些学生不是学习能力不强,而是在实验班里强手如林的情况下变得信心不足。当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就应该琢磨一下,孩子真的是学不好吗?他们不缺乏学习能力,却没有了自信,这该怎么办?
学生当然要从自身找原因,而老师、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
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跟这些同学谈。我说:大家都是优秀学生,优秀学生们在一起,自然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然而这未必是坏事。
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群羚羊,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一位动物学家偶然发现:河东岸的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河西岸的羚羊群的要强许多。而且,东岸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也快许多。这个发现,让这位动物学家大惑不解:同样的群种,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食物,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呢?
为了解开谜底,这位动物学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东岸和西岸各捉10只羚羊放到对岸。一年后,他惊讶地观察到,从东岸运到西岸的10只羚羊,一年后繁殖到14只;而从西岸运到东岸的那10只羊,一年后只剩下3只,另外7只全被附近的狮群吃掉了。动物学家找到的答案是: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壮,是因为面临着天敌——狮群。
竞争是压力,也是生命的动力。那么,同学们到底应该怎么面对竞争?
我给学生们的建议是:找出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有了自己的目标,你就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目标:跳一跳,够得着
我跟学生说,面对激烈的竞争,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不要管别人怎样,别人是第一还是第二都跟你没关系,别人是倒数第——还是倒数第二也跟你没关系。判断一个人的成功,重要的不是自己和别人比做得怎样,而是自己和自己的潜能比做得怎样。这样你就根据自己现在的位置,给自己制定一个更加实际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你的自信摔掉;可也不能太低,太低会让你失去拼搏的斗志。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对你来说应该是,跳起来,够得着。
从一楼到二楼,没有楼梯谁也上不去;有了楼梯,人人都能上得去。
我对同学们说,目标确定以后,你埋头努力就可以了。你能够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每次考试你都能享受成就感,每次考试你都有自信,你就有可能挑战更大的目标。那么,到了最后的高考,你也就会拥有一定的实力和自信了。
经过我的开导,同学们都明白了制定一个合理目标的重要性。后来,12班李博同学(后来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说:“我想通了,在这个群英荟萃的集体中,我为能与这些精英同班而感到荣幸,我不再苛求突出,只求每天向成功进步一点点。平和的心态造就了稳定的成绩,我的成绩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目标合理来操作,轻松上个好大学
中学生学习的一个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这样一个大目标时时刻刻压在中学生的头上,让很多同学对高考都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但考大学,考名牌大学,真的有那么难吗?要我说,难不难,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取决于你的心态和行为本身。
我有一个学生叫黄爽,高中三年,期中、期末考试乃至模拟考,得过七次年级第一,仅有一次未进前十名,并且,他还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被同学誉为“考试机器”(没有贬义啊)。
黄爽同学做过班里的学习委员,还担任过多个学科的科代表。在我的班里有个班规:本学期的科代表,必须是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单科第一名。在六个学期里,黄爽同学先后担任了化学、语文、物理、数学、生物科代表。你想,他能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班级学习建设中,还能取得累累战果,靠什么呢?
黄爽同学自己总结说:“制定适合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是打赢高考这一仗的必要条件。准备考试如同一次长跑,不能狂冲乱闯,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估计,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定做现实而合理的目标。只要目标制定得当并逐步完成,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一定可以胸有成竹地笑傲高考。”
黄爽同学在高考前一年半就开始着手制定高考目标,他把一年半分为六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是高二下半学期。虽说自己刚刚将理综三科学得半吊子,可我还是开始着手做“高考模拟38套题”。比别人先行一步,笨鸟先飞,笨猪先爬,是我的做人哲学,就好像《倚天屠龙记》中的主角张无忌,幼小时就被义父谢逊强迫背诵武功招式。但是切记,不能太过执着,以至于舍本逐末而忽视基础,因为内力不足而练高深武功会“走火入魔”的。
第二阶段是高三之初。每年的八、九、十月是竞赛旺季,作为参加十几年竞赛的学生,为了争取保送,至少要获得加分,我在数理化三线同时作战。事后证明,这样做不太明智。因为我的数学得了北京市第六名,而前四名才能进入数学冬令营并保送清华、北大。倒是在物理、化学上我拿了两个二等奖。于是,此时的我有了20分加分和保送资格。十月底,歇了歇,然后我抖去身上的征尘再上路。
第三阶段是高三寒假。我开始了最枯燥的复习——精读课本,仔细研究每一句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的话,认真揣摩,不懂就问。如果仍用修习武功作形容,这段时间,我勤练内功,夯实基础。
第四阶段是高三下半学期始。这是我深入复习各科的时间。这时,厚厚的复习资料便派上了用场,为各科选一本或两本针对性强、有深度的参考书十分关键。深入复习,反复研读理解各知识点,力争做到熟极而流的地步。当然,丢三落四是常见现象,我的应对措施是,每次看新东西前,先读读上次的。最终,我做到了只要看见章节名称,就能默记出主线知识。如此往复,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有了深厚内功,任何平平招式都能显出巨大威力。学习也是如此。
第五阶段是高三下半学期中。当时正值2003年四五月,京城“非典”肆虐,我们被迫在家复习。我也相应地调整了复习计划。我又一次找出高考模拟题汇编,做一些综合性强的题目以暴露自我缺陷。见惯各种题型后,我开始仔细做卷子,每次认真检查,按时停笔核对答案。同时,对于数学和物理,我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如此积累了大量的解题经验,提高了做题速度,增强了做题感觉,解题技巧也日臻完善。大量做题,并在做题过程中保证清醒,是题海战术取得成效的不二法门。任何完美的事物都靠小处的精雕细琢,任何精雕细琢都需要胸中的大气。有一句话很经典:“光捡西瓜饿死,光捡芝麻渴死。”
第六阶段是5月底。此时离高考还剩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学校复课,我也开始了最后一步复习,那就是总结和归纳。我重拾课本,返璞归真,但不再拘泥于此,而是加深印象。考完“三模”,拿下我高中阶段最后一个年级第一后,我静下心来,等候10天后的高考决战。
这就是黄爽同学的阶段性目标,颇有大侠风范。从他的这个阶段性目标中,你能看出他是如何逐步实施的。结果不出意料,他如愿考入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系。
我跟学生们说:高考好比马拉松。马拉松怎么跑?这里是有智慧的。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夺得世界冠军的是一位日本选手山田本一。此前他名不见经传,于是就有人问他:“你凭什么取胜?”山田本一属于那种性格木讷的人,他只说了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赛上,山田本一再次夺冠。又有记者问:“你凭什么夺冠?”山田本一还是那句简单的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到底是什么“智慧”?10年后,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画下沿途醒目的标志。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达到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成这么几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地完成了。但是,在此之前,我不懂这个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了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高考与跑马拉松很相似,有的同学之所以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困难大,而是战术上的问题导致了失败。如果你能像山田本一那样,把长距离分解成若干个短距离,逐一跨越,就会轻松许多;如果你能像黄爽同学那样,把高考这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再把这些小目标分解到每一天,然后把它做好,你就会觉得不难了,轻松了,有成就感了。而目标越具体,你也越清楚现在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更好。
具体地说,你今年计划要考一所理想的大学,那么你首先就得给自己定位。定位到什么具体目标呢?就是高考你要拿多少分,这就是一个大目标。
怎么实现这个大目标?考题范围浩如烟海,你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对重点目标逐个实行定向突击。
平时功夫应该下到什么地方?你要算一算有哪个地方你能得分。如果你定下的目标最低是120分,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么做才能得到这120分。
我看到,高考前好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做成套的卷子上,在我看来这种做法不可取。各省市流行的“高考模拟38套题”,有些同学是一套一套地从头往后做,平均分配力量,这就是最没有目标战略、最没有针对性的做法。
那该怎么做呢?以高考数学试卷为例,如果要想得120分,在120分之内,除了简单的填空题和一般的选择题,还有六道大题。这六道大题,如果第一道题就出现错误,那你就很难拿到120分。所以,要分阶段地定点突破,第一道大题,一般都是三角函数题,如果三角函数不过关,那你得拿出一段时间抓紧突破,因为第一道大题都是基础题,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是完全可以拿下的。此外,前三道题往往有一道是立体几何题,原则上难度是中等偏下的题目,如果你觉得立体几何得分的把握性不高,那你就该对模拟题中的立体几何题实施定点突破。以此类推,当你分阶段地逐个重点突破后,你就可以充满自信地走上考场了。
考大学难吗?考名牌大学难吗?如果你合理操作,就一点儿也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