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目标——确定你要什么
预算的分类经常被误解,误解的原因是大家常提的预算和财务体系中的预算确实不尽相同。
全面预算的分类
按照预算时间的长短划分,分为长期预算和短期预算。
短期预算,通常的预算时间为一年。
长期预算,通常的预算时间超过一年。
按照预算的内容划分,分为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
业务预算是日常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与整个生产经营相关联的预算,例如采购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所以说业务预算更像我们居家过日子置办柴米油盐酱醋茶。
专门决策预算是进行重大决策或者长期投资的预算。例如企业购买土地、添置固定资产、投建厂房等专项投资活动。
财务预算也称总预算,是反映企业预计的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预算期末财务状况的预算,它包括现金预算表、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图3-1是全面预算体系图。

图3-1 全面预算体系图
打一个比方:男人是张资产负债表,有资本不代表有实力;女人是张利润表,有利润不等于有钱;家庭和社会关系是张现金流量表,不仅有钱,还要看是什么钱。
当你用上面的观点去看报表的时候,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企业做预算,就是在做这些报表,做报表里面的数据。人生做预算,也是做的这几张报表。
一家企业即便有100亿元资产,但如果其中99亿元都是负债的话,就说明这个企业运营出现了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破产。
一家企业利润表上的利润数据再高也没用,关键是要把利润表上的数据,变成实实在在的钱。企业必须要有健康的资金链,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现金流量表分为经营现金流量、投资现金流量和筹资现金流量三类。对于一家企业而言,经营现金流量必须是正数,反映企业实实在在创造金钱的能力,就像一个人自身的造血能力一样。
投资现金流量是负数的时候,表示你的投资比收回的要多些,如果企业整体现金流情况不错,你可以投资;如果企业整体现金流情况已经很差,还要继续投资,一旦等到企业自身的血液供应不足时,你就只能筹资或变卖家产了。
筹资现金流量的判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企业能筹到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企业实力还不错,但如果企业的现金都是筹借来的,其经营是无法长久地持续下去的。
预算管理的原则
案例
有个孩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既聪明,又勤奋好学。他做过又脏又累的工作,也做过旁听生,靠着努力与拼劲儿,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很多人都笑话他,认为他家里穷,就故意在他面前丢钱。有人丢10美分硬币,有人丢5美分硬币,他每次都捡5美分的硬币而不捡10美分的硬币。于是,大家都把这件事当笑话传。
有一天,一位老人问他:“谁都知道10美分比5美分多,你为什么每次都捡5美分硬币?”他回答道:“如果我捡了10美分硬币,以后就没人再丢给我硬币了,我连这5美分都拿不到。”老人听了,夸奖他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也是有主张、有原则的人。
长大后,他做事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后来,他成了一名律师。一次有人请他打官司,如果接了这个案子,他就可以赚一大笔钱,当然,以他的辩才打赢这场官司是游刃有余的。
但是他在分析了案子的来龙去脉后,他发现当事人在撒谎。于是,他没有接这个案子。当事人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这件事违背了他的良心和原则。
凡成大事者,一定有自己的原则和自己的信念。
同样,要想成就辉煌的企业,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规矩、自己的原则、自己的方向。那么,预算管理都有哪些原则呢?
预算管理的原则体现在六个方面。
1.战略性原则
预算的管理思想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预算对企业战略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明晰化的目标。
企业的全年预算要根据长期战略规划来编制,也就是要根据长期战略目标编制。此外,预算还要符合公司整体的经营方针。
2.效益优先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前最流行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预算要服务于这个目标,就要先算算未来的效益。没有效益,就谈不上价值。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的价值相对容易衡量,因为股价、股数一确定,企业市值基本也就确定了。
但是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其价值衡量就相对复杂一些。当下一些财务管理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方法来衡量这类企业的价值。
有一种方法叫现金流量折现法。它对企业价值的定义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未来能创造多少现金流,该现金流折现后的价值,就是企业现在的价值。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会跟10年、20年后的自己对话。一家企业在做战略规划和预算时,也要尽量考虑多年以后的事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企业经过若干年后再回首会发现,当初的预算工作是多么的重要,正是全面预算的正确引领,企业才能一路披荆斩棘,实现辉煌。
3.全员参与原则
预算编制需要全员参与,采取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管理是分层次、分结构的,同样,预算也要分层次、分结构地编制。
在日常管理中,很多企业都会把预算当成领导和管理层的事情,认为和员工没有关系,这是大错特错的。
预算总目标的确是要管理层来拍板,但预算的具体执行却需要所有员工共同参与。如果一家公司的基层员工都能自觉做出年度规划和预算,知道自己在职责范围内要做哪些事情,这家公司想不成功都难。同时,管理者让员工自己定目标,在执行中员工自己把握分寸,他们的自我驱动力与监控力就会比较强。
所以,聪明的管理者总是让员工自己去定一个自己想要的目标。
4.权责对等原则
权责对等原则体现的是企业要给各级部门一定的授权,而被授权者对预算的执行控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即上边敢于分权,下边敢于承担。
这个责任体现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预算不是只靠吹的。比如,一家公司今年预算销售额达到5亿元,但实际只做到了3亿元。做不到怎么办,做到了又怎么办?相应的奖惩细则必须在授权时明确。
权责对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权力的划分。
企业中权力的分配机制有三种:第一种方式叫集权式,上面的人把权力都攥在手中,但凡大事都是上面说了算,这是很多集团型企业采取的方式。第二种方式叫分权式,就是上面做上面的工作,下面做下面的工作,权责都分配到个人和部门。第三种方式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层含义:责任的确定。
“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有了权力,就等于有了责任。企业的责任中心通常有四种:一是成本中心,二是收入中心,三是利润中心,四是投资中心。
成本中心,只对成本负责。例如,生产车间可以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对其考核的指标是每月消耗的材料、水费、电费、人工费等内容。
收入中心,只对收入负责。例如,销售部可以作为一个收入中心,对其考核的指标是每月销售收入实现多少,与预算的差距是多少,有差距的原因在哪里。
利润中心,就是对投入和产出同时负责。例如,企业的产品事业部,可以作为一个利润中心,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其相关产品的收入、为实现收入消耗的成本及费用。
投资中心,对成本、收入、利润及投资项目负责,它是最高层的责任中心。例如,一家独立核算的公司,可以作为一个投资中心,考核其收入、成本、利润及投资回报的情况。
企业做预算的过程就是划分责任中心的过程,也是给各个责任中心确定考核目标的过程。
5.实事求是原则
案例
有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以前是华润集团的高管,在同行中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有一次,公司开年度总结大会,他的年终总结,就六个字——“说实话,办实事”。
他说完这句话后,整个董事会和与会的人员都惊呆了。
为什么公司总经理会在年会上说出这样的话?答案自然是公司的管理出了问题,信用出了问题。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落实,公司很多工作都是人浮于事,预算编制得很好,实际工作却是一塌糊涂。好事大家争,坏事没人担。无奈,这位老总才会在年会上抛出他的六字箴言。
所以说,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做,要实事求是地做,不要报喜不报忧、自欺欺人。好大喜功、自欺欺人的后果很可能是两手空空。
6.可行性原则
预算的方案必须落到实处,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单纯为了做预算而做预算,否则就成了“说是说,算是算,做是做”。这样的话,做预算还有什么用呢?是应付公司领导,还是糊弄自己?公司是员工与老板共同利益的载体,对公司不负责,也就是对自己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