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蔷薇花下依心居
——记优秀退役军人向兴林

苏眉

2003年6月17日,这一天离向兴林22岁的生日还有13天,正是他意气风发、张扬青春的大好时候。然而,命运却在这一天给他按下了暂停键。

夜里11点刚过,向兴林如往常一样,正在街上武装巡逻。此时,对讲机里传来消息:广汉宾馆附近有人持刀抢劫,歹徒正驾车往大件路逃窜!向兴林和同伴在路口设卡堵截。歹徒见势不妙,转朝西城桥方向逃去,向兴林骑上摩托就追。那时候,西城桥一带正在扩修,路边堆放着不少建渣(建筑渣土)。向兴林只顾着追歹徒,没有注意到路边堆着砂石,骑着摩托车一头冲上去。因为车速太快,巨大的惯性把他摔出30多米,使得他头部着地……

向兴林昏迷了十天十夜。在昏迷的日子里,他不知道自己在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在手术台上与死神搏斗了足有6个小时,也听不到日日以泪洗面的母亲痛彻心扉的呼唤。他终于从昏迷中醒来,看到了憔悴的父母、疲惫的未婚妻,以及一脸关切的领导和同事。他想坐起来与他们打招呼,却发现自己除了头部能稍稍转动,浑身竟似僵住一般不能动弹。医生说,他的命保住了已算万幸,余生将与轮椅相伴。这对于还不满22岁的向兴林来说,无疑比判死刑还难受。

是父母与未婚妻无微不至的照顾,是领导及战友的关怀和鼓励,更是从父亲身上继承和从部队练就的军人本色,让他勇敢地面对和接受了这一切。他积极配合治疗,开始了异常艰苦的康复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向兴林能坐了,又能从病床上挪到轮椅上了。他再次从站立、抬腿、迈步开始,如婴儿一般练习着走路。1年后,他可以抬腿迈步了;3年后,他可以独立行走几十公里了;6年后,他可以骑自行车越野了……

当初判了他“死刑”的医生说,他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但谁能想象,在这奇迹背后,向兴林要承受怎样的痛,付出怎样的艰辛和努力!这期间,未婚妻和他结婚生子后,又最终离开了他。他从不怨怪,对她始终心存感激。

经过此劫,向兴林再也做不成英姿飒爽的防暴警察了。市公安局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调往其他部门,由局里安排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二是安心回家疗养,由局里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向兴林毅然选择了后者。理由很简单:自己还年轻,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经过长达6年的康复训练,向兴林已经完全能够自主生活了。他觉得,是时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在他伤病期间予以他关心和救助的社会大众了。2009年7月,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广汉市第一支民间志愿者服务队——汇智义工。他们救助弱小,帮扶孤残,很快就吸引了更多的爱心人士,队伍也从最初的5人发展成固定志愿者五六十人、流动志愿者700多人。

工作中的向兴林(摄影:胡佑旭)

向兴林以军人的坚韧、善良的品性,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位看着他长大的邻居阿姨把自己的侄女莎介绍给了他。早在介绍前,女孩就对这位英勇的邻家哥哥有所耳闻,而这次英雄真真切切地坐到了她面前。

向兴林没有隐瞒自己的现状,他坦诚地对女孩说:“我现在有残疾,除了年幼的儿子、年老的双亲,几乎一无所有,你还愿意跟我在一起吗?”女孩竟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就为了这一句“我愿意”,他们在相处一个月后闪电般结了婚。又为了这一句“我愿意”,她把向兴林的孩子视如己出,十年如一日地操持家务,侍奉双亲。后来,他们又有了可爱的小女儿。

在跟着向兴林做公益的日子里,每接触一个受助儿童,莎的内心就会有一次不小的震动。特别在救助一个叫丛丛的男孩时,向兴林只是回来向她讲述了初见丛丛时的景况,她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丛丛的父母没有正式成婚,父亲坐牢,母亲另嫁,丛丛就成了孤儿,蜷居于危房里,整天饥一顿饱一顿,靠村子里的好心人和他小叔时不时给他送点儿吃食维持生活。

就在莎为丛丛的遭遇心疼落泪时,向兴林说:“我一定要帮丛丛建一个新家!”向兴林话一说出,便义无反顾地开始行动了。他为丛丛四处奔走呼号,首先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使得向兴林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为丛丛成功地申报了户口,联系到了学校,申请到了低保,批到了宅基地,筹得了扶助款。

很快,在四周都是宽楼阔房的村子边,两间简易的平房建了起来。丛丛有了新家,8岁的他第一次睡到了软绵绵的新被子里,不再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担惊受怕,尽管依旧吃着百家饭,却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这是莎最佩服她向哥的一件事,因为他又一次做到了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

在汇智义工目前救助的11个孩子中,丛丛是最让向兴林牵挂的一个。其他孩子那儿是每月看望一次,丛丛这里则是每月去两次。每次去,他们都会将丛丛凌乱的小屋子收拾整齐,同时教丛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他慢慢独立。

丛丛也是被救助的孩子中性格最内向的一个,几乎到了自闭的地步。无论义工们如何耐心、温柔地与他交谈,他都始终勾着头,一言不发。只有向兴林鼓励他“抬起头!挺起胸!喊出声!像军人叔叔一样,稍息,立正,敬礼”,他才听着向叔叔的口令做动作,脸上浮现出难得一见的怯怯笑容……

向兴林军旅风采(由广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莎已经成了向兴林公益事业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有了妻子的支持,向兴林开始谋划起自己的宏伟蓝图。毕竟公益是需要财力支持的,仅仅靠义演和赞助,并非长久之计。

经朋友牵线,向兴林在西外乡(今三星堆镇)楠林村租下一所废弃的小学,他想把这里打造成一座既能产生经济收益,又能弘扬和传播国学的文化茶园。说干就干,从建渣、垃圾的清除,到一花一草、一砖一木的运回,夫妻二人都亲力亲为。听说哪里在拆迁,向兴林就骑上他的电三轮,载上妻子去捡回废旧的木料、砖瓦。别人不要的花花草草也被他们挖回来栽上。夫妻俩变废为宝,将木料修修改改,刨刨削削,一座小木亭就搭建起来了;砖瓦随意砌就,用水泥粘粘连连,墙面、地面便成了。

就这样,省了又省,他们仅有的7万元创业资金也很快花完了。还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向兴林申请到了四川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的公益贷款,而且是该项目贷款的最高额度——10万元。

朋友在向兴林的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他在多年的公益事业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积累起来的财富。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朋友间的帮忙,其实是相互的。往往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是在帮我们自己。”

一次,向兴林在一个废院里看到一盘石磨,很是欣喜,想把它搬回去,但石磨重一两百斤,凭他个人的力量,根本就无法搬动。正踌躇间,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让他帮自己打个车,说自己困在一个山村无法回城。向兴林马上联系了一个跑运输的朋友,既帮被困的朋友救了急,又帮跑运输的朋友拉了一单生意,两全其美。

他并没有想到,这样平常的帮助最终却帮到了自己。原来,跑运输的朋友在接到他的电话后,问了一句他在哪里,他就顺口说了自己在跟一个石磨较劲儿的事。不多久,跑运输的朋友接到那位被困的朋友后,开车来找到了他,三个人一起,将石磨搬上车,拉回了他的园子……

4月,正值蔷薇盛开。一道花墙掩映的“依心之居”,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荒草丛生、垃圾遍地的废弃校园。初具模样的园子,处处都能看到向兴林夫妻二人的手工制造:质朴的竹篱、茂盛的蔷薇花墙、石子小径、木亭、小池、拱桥、禅意茶房……就连小小的卫生间也能看出夫妻二人的用心。

生活中的向兴林(摄影:胡佑旭)

“依心之居”,一个充满禅意的名字,一个宁静淡泊的心灵归处。这,或许正是向兴林经过生命的涅槃后最大的收获和感悟吧。他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之归依……

2020年4月30日,第23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揭晓,向兴林榜上有名。参加完颁奖典礼,向兴林心中感慨万分。获奖对他来说,已不陌生:1999年在部队时被评为优秀士兵,2001年被广汉市公安局评为优秀民警,2013年被四川省委评为“四川省雷锋式优秀志愿者”,2014年被广汉市评为“出彩广汉人”……

这些闪光的荣誉,激励着坚强刚毅的他,不断地努力前行。“把青春和生命,放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永远绽放最绚丽的火花。”

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