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心系家国 情漫沃野
——记优秀退役军人郑本禹

唐咸金 王道明

郑本禹家的壁柜里陈列着许多照片和荣誉证书。不过,最吸引人眼球的却是放在精美的礼盒里、衬着黄色绸缎、熠熠生辉的奖章: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联合授予的“全国防汛抗旱先进个人”奖章,原铁道部授予的“火车头”奖章(抢险救灾),原成都军区授予的“抢险救灾先进个人”奖章……一名普通的退役军人、共产党员、基层干部能获得如此荣誉,让人肃然起敬。

1981年,19岁的郑本禹光荣地成为一名防化兵。防化兵的艰苦程度远超一般的兵种,其显著特点是一年四季都穿着厚重的防化服进行实战演练。冬天倒还可以,夏天的滋味可想而知——演练不结束,再热再闷,都不敢有丝毫松懈。一身湿透,汗迷双眼都是常态,最考验人的是口干舌燥,还要强憋尿意。3年艰苦的军营生活,将从小就怀揣军人梦的郑本禹锻造成一个不怕苦、有韧劲儿的优秀男子汉。

退役后,通过自学,郑本禹考入广汉市新华镇(今小汉镇)政府机关部门,负责新华镇国税征收和武装部的工作。1989年,因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记三等功一次。1996年,任新华镇机关党支部书记、司法所长。1999年,任新华镇副镇长、武装部部长。尽管工作的性质和侧重点发生了些许改变,但他那份为国家分忧、为百姓服务的初心没有丝毫改变。

2002年4月,广汉市东南乡(今汉州街道)出现了一起突发事件。接到上级情况通报后,郑本禹立即组织30名民兵,火速赶往现场,执行维稳任务。就在这时,一只工作犬受到惊吓,突然扑向人群。郑本禹本能地伸手阻挡,被工作犬一口咬住小臂,瞬间血流如注。在同伴们的帮助下,他才挣脱工作犬的撕咬。去市卫生防疫站处理和包扎后,郑本禹又返回执勤现场,继续维护秩序。

后来听说,当时送医稍微再晚一会儿,他的手臂就保不住了。心疼他的家人都不能理解,妻子跟他怄了3天的气。等妻子的气消了,郑本禹说出了心里话:“我也后怕啊!但身为武装部部长,维护社会稳定是我的职责。还有我带去的30名民兵,也都是我的好兄弟。再大的困难,我都应该和他们在一起。”

2005年,在汉源县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中,郑本禹得了个“拼命三郎”的绰号。移民安置工作本来就很繁杂,既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又要调整土地,建设安置房,还要指导移民生产生活。没想到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原定6月底完成的安置任务被调整到5月底,当时离截止时间只剩下15天,安置点还一片凌乱,墙面没抹灰,地基没填平,水电都没安装。怎么办?只有加班加点。为了保证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完成,郑本禹集中50多名民兵,并给施工方制定了板上钉钉的工程进度规划,一起参加安置房建设。

做好规划之后,郑本禹每天来回奔波在4个安置点,督促施工进度、监督施工质量、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渴了,就喝口矿泉水;饿了,就啃几口随身带的面包。有一天,已经是凌晨2时30分,市移民办领导来检查工作,郑本禹虽然累了一天,但仍然陪着检查组查看了4个安置点,并对每个安置点的工作做了详细汇报。等他回到家,已是凌晨5点。那15天里,郑本禹始终坚守在“火线”上,每天休息不到5小时。

6月1日0点前,32户移民全部如期住进了新家。接下来,郑本禹组织民兵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移民户插秧,指导他们生产,协调移民家庭的上学和就业等有关事宜,顺利实现了四川省政府提出的“安得下,稳得住”的目标。

事后镇领导说,当时把那么紧急的任务交给郑本禹,他们心里也没底。郑本禹真不愧是当代的“拼命三郎”!

如此突出的工作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必然受到各级部门的通报表彰,自然会影响和鼓舞身边的人。新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常常跟在郑本禹身边,亲昵地叫他郑叔,想从他身上学习和群众打交道的秘诀。郑本禹常常对他们说,始终把自己放在群众中间,和群众坐一条板凳,要知道群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如何做,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底呢!”郑本禹如是说。

工作中的郑本禹(摄影:王毅)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郑本禹第一时间组织了100多名民兵急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却顾不上自家。郑本禹家原是一楼一底的小青瓦楼房(即农村自建的二层楼),地震将屋顶的瓦片全部震落,墙体和楼板也出现了裂缝。当晚还下着雨。当郑本禹忙完工作赶回家时,看到80多岁的父母蜷缩在楼板下撑着伞避雨,愧疚和自责涌上心头,他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可灾情紧急,他悄悄擦去泪水,将老人稍作安顿,又连夜到受灾严重的地方查看灾情。

5月14日中午,已经连续工作了40多个小时的郑本禹突然感到晕眩,险些栽倒。他摸着路边的一块大石头,缓缓坐下,喝口水,休整了半小时,又开始了工作。从灾情发生到5月30日,郑本禹白天往返什邡、绵竹民兵抢险救灾点,与民兵一起抢险救灾;晚上返回广汉当地抢险救灾、指导生产,带领民兵巡阻焚烧秸秆,确保救援飞机正常飞行。半个多月下来,郑本禹整整瘦了22斤。

周围的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尖儿,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一碰到郑本禹,都亲切地笑着跟他打招呼;有什么事,人们都愿意找郑本禹说。再纠结的烦心事,只要郑本禹出面调解,就会神奇地得以化解。

2010年8月19日下午3点15分,由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呼啸着驶上了宝成铁路石亭江大桥。因洪水肆虐,大桥的两孔桥基突然发生塌陷,15、16号车厢呈“V”字形悬在空中,随时可能坠入浊流奔涌的江中!时任小汉镇人大副主席、武装部部长的郑本禹正带领应急民兵在石亭江大桥附近加固河堤。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高喊着:“快,操家伙跟我去救人!”随后就拽起工程车上的铁锤健步冲向列车。

此时,车厢内的乘客惊慌失措,哭声、呼救声响成一片。郑本禹顾不得多想,抡起手中的铁锤向车窗砸去,一边砸,一边高声呼喊:“赶快爬出来!赶快爬出来!”车窗在尖厉的破碎声中成了逃生通道,乘客一个接一个地被接出车厢。

经过近20分钟的紧急救援疏散,列车内1300余名乘客全部脱离险境。约两分钟后,悬挂在断桥上的两节车厢相继掉入江中,被湍急的洪水冲向下游……劫后余生的乘客们满含热泪,紧紧拉着郑本禹和他带领的民兵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事后有人问他,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他怕不怕。郑本禹说,当时什么也没想,就像在部队里,冲锋号一响,没有多余的时间想别的,只有冲上去一个念头,脱掉军装自己依然是军人。身为武装部的干部,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和人民群众遭受灾难时,必须冲锋在前。

工作中的郑本禹(摄影:王毅)

朴实低调的郑本禹没什么爱好,即便因忘我工作引发脑溢血病倒在办公室,大病初愈后不得不调离工作繁重的武装部部长工作岗位,他也不打牌,不钓鱼,有了闲暇,就侍弄屋后的菜园。

郑本禹有记日记的习惯,多年来记满了100多个笔记本。他把这些笔记本锁起来,从不轻易拿出。郑本禹计划退休之后,写一本自传,当作传家宝留给儿女。自传前言的题目他都想好了:“闲居非善志,甘心赴国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