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侠阿凡提
一
提起阿凡提,我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维族老大爷的形象,他有着长脸、钩鼻子、漆黑眼珠、小圆眼睛,留着上翘的山羊胡子,戴着维族小帽,细长条的身材、手里拿着东不拉,倒骑毛驴……
好吧,我必须要说,这个形象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这部动画片有很多集,我小的时候没少看,其中一些台词印象深刻,比如“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这个树荫是我的”等等,所以当我在金庸《书剑恩仇录》中看到叫阿凡提的人出现,委实在脑海里无法将这两个形象合二为一。
金庸小说①《书剑恩仇录》第十七回,就写阿凡提半夜智斗张召重和关东三魔,风趣幽默,身手敏捷,却也不过是牛刀小试,到了第十八回“驱驴有术居奇货,除恶无方从佳人”,则是浓墨重彩,这一回故事,在金庸最初的连载版中是第三十四回“慷慨御暴怀佳人”,虽然金庸后来多次修改,但有关阿凡提的故事,始终予以保留。

《书剑恩仇录》1956 年 6 月 1 日《新晚报》连载页面
书里写余鱼同、李沅芷在沙漠中初逢阿凡提:
行到中午,忽见迎面沙漠中一跛一拐的来了一头瘦小驴子,驴上骑着一人,一颠一颠的似在瞌睡。走到近处,见那人穿的是回人装束,背上负着一只大铁锅,右手拿了一条驴子尾巴,小驴臀上却没尾巴,驴头竟戴了一顶清兵骁骑营军官的官帽,蓝宝石顶子换成了一粒小石子。那人四十多岁年纪,颏下一丛大胡子,见了两人眉花眼笑,和蔼可亲。
接下来阿凡提的行为堪称特立独行,机智无比。当李沅芷提出,“你带我们去,给你一锭银子”时,阿凡提这样回答:“银子倒不用,不过得问问毛驴肯不肯去。”此后三人的言语之间,引出了一场赌赛:将驴子负在肩头的阿凡提,居然赢了骑着骏马的李沅芷!尽管后到的李沅芷使诈,将驴尾巴掷在终点之后,迫使阿凡提认输,但从中不难看出阿凡提的绝世武功……这一路上的妙语连珠,庄谐并作,或嘲或讽,为《书剑恩仇录》这样一本话题沉重的小说平添了几分喜剧色彩。
那么金庸笔下的阿凡提和动画片里的阿凡提是一个人吗?
金庸在小说中称阿凡提的全名是纳斯尔丁·阿凡提,而动画片的主题歌也这样唱:“人人都叫我阿凡提,纳斯尔丁·阿凡提,生来就是个倔脾气,倔呀么倔脾气……”
这样看来,金庸小说中的阿凡提和动画片中的阿凡提应该是一个人,但他们的形象却并不相同。
事实上,阿凡提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称号,从维吾尔语看,来源自突厥语族的“Efendi”,它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对男子的一般称呼,可以约略等同于“先生”;其二是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也就是“老师”。
这个词语在突厥语系的各民族语言里是通用的:乌孜别克语是“阿潘提”,维吾尔语是“阿凡提”,甚至不属于这一语族的塔吉克语中的说法也颇为类似,称为“阿方提”。
聪明智慧、爱打抱不平的阿凡提是真有其人,还是只存在于传说,这是个至今未决的问题。
现代学者比较认可的是其中一种说法:阿凡提原型叫霍加·纳斯尔丁,他是土耳其西南部的阿克谢海尔城的人,陵墓至今犹存,墓碑上写着:“霍加·纳斯尔丁,土耳其人,生于1208年,卒于1284年。是伊斯兰教学者,当过教师,做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他是一个十分善于雄辩、善于讲故事、善于讲笑话的人。”①
前苏联时期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杰甫列托夫甚至认为:“……在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外高加索、北非洲、西西里岛、希腊,以及在巴尔干的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罗马尼亚人中间,事实上,东方所有笑话材料都是围绕着这个名字收集起来的”。①
二
阿凡提是伊斯兰世界的智者,早在10世纪,阿拉伯的世界就流传着一位名叫朱哈的人和他的笑话,相传他是 10 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代的人,出生在库法(今伊拉克境内),本名叫阿布·格桑·本·萨比特。当时的巴格达的学者纳迪姆编的一本《图书目录》中,就最初提到了《朱哈笑话集》。
11世纪,塞尔柱突厥王朝统治了从地中海到帕米尔高原的广阔疆域,在这个王朝统治下的小亚细亚半岛,开始流传霍加·纳斯尔丁的笑话。霍加和阿凡提一样,是个称号,也是“老师”的意思,二者其实同义。今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皮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一张18世纪霍加·纳斯尔丁的小型画像:他长着很长的白胡须,头上戴着一顶很大的缠头,身子骑在一头瘦小的毛驴上。传说他的墓建在四根圆柱子上,四周是空的,而在墓前的门上却装了两把大木锁,使每个路过这儿的人,都禁不住要发笑。
到了 16世纪,土耳其的诗人拉米伊(1471—1531)将朱哈的趣事与当地流传的纳斯尔丁笑话收录到一本名叫《趣闻》的书里,这是最早的阿凡提故事集。当这些故事传回到阿拉伯时,阿拉伯人把霍加和朱哈混成一个人,称为“霍加·纳斯尔丁·阿凡提·朱哈”。另一方面,这些故事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到了中亚与新疆地区。在新疆维吾尔人口述的故事中,阿凡提是生活在12世纪的人物。
北京语言大学田禾写过《“阿凡提”多面形象探源》一文,里面提到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在班里举办汉语比赛,有位塔吉克斯坦的学生获了一等奖,于是老师就奖给他一个杯子做奖品,杯子上画着阿凡提的形象,并且夸他,像阿凡提一样聪明。结果学生看到杯子上的阿凡提,非常生气,拒绝了奖品,说:“为什么给我这个杯子,他是个笨蛋,我们不喜欢他。”老师很吃惊,完全没有料到。场面一时很尴尬,后来经过沟通,学生虽然理解了老师,但仍然拒绝这个奖品。这名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田禾,并且说他不熟悉阿凡提的故事,但在他们国家的语言里,形容一个人愚蠢,会说“你是阿凡提吗?”作为语言研究者,田禾很奇怪,又去询问来自伊朗和埃及的学生,他们也说,在自己的国家,也会用阿凡提来嘲笑对方。来自土耳其的学生却说,阿凡提是智慧和正直的象征。
其实我们今天认识的阿凡提,肯定距离历史人物已经很远,但传奇人物永远逃避不了被涂抹的命运,在伊斯兰文化圈里,阿凡提被土耳其文、维吾尔文、乌兹别克文、波斯文等等翻来覆去地传诵着,以至问起阿凡提是哪里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中国的维吾尔人说他是新疆喀什人,乌兹别克斯坦认定他出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阿拉伯人却称伊拉克的巴格达才是他故乡。
汉语世界出现阿凡提的故事,其实很晚。1949年冬季,一位名叫赵世杰的年轻人随解放军进入新疆,在部队学习两年维吾尔语后,被分配到南疆区党委组织部工作。1952年 8月,赵世杰作为土改工作队员赴阿克苏县浑巴什区参加土改试点,在这里,他听到一位维吾尔老人对他讲:“阿凡提跟财主斗了几百年,虽说扫了财主的威风,却没有斗倒财主。今天我们贫雇农总算把这个作恶多端的恶霸地主斗倒了!”赵世杰听了这话很奇怪,就问阿凡提是谁?老人一口气讲了好几个阿凡提捉弄财主的故事,并说他的故事七天七夜也讲不完。阿凡提这个神奇的人物一下引起了赵世杰的兴趣,此后,他先后去过阿克苏、温宿、疏附、疏勒、莎车、阿图什、和田 7 县和喀什市,开始有意识搜集阿凡提故事。
1955 年,《民间文学》杂志在 7 月号刊登了李元玫翻译的汉文《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10则),阿凡提首次进入汉语世界,也引起民间文学研究者贾芝的关注,发表了《关于阿凡提的故事》在同期的《民间文学》上。1958 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赵世杰译的《阿凡提的故事》;1959 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阿凡提的故事》;196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1978 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赵世杰编译的《阿凡提的故事》,1981 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戈宝权先生主编的《阿凡提的故事》,共收录笑话 393 则,是当时收录阿凡提故事最全的一部书。通过查阅资料,到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国内先后出版了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藏、锡伯6种文字16个版本的《阿凡提的故事》。《人民画报》的外文版、《中国文学》的英文版和法文版、《中国导报》的世界语版都曾把阿凡提故事向国外介绍过。外文出版社还将《阿凡提的故事》译成法文、孟加拉文、西班牙文等多种外文版本出版,发行到了国外。
在阿凡提的故事里,“借锅生子”是一个著名的故事。阿富汗流传的笑话《炒锅生儿子》的版本中,邻居借了阿凡提的锅,归还时多加了一口小锅,并对他开玩笑说,这是锅生的儿子。后来阿凡提向他借锅,并且以锅死了为由不给邻居还锅,戏弄了无辜的邻居。而在新疆流传的故事中,阿凡提先向贪财的巴依老爷借锅,还回去时说锅生了儿子。贪心的巴依老爷让他好好照顾大锅,以便让大锅多生几个儿子,阿凡提就以大锅死了为由,戏弄了贪心的巴依老爷,这个故事在动画片《阿凡提》中也曾出现。
《书剑恩仇录》中,金庸也写到了这个故事:
那童子道:“纳斯尔丁,胡老爷说,你借去的那只锅子该还他啦。”阿凡提……笑道:“你去对胡老爷说,他的锅子怀了孕,就要生小锅啦,现下不能多动。”那童子一呆,转身去了……胡老爷走到阿凡提面前,道:“我借给你的锅子生了个孩子,那很好。甚么时候再生第二胎哪?”阿凡提愁眉苦脸的道:“胡老爷,你的锅死啦。”胡老爷怒道:“锅子怎么会死?”阿凡提道:“锅子会生孩子,当然会死。”胡老爷叫道:“你这骗子,借了我铁锅想赖。”阿凡提也叫道:“好吧,大家评评理。”胡老爷想起贪便宜收了他的小铁锅,这时张扬开来大失面子,真是哑子吃黄莲,说不出的苦,连连摆手,挤在人丛中走了。
金庸写这段故事的目的是展现阿凡提的智慧,还包括为脚夫吃鸡评理,以麦种作比喻,戏弄欺压穷人的胡老爷的故事,这也是《阿凡提的故事》中曾出现过的内容,可是这些文字在《书剑恩仇录》新修版中,被金庸一笔删掉,改成了:“进来一群回人,七张八嘴地对阿凡提申诉各种纠纷争执,又把他拉到市集去评理……阿凡提又说又笑地给他们排解,不断地引述可兰经,众人都感满意。余鱼同听他满腹经文,随口而出,不禁十分佩服。”
连载版中,金庸在阿凡提登场伊始,将其相关的故事接连写了十天,除了借锅生子、死鸡生蛋、种麦吃麦,还有阿凡提买油等故事,以当时连载的情况推断,金庸极有可能为了吸引读者,所以大量化用了民间故事,迨至修订时,就将这些非原创的因素逐渐删削,尽量减少民间故事的影响,将阿凡提塑造为一位精通《可兰经》的智者,为后来开解陈家洛的心灵困境做了铺垫。
三
金庸是否在看过赵世杰发表的《阿凡提的故事》后,才使用了这些故事桥段呢?从时间上看,答案是否定的。《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本小说,连载于《新晚报》,写作时间为 1955年 2月 8日至 1956年 9月 5日,余李初遇阿凡提一段,在第478期,时间是1956年6月1日,但对比连载版、修订版和新修版,涉及阿凡提的情节始终存在。赵世杰的《阿凡提的故事》要到 1958年才整理完成出版,动画片的出现要到1980年,金庸在1956年能够看到赵世杰整理文字的未出版稿,可能性实在太小。
金庸笔下阿凡提的故事会来自哪里呢?事实上,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霍加·纳斯尔丁的笑话曾引起世界各国的兴趣,许多国家都出版过他的笑话集,包括英文、俄文、德文、法文等多种文字。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比如巴基斯坦作家斯尔达尔·穆罕默德汗·阿杰孜的《毛拉·纳斯尔丁》,元文琪译编的《伊朗阿凡提的故事》,伊德里斯·沙赫著,戈梁译的《纳斯尔丁·阿凡提的笑话》(阿富汗的阿凡提故事)等。这些作品里的阿凡提,有时呆傻愚昧,有时行为怪异,有时耍小聪明,有时精灵聪慧,有时机智勇敢,有时乐于助人,总之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喜剧形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笑料和调剂。①

《游侠纳斯列金》书影,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据我推测,金庸阅读的阿凡提故事应该来自英语世界或者俄语世界。金庸是新闻从业者,他在报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翻译,他的英语是极好的。1948年 3 月 30 日,金庸飞往香港,参与香港《大公报》的复刊工作,一边担任国际电讯翻译,一边协助谭文瑞编辑国际新闻,所以他直接读到英文版的《阿凡提故事》并不奇怪。阿凡提是伊斯兰世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倒骑毛驴,机智诙谐,风趣幽默,又是一位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的智者,金庸构思自己第一部小说,有近半篇幅描述的是回部的伊斯兰世界,将这样一位人物直接拉入武侠小说的世界,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这种将历史或民间人物直接植入小说的做法,在金庸此后的武侠小说创作中屡见不鲜。
至于俄语世界,1948年到1958年,金庸一直工作在《大公报》和《新晚报》,二者其实是一家系统,编辑经常互换。《大公报》系统一直是香港左翼报纸的龙头老大,因此金庸大量接触苏联的文学作品是极有可能的。
苏联作家列·瓦·索洛维也夫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了《纳斯列金在布哈拉》《纳斯列金的奇遇》两篇小说,出版时改名为《游侠纳斯列金》。纳斯列金不过是纳斯尔丁的不同译法,其实就是阿凡提。
在这部小说中,阿凡提风流潇洒,故事开始,伊朗的某大臣满城搜捕阿凡提,结果阿凡提睡在了大臣老婆的身边。此后,被伊斯兰世界的艾米尔、汗王、哈里发深恶痛绝的游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骑上毛驴回到布哈拉,在全体百姓的支持下,阿凡提耍弄了艾米尔和大臣们,并设计将高利贷主人沉入冰冷的湖底,在百姓的欢呼声中,他离开故土,开始新旅程……
《游侠纳斯列金》还有一册续集,名叫《游侠纳斯列金与巴格达窃贼》,讲述十年后,阿凡提再次冒险的故事。这两部书在1985年和1988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过,此后没有见国内再版过。
无论金庸是从哪里看到的阿凡提故事,他都为武侠小说的世界塑造了一位少数民族的“大侠”形象,这是一个诙谐、善良又身负绝技的回族大胡子,并且智慧无双。《书剑恩仇录》新修版中,金庸特别又写了一章“魂归何处”,讲述了陈家洛因香香公主之死,内疚于心,想要自杀,结果被阿凡提所救,并用《可兰经》教义帮助陈家洛获得心灵救赎,使得陈家洛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距离民国时旧派武侠小说的写作风格颇为接近,若论小说的创新意识,甚至还比不上六七年前朱贞木的《罗刹夫人》和《七杀碑》。红花会的帮会架构往上溯源,可以追到《水浒传》,但红花会豪杰的帮会作风,还比不上梁山泊,最起码梁山好汉不会这样内心阳光,思维中二。
1955年10月5日,《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约8个月后,金庸在《新晚报》上发表《漫谈“书剑恩仇录”》一文,讲述创作《书剑恩仇录》的前因:
八个月之前的一天,新晚总编辑和“天方夜谭”的老总忽然向我紧急拉稿,说“草莽”已完,必须有“武侠”一篇顶上。梁羽生此时正在北方,说与他的同门师兄中宵看剑楼主在切磋武艺,所以写稿之责,非落在我的头上不可。可是我从来没写过武侠小说啊,甚至任何小说都没有写过,所以迟迟不敢答应。但两位老编都是老友,套用“书剑”中一个比喻,那简直是章驼子和文四哥之间的交情,好吧,大丈夫说写就写,最多写得不好捱骂(挨骂),还能要了我的命么?于是一个电话打到报馆,说小说名叫“书剑恩仇录”。至于故事和人物呢?自己心里一点也不知道。老编很是辣手,马上派了一位工友到我家里来,说九点钟之前无论如何要一千字稿子,否则明天报上有一大块空白,就请这位工友坐着等我写。那有什么办法呢?于是第一天我描写一个老头子在塞外古道上大发感慨,这个开头下面接什么全成,反正总得把那位工友先请出家门去。“书剑”的第一篇就是这样写的。①
此文我仅在张圭阳所著《金庸与〈明报〉》中读到过部分段落的引用,原以为就此湮没难觅。孰料金庸 2018 年逝世后,《大公报》为纪念金庸,重新刊载了 8 篇金庸曾在《大公报》写过的文章,这篇文章正在其中,让世人得窥金庸彼时的创作心态,可知金庸匆匆上马,对新派武侠小说侠客行为以及侠义精神的认识与解读,其实还未形成。
古龙谈及金庸小说时曾提到:“在《书剑恩仇录》中描写‘奔雷手’文泰来逃到大侠周仲英的家,藏在枯井里,被周仲英无知的幼子,为了一架望远镜出卖,周仲英知道这件事后,竟忍痛杀了他的独生子。这故事几乎就是法国文豪梅里美最著名的一篇短篇小说的化身,只不过将金表改成了望远镜而已。”②
读过金庸小说的人,看到这段文字,总会有些摸不着头脑,实则最初的版本中,的确是周仲英之子周英杰被张召重以“千里镜”诱惑,泄露了文泰来藏身所在,周仲英拜过祖宗灵位后,将周英杰亲手杀死。红花会群雄到铁胆庄威逼周仲英,完全是仗势欺人,毫不讲道理。这些人所作所为,看不出丝毫“侠”字。这些段落,在后来的修订版里,都被金庸逐一改过。
2018 年 10 月 1 日至 3 日,香港大学国际金庸研讨会和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澳门大学共同举办了“金庸与中外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研讨会竟是金庸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学术研讨会。我彼时受邀参会,恰与台湾师范大学的林保淳教授同屋。林教授号称武林百晓生,著有《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等多部专业论著,也是最早提出金庸版本学的学者。他年轻时读的《书剑恩仇录》即为早期连载版,过了这么多年,他提起这段情节,犹自愤愤地说:“这段情节违背人性。”

红花会群雄 李志清/绘
对于侠客行为的定义,彼时的金庸并没有想清楚。这个答案,恐怕要等到《神雕侠侣》里,郭靖讲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道理时,才能够回答。
在《书剑恩仇录》中,反而是配角阿凡提,充满了鲜明的侠义精神,“侠客”内涵悄然肇始。金庸最初的写作大概属于无意识,不过正因为阿凡提的出现,对他后来武侠世界的构建产生了先兆,这种精神最终超越个人恩怨、社会阶级、民族宗教。《书剑恩仇录》里的阿凡提,与历史和民间传说里的阿凡提,在侠义精神上其实一脉相连。
①金庸的小说经历了动态创作直至定稿的过程,其版本至少有5种:①金庸最早在报纸连载的是其小说的原始版本;②从1970年开始,金庸开始修订自己的小说,并在《明报晚报》上进行连载,可以称为修订连载版;③1974年到1981年,金庸在修订连载版的基础上,再次修订,以单行本的方式推出《金庸作品集》;④1985年内,金庸再次对《金庸作品集》进行部分修订,这一版本相对此前版本而言,情节变化不大,这也是世人最熟知的一个版本;⑤2002年到 2006年,金庸最后一次修订自己的小说,相对于上一版本,有相当程度的修改增删。本书根据修订幅度,取其中3个版本举隅。为行文方便,将金庸小说的原始报纸连载版,称为“连载版”,1985年的单行本修订版本称为“修订版”,2000年后的修订版,称为“新修版”。“连载版”依据金庸原始发表的报纸杂志以及最早的“三育版”“邝拾记版”“武史版”;“修订版”依据香港明河出版有限公司“金庸作品集”2012年印刷本;“新修版”依据广州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全集”2008年版。本书文中如无特殊说明,所引文字皆为“修订版”。
①艾克拜尔·吾拉木翻译整理:《世界阿凡提笑话大全》,知识出版社,1994。
①戈宝权译:《纳斯列丁的笑话——土耳其的阿凡提的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①张玉安、陈岗龙:《东方民间文学概论》(第二卷),昆仑出版社,2006。
①金庸:《漫谈“书剑恩仇录”》,《新晚报》1955年10月5日。
②古龙:《关于“武侠”》,载《古龙散文集》,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