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木板年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木版年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木版是指制作的材料和工艺,年画是指一年四季中根据节气时令,在民居建筑、庭院树木或生活用具上张贴的民俗画。宋代称作“纸画”,明代称作“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花纸”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记载的“新年十事”中始见“年画”这一条目,“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在 2006 年制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将此画种定名为“木版年画”。

平阳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晋南盆地中心,黄河中游的三角地带,境内东有太岳山、太行山,西有吕梁山,汾河由北向南蜿蜒而过,形如玉带,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棉麦之乡”“膏腴之地”的美誉。郝经在《河东罪言》中记载:“金源氏(即金朝)亦以平阳一道甲天下。故河东者,九州之冠也。”平阳其地理位置偏安一隅,历代战争较少,文化普及,人才辈出,与西安、洛阳隔河相望,交通便利,南通秦蜀,北达幽燕,东西连贯鲁陇。

平阳东西两山多产梨树、核桃树等,沿河又多产枣树,它们木质坚硬、纹理细腻,是雕版的最佳材料。平阳雕版多用枣木,素有“枣版”之称,又因地处平水之阳,故称平阳雕印为“平水版系”。附近的平川产棉,上党产麻,稷山产竹,都是造纸的最佳原料,历代生产的“平阳府纸”“上党麻纸”“稷山竹纸”等品种,都是进贡朝廷的上等纸料。相传东汉时期,蔡伦曾来平阳造纸,城内有蔡伦庙,死后葬于运城蔡伦沟,留有墓志碑记。除此之外,绛州产笔墨,蒲州(今山西永济)产墨纸,都给平阳雕印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木版年画源于雕印的木刻画,鲁迅先生在《北平笺谱》中认为,“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可见木刻画的缘起在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木刻画是 1900 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扉页。而后,木刻画经历了佛画、书籍插图等功用后,在民间以木版年画的形式盛行开来。历代的官府很早就在平阳设置专门的出版机构,服务官办和管理民营书坊、书铺,发展至金代时,成为全国雕版印刷的四大中心之一。

平阳木版年画,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自宋、金始,到明、清年间已流传甚广且影响巨大。目前存世最早的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俗称《四美图》)与《义勇武安王位图》(俗称《关公像》),是证明金代平阳地区木版年画盛行的重要图像资料。年画史学家王树村认为,只有平阳可以说在金代就有了木版年画,因有实物遗存为证。伴随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平阳木版年画东向河北、山东,西向陕西、西北,南向洛阳、开封,北向内蒙古、东北,逐渐铺陈发展开来,对各地年画影响深远。至明、清时期,仅临汾城内就有益顺画店、德隆画店、兴昌画店、信诚老店等,还有洪洞县的瑞兰斋、天泰成画局,曲沃县的同成纸局等多家销售年画的画店纸局。农村自制的木版年画更是遍布各地,每年腊月,晋南地区的城乡集市上,各画店、纸局摆摊售卖年画、对联、窗花,场景颇为兴盛。

平阳木版年画有门画、中堂画、窗画、墙画、灯画、拂尘纸、团花、贡笺、条屏、魁头、桌裙等二十一种体裁,题材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美人娃娃、花鸟走兽、神鬼仙佛等,并随着年节时令的更替和民情风俗的演进而变化,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我国绘画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李光庭撰:《乡言解颐》,石继昌点校,中华书局,1982,第66页。

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秦雪清整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447页。

鲁迅、西谛编《北平笺谱》,中国书店,2014,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