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通用目的技术的作用
关于技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经常讨论的是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其应用范围广泛,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如蒸汽机、电力等就是经常被提到的通用目的技术。
布雷斯纳汉(Bresnahan)和特拉坦伯格(Trajtenberg)认为,通用目的技术具有三方面特征:普遍适用性(Pervasiveness)、进步性(Improvement)和创新孕育性(Innovation Spawning)。[28]贝卡尔(Bekar)等则总结出了通用目的技术具有的六个方面的特征:与定义和支撑它的一组技术互补;和由它赋能的技术具有互补性;与一系列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具有变革性的技术具有互补性;没有相近的替代方案;具有广泛的应用;开始时比较粗糙,但会演化得越来越复杂。[29]在利普西(Lipsey)等人看来,迄今为止只有24种技术可以称为通用目的技术(表1-2)。[30]
表1-2 历史上的通用目的技术

研究人员根据通用目的技术的特征,将其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材料(例如铜)、动力(例如蒸汽机)、信息通信技术(ICT,例如计算机)、运输(例如铁路)和组织技术(例如工厂系统)。[31]很多学者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由不同的通用目的技术驱动的。
通用目的技术具备内在的技术改进潜力和创新互补性。随着技术创新迭代,通用目的技术的应用成本不断下降,下游部门的研发生产率随之提高。辅助支持技术的发明也可以提高通用目的技术的价值。通用目的技术可以从帮助一个特定产品的生产拓展到帮助一个行业的所有产品生产,再到帮助几乎整个经济的产品生产。因此,布雷斯纳汉(Bresnahan)和特拉坦伯格(Trajtenberg)将通用目的技术定义为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的技术:首先,它们执行某些常规功能,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其次,它们具有高技术活力,其应用效率可以不断提高;最后,它们具有创新互补效应,也就是说,这些技术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其他领域技术的创新和进步。[32]
能够引致生产力发生质变的技术创新通常具有“颠覆性”,即人们常说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这一思想源自熊彼特的“创新性破坏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过程就是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不断打破旧的并创造出新的结构、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和潜在利润。
技术创新不仅直接推动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还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进而改变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33]这意味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对社会发展有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会对社会原有资源配置方式、利益格局和制度体系形成巨大冲击,甚至是颠覆和重构。人们无法选择某种既定生产力,但可以在已有生产力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并在创造新生产力的过程中构建出新的更加复杂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由此推动社会形态变迁和文明演进。
以技术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为例。从历史上看,大多数通用目的技术的出现和扩散都对劳动者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方面,新技术应用会大大提高劳动效率,改变生产方式,使得一部分人失去工作(也被称为“技术性失业”);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具有就业“补偿效应”[34],会催生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形态。如,汽车的出现在使很多马车夫失去工作的同时,又创造出了司机这一新岗位。人工智能技术一直被视为引发新一轮技术性失业的重要原因。2013年,牛津大学学者Frey和Osborne围绕人工智能可能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年内,美国47%的职业岗位可能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由此可能造成上千万人的失业。[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