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潜力巨大

以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相结合的纵向视角再来审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就会发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种趋势性的、“转段性”的大变革,而非周期性的调整。

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展开,不仅要注重经济总量,还要优化发展结构,解决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还要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阶段性转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增长速度的放缓是客观的、必然的。我国经济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自2010年起,我国GDP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10.6%下滑至2019年的6.0%;受突发疫情影响,2020—2022年三年复合平均增速为4.5%。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是经济发展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经历了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在粗放式增长的弊端日益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任务的今天,需要的是“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我们更要关注经济增长速度背后所体现的发展质量、发展动力和发展效率的深刻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面向未来看,中国经济还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2023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特别指出,中国经济具有“四大优势”,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四大优势”概括精准深刻,充分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和潜力。

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回归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无非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找答案。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积累,首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因此,经济发展就要通过不断深化社会分工来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这实际上是从供给端或者说是生产端阐释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力。经济学家曼昆提出的,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从需求侧来看,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成就通常不在于向女王们提供更多的长筒丝袜,而在于以递减的努力生产出让工厂女工们都能购买的足够多的长筒丝袜。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就是要让普通女工和女王一样,都能买得起穿得上长筒丝袜。每个社会成员的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公平地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上述两个方面综合来看,供给和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一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就我国现实情况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供给端还是消费端都有着巨大潜力。

从供给端看,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未来发展潜力巨大。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超过了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保持世界第二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基础研究能力大幅增强。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4.8%升至6.6%。[1]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面临着生育率低迷的问题,因而有观点认为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会减少。但学者研究发现,更能决定经济长期发展潜力的是人力资源总量,而不是人口总量。[2]人力资源总量是综合考虑了人口质量的社会劳动时间储备总和,人口质量的核心因素则是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因而,即便在相对悲观的人口增长预期下,中国人力资源总量仍将在2040年前持续增长,并将在2040—2050年保持稳定。

从需求端看,有研究显示,“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将具有丰富消费内容、高端消费品牌、多样消费方式、优越消费环境,吸引全球消费者的高度繁荣的消费市场,预计最终消费支出额占世界比重从2019年的12.1%提升至2025年的16.2%和2035年的22%,成为全球消费资源的配置中心以及引领全球消费发展的创新高地。[3]从城镇化的角度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一半,为45.4%,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的水平。这种差距意味着大量人口虽然常住在城镇,但并没有获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更高品质生活提升的需求空间巨大。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潜在的消费需求有望不断释放并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能。

此外,出口方面也蕴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高技术和高附加值引领的绿色转型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合计出口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6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29.9%;2024年一季度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跨境电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业态和新模式。2024年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9.6%,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同比增长11.8%,跨境电商以海外仓为境外节点,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