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5章 病重逝世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的秋天,铁木真结束了长达七年的西征,风尘仆仆地回到了漠北。他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但眼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位草原上的英雄,尽管已经历尽了无数的征战,但对于国家的安定和统一,他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
铁木真沿着额济纳河南下,来到了浑垂山避暑。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但他的心中却并没有丝毫的放松。
在闰五月的一个炎炎夏日,铁木真率领着蒙古大军,在六盘山避暑。而与此同时,中兴府已被蒙古军队围困长达半年之久。夏献宗李德旺在忧惧中死去,其侄末帝李晛继位。然而,面对蒙古大军的围困,末帝也无力回天。城内粮草尽绝,军民疲惫不堪,疾病与困苦如影随形。
六月的一天,中兴府突然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城内房屋纷纷倒塌,烟尘弥漫。这场天灾给已经疲惫不堪的军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瘟疫迅速在城中蔓延,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面对如此困境,西夏皇帝深知再无抵抗之力,于是派遣使者完颜合州、奥屯阿虎向铁木真请求投降。使者来到蒙古大军驻地,向铁木真表达了西夏的意愿:“为了准备贡物,迁移民户,请宽限一月,到时我王将亲自前来朝谒。”
铁木真听到使者的请求后,沉思片刻。他考虑到长时间的围困已经让西夏军民疲惫不堪,而且地震和瘟疫的爆发更是让这座城市陷入了绝境。此外,他也知道西夏的投降意味着他可以早点儿结束这场战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地方的征服中。
铁木真表示,由于五星聚集的天象已现,他已决定停止杀戮劫掠。于是,铁木真同意了西夏的请求,给予他们一个月的宽限期,同时也命令蒙古军队稍微放松对中兴府的包围,允许西夏军民进行必要的准备和迁移。
一个月后,西夏皇帝李日见如约前来朝谒铁木真,并献上贡物。铁木真接受了西夏的正式投降,并宣布结束对西夏的战争。
然而,就在这一胜利的时刻,铁木真的身体却出现了不适。七月初五,铁木真病情加重。
铁木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召集了他的诸子们,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智慧的光芒。他想起了母亲孛儿帖“折箭教子”的往事,他也深知,自己的离世将给蒙古帝国带来极大的变数,而能够消弭这种变数的关键就在于几个儿子们能够能否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帝国的繁荣与稳定。
于是,他郑重其事地告诉诸子们:“你们必须精诚团结,服从窝阔台的领导。”铁木真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权威。
接着,铁木真重申了他对窝阔台的继承权的肯定:“窝阔台将继承我的汗位。他的意志坚定卓绝,见识颖敏优越。”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窝阔台的信任与期待,他相信窝阔台能够带领蒙古帝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弥留之际的铁木真郑重地把帝国的“钥匙”交给了窝阔台,这是对他继承权的最终确认。他相信,在窝阔台的领导下,蒙古帝国将继续保持其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继续征服更多的土地,创造更多的辉煌。
铁木真,这位一代天骄,在经历了一生的征战与辉煌后,带着未实现一统金国的遗憾,于1227年七月已丑,即公历8月25日,在六盘山(今宁夏固原南)逝世,被葬于肯特山起辇谷,终年66岁。
不论怎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就这样“走”了,来时手握“血玉”,征伐一生,攻占了无数个地区,俘虏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就这样无奈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铁木真临终之际,留下了遗嘱要求死后秘不发丧。当时,铁木真正率领蒙古大军围困西夏的都城中兴府,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如果铁木真的死讯传开,不仅会动摇军心,给蒙古大军带来不必要的混乱,更可能给西夏军民一个喘息的机会,甚至可能引发他们的反扑。
因此,铁木真决定秘不发丧,以保持军心的稳定,确保对西夏的战争能够顺利进行。他深知,只有继续保持对西夏的高压态势,才能迫使西夏国主尽快投降,从而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一遗嘱体现了铁木真作为一代雄主的智慧和远见。他不仅关注眼前的战局,更考虑到长远的战略利益。他的这一决定,最终确保了蒙古大军对西夏的彻底征服。
铁木真在他临终之际,虽然已经统一了全蒙古,取得了西征的重大胜利,并即将灭亡西夏,但他仍然深感不安的是未能亲自灭亡金朝。因此,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是把灭金的战略嘱咐给他的儿子们。
在临终前,铁木真仍不忘帝国大业,他对侍奉在侧的人低声说道:“金国的精锐部队在潼关,南面占据着连绵的山岭,北面以宽大的黄河为界,难以一下子攻破。如果向宋朝借路,宋、金之间是世代的仇敌,他们一定会答应我们的,那就可以派军队南下唐州、邓州,直捣汴京。金国的都城危急,一定会从潼关调兵来救援。然而,几万士兵千里迢迢前去增援,人马必然疲劳困惫,即使到了也无法作战,我军以逸待劳,就一定能击败他们。”
他提出的联宋灭金战略,是基于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洞察和精准判断。他认识到金朝的精兵主要集中在潼关一带,且凭借连山和大河的地理优势,难以迅速攻破。而铁木真则巧妙地提出了借道宋朝,利用宋金之间的世仇关系,从唐、邓一线进攻,直捣金朝的都城大梁(即汴京)。他预计,一旦金朝面临紧急局势,必然会从潼关调兵增援,但长途跋涉的军队必然人马疲弊,战斗力大打折扣,从而可以一举破金。
这一遗嘱不仅体现了铁木真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也展现了他对蒙古帝国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他深知,要想实现蒙古帝国的长久繁荣和稳定,就必须彻底消除周边的威胁,而金朝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隐患。
可以说,铁木真的遗嘱是他一生征战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蒙古帝国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因此,他选择保持死亡的秘密,以稳定军心,确保对西夏的最后胜利。
果然,在铁木真逝世的消息被封锁后,蒙古大军继续对中兴府保持高压态势。夏末帝李睍在得知地震和瘟疫的灾难后,更加明白了抵抗已是无望。一个月后,他按照之前的约定,出城向铁木真投降。
然而,当李睍毫无防备地来到蒙古大军驻地时,他并未见到铁木真的面,反而被蒙古将领执而杀之。这一切,都是按照铁木真生前的遗嘱进行的。
铁木真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与西夏的恩怨,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雄主的果断与狠辣,毕竟这是他至死还在忧虑的人和国。
铁木真性格深沉、谋略宏伟、用兵如神,一生灭掉四十个国家,平定了西夏。然而,由于当时没有设立史官,许多事迹都未能记载下来,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铁木真的逝世和西夏国主的被杀,标志着蒙古对西夏征服的彻底完成。而中兴城的居民也未能幸免于难。蒙古军队在占领中兴城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杀戮,似乎在以这种近乎屠城的方式来悼念铁木真一样。在这场浩劫中,无数无辜的生命消逝,中兴城变成了一片血海。西夏王朝彻底灭亡。
一生戎马志在此,只为半生浮与华,青史留名是人生最大的宽慰,这些对于泉下“有”知的铁木真来说,兴许是一种安慰。
铁木真用自己的一生也印证了老萨满的预言:“这个孩子的马蹄会踏平大地,蒙古刀将砍掉三个太阳——一个落在黄沙尽头,一个沉入汉人的江河,还有一个……”中的“落在黄沙尽头”,而其余两个还有待黄金部落的子孙来实现。
而第二个预言却应验在了忽必烈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