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垢
【概述】
面垢,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垢着病,是一种以面生垢浊,其形污秽为特征的疾病,故名。本病在西医学中于1960年由日本人板本邦树首先报道。中医学文献对此记载较早,如汉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记载:“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语遗尿,发汗则
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明代《景岳全书·暑证》亦记载:“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清代《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注释曰:“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本病较为少见,女青年发病多于男性。皮损常对称发生于面颊、前额,亦可累及乳晕部,偶有单侧发生者(彩图1-12)。其病程长久,经过缓慢,愈后可以复发。

彩图1-12 面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涂平主任提供)
因素禀内热或湿热内蕴之体,复受风热或湿热侵扰,内外合邪,怫郁肌肤;或七情不调,五志化火;或惊恐恫吓,气机逆乱,血不养肤等,均能致病。
初起患处发红变褐,其色渐污,如蒙尘垢,日久增厚,洗之不去,或擦洗之后,落之又生,形如乞丐。
【辨证论治】
1.凡面颊、前额迭起垢浊,形类松脂,触之棘手,甚者增殖肥厚,剥之又生,伴发热汗出,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者,为风热之邪,充斥体肤证。治宜清热泻火,疏散风邪法,方选泻黄散化裁。药用: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生甘草10g,防风10g,栀子10g,熟大黄10g(后下),金银花 15g,薄荷 6g(后下),水煎服。
2.若患处结痂,污浊垢腻,抚之如苔,伴胃纳不佳,腹胀便溏,舌红苔腻,脉象滑数者,为湿热之邪,上蒸于面证。治宜清热除湿,调理脾胃法,方选芩连平胃散化裁。药用:黄芩10g,黄连 10g,苍术 15g,厚朴 10g,陈皮 15g,六一散 10g(包),藿香 12g,佩兰 15g,白芷 10g,水煎服。外治可用:皂角20g,王不留行40g,明矾15g,黄柏30g,白芷10g,水煎取汁,洗涤患处。然后外涂紫甘油(紫草20g,甘草30g,当归20g,香油500ml,浸泡1周,每日2次。)
【调养】
除治疗外,应和顺七情,条达五志;勿食辛辣酒酪,肥甘厚味;患处污浊厚腻时,可用香油轻轻擦拭,以洁净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