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猎头3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1993-1995年--中国猎头行业发展的萌芽期

1993—1995年:一个行业的开启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3年2月的全国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以下简称两会)上,代表们就餐时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如图1-1所示),也是在这次两会上,有50多名民营企业家第一次走进全国政协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全国政协会议)会场。

图1-1 全国通用粮票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外资公司蜂拥而入。1993年,可以被看成是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投资的初始之年。《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 1979—2000年,中国累计吸引外资约3500亿美元,大部分是在1992年以后发生的,1992—2000年,外资累计流入量约占总量的93%。1993年年底,合同外资额达到100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0亿美元,几乎都是上一年的两倍。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第一家猎企北京泰来猎头咨询事务所(以下简称泰来)在北京成立了。创始人纪云(如图1-2所示)称这个名字既象征“否极泰来”,又是英文“Talent”(天才)的谐音。事务所面积不到12平方米,平房招牌上粗糙地写着“泰来猎头”四个字。有的人以为是饭馆,有的人以为是卖装饰品的小店,当时,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想到这是一家猎企。(1992年,沈阳维用科技公司成立“猎头部”,作为这家新加坡集团沈阳分公司内设的一个部门,这是中国猎头发展史的起源)

图1-2 北京泰来猎头咨询事务所创始人纪云

注:图片由纪云先生提供,取材于2004年中央电视台某专访

纪云第一次听说“猎头”这个词是在1991年。当时,他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豆腐块”文章,上面写着猎头行业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发展,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纪云自19岁起在中专院校担任班主任,27岁时“下海”,进入公司,做办公室主任,对和人打交道这件事非常感兴趣。

头脑灵活的纪云在深入地了解了猎头的工作内容后,在1993年的时代大背景下勇敢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后,他一直被称为“中国猎头界第一人”,这个荣誉光环和“业内前辈”的称谓,一直伴随着他,走到了2020年公司歇业那天(泰来前台如图1-3所示)。

图1-3 北京泰来猎头咨询事务所前台

虽然泰来是中国第一家猎企,但它没有成为最长寿的猎企,也没有成为后续这些年里最知名的猎企,更没有成为最早上市的猎企。不知纪云先生在决定歇业时内心是怎样的滋味。

似乎,各行业的先驱者大多是悲壮的,鲜少有名利双收、功成身退的。相较而言,泰来虽然没有做成一家大公司,它的开创者却一直享有尊名和人们的尊重。作为占得先机的一批人,猎头行业的创业者们赶上了中国30年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周期,不少人实现了财务安全及基本的财务自由。

1993年,外资猎企的先驱已经进入中国,开设办事处,如雷伯逊咨询顾问公司、宝鼎国际咨询有限公司(Boyden)。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五大顶级猎企光辉国际、海德思哲、史宾沙、亿康先达和罗盛都陆续进入了中国内地。

随着外资公司的大量涌入,为它们服务的供应商也一一进入,包括负责中高端岗位招聘的猎企。外资巨头们的进入,不仅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看到了中国政府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决心与相应举措,更是因为法律保障得到了进一步落实——1993—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继颁布。

除了上述被誉为“五大”的全球顶级猎企外,综合性的人力资源集团也陆续进入了中国。世界500强人力资源集团、以灵活用工和派遣业务起家的万宝盛华是在1997年进入中国香港的,之后,万宝盛华大中华有限公司在2019年成功登陆港交所。

20世纪90年代,明星公司中有不少民营公司,如海尔、联想、万科等。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家喻户晓的阿里巴巴集团也是它们的同龄人。

1995年,在杭州,一个叫马云的31岁大学外语教师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它自称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以阿里巴巴集团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开启了互联网行业猎头异军突起的时代。在这之前的十多年间,绝大多数猎头及猎企在服务外资公司,几乎没有人将目光放在本土公司身上,因为那时,国企的任命还是委派制,而民企在进行招聘时,极少考虑使用这个需要收取1/3左右人才年薪为佣金的渠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门的开放、产业的升级、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倒逼公司在人才招聘上做出更大的投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猎头人得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猎头行业在后续30年间,迎来了持续上扬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