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大约十年前,舒幼生老师曾提议,我俩一起把他写的《国际物理奥林匹克史话》(以下简称《史话》)这本书更新再版,遗憾的是,我们当时都比较忙,导致舒老师的提议未能付诸行动。
前不久,北京大学出版社提议,让我为舒老师《史话》的再版写个序。这对我来说,既是荣幸,也是弥补我未能和舒老师一起更新再版这本书的缺憾。
在物理学界,中学生物理竞赛分为三个层次: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CPhO,Chinese Physics Olympiad) 、亚洲物理奥林匹克( APhO, Asian Physics Olympiad)和国际物理奥林匹克( IPhO, 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
四十多年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舒老师作为教师,我作为学生,我们差不多同时来到北京大学物理系。此后不久,舒老师就一直是我的老师、同事和朋友。
舒老师是我国物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老前辈。在我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培养负责人和北京物理学会负责人期间,我们考查、择优选拔中学生的试题和含北京市在内的全国部分地区的大学生物理竞赛试题都请舒老师担任主要命题人。
从2007年11月开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连续五年负责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集训队的培训、选拔和带队参加APhO和IPhO的工作,舒老师担任集训队的总教练,我担任领队。从那时起,我就在舒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教学和工作。 2008年春季学期,舒幼生和我一起给其中包括如数学学院2007级等学科专业的学生上“普通物理(上)”课程,舒老师讲力学部分,我讲电磁学部分,遇到问题,我经常向舒老师请教,得到了舒老师的很多指导和帮助。此外,我也多次跟随舒老师到全国各地的中学和物理竞赛现场招生,在工作过程中,向舒老师学习如何现场命题,如何通过现场和学生交流判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在我和舒老师长期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从舒老师那里也学了很多。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写道:“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帮助学校开展多样化的物理课外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养。”中学生物理竞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物理科学的学习与实践,增强物理科学的学习、探究活动的群众性;同时,物理竞赛还促进了青少年中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物理人才的成长,为我国后续物理人才选拔、培养和成才打下了较为宽广的基础。
IPhO的宗旨是通过组织国际中学生物理竞赛来“促进学校物理教育国际交流的发展”,以强调“物理学在一切科学技术和青年的普通教育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此项竞赛于1967年在波兰华沙首次举办,起初仅东欧5国参加,后扩展到包括苏联在内的8个国家。
之后,IPhO逐渐扩大。自1967年第一届国际物理奥赛至今,除了有三年因故停办之外,国际奥赛每年举办一次,到今年( 2022年)已举办了52届(不含2020年的国际分布式奥林匹克竞赛) 。经过52届的成功举办,IPhO的国际声望越来越高,它的作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物理学会所肯定。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 ICPE)于1991年向IPhO颁发了永久性的铜质奖章,轮流由举办方保存。最近这些年,每次参赛国家和地区约80多个,参赛学生大多近400人。
第17届IPhO于198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中国队由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赵凯华、陈熙谋老师带队首次参加这项竞赛。第20届IPhO于1989年在波兰华沙举行。从那时起,舒老师和其他北京大学的老师连续八年带领中国队参加 IPhO。 2007年至2012年、2017年和2020年7年中,舒老师再次作为我们集训队的总教练或顾问,指导培训、选拔和参赛工作。舒老师对中国参与APhO和IPhO的赛事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
在与舒老师的长期合作、共事中,舒老师的真诚、正直,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工作的热情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在一起几乎是无话不说,即使是物理学科以外的话题,我们彼此也都能深入交流并相互理解和帮助。
《史话》由作者这样的物理竞赛老前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书如其人,从IPhO的历史、中国代表队的组建和培训、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奥林匹克竞赛直到赛事的举办,舒老师都做了真实、有趣的记录。舒老师虽然也长期参与、指导我们国家在APhO的赛事,但《史话》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相对很少,其主要内容均集中在IPhO方面。我很期待舒老师将来精力允许时能补上这一不足。《史话》既是一本有关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书,同时还是一本关于物理试题分析和讲解的书;这和舒老师长期的风格一致:他把对自然奥秘的理解、人才培养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融为一体,使我们在分析解决舒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对自然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舒老师把他对物理竞赛的见闻和理解写在这里,这对于希望了解物理竞赛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将是非常合适的入门读物。从书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位老一辈物理教育工作者对物理学科和物理教育的热爱,以及对新一代教师和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愿我们从舒老师的书中吸取营养,以物理教育为载体,在青少年中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从青少年开始,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
陈晓林
2022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