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与理性:西方近代早期人性论的嬗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本书结构

卡西尔在《启蒙哲学》第一章第一节援引达朗贝尔《哲学原理》卷首的一段话,对西方三百年的思想历程做了简洁的描述:“在近三百年来的精神生活中,18世纪中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文艺复兴运动始于15世纪中叶;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中叶达到高潮;而在17世纪中叶,由于笛卡尔哲学的胜利,使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根本转变。” 1本书的主旨,在于探讨17世纪,即西方近代早期的人性理论。西方近代早期的人性理论是从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下滋生出来的,因此,对于近代早期人性理论的探讨,就不可避免地要延伸到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与十字军东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们的目光需再度延伸至中世纪。

本书的导论首先界定西方中世纪的意涵,简略探讨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尔后,以较大篇幅探讨十字军东征的始末、其历史得失以及其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导论部分试图对中世纪时期与人性相关的各种要素加以阐释,以期表明,近 (现) 代人性理论与中世纪的内在关联。近代人无论与中世纪时期的人有多么不同,无论多么想与中世纪断然切割,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他们的思想源于中世纪。就像人由猿进化而来一样,无论一个人多么衣冠楚楚,都少不了与猿相似的基因。

全书共分四编。

第一编阐释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序幕,由三章组成,分别讨论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如何为近代人性理论的诞生和形成奠定基础。这是近代人性论的准备阶段,西方学界习惯将其列为一个单独的阶段,视为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阶段。

第二编关注自然法,断言自然法理论的改变是人性理论走向近代的一个拐点。本编由三章组成,简略勾勒自古希腊到17世纪的普芬道夫以来的自然法问题,强调自然法问题自产生之时,就与诸神、上帝、人性、善与恶、人的道德密切关联。确切地说,它关涉人是什么,即人应该是什么和人实际上是什么的问题。近代早期的自然法理论以格劳秀斯和普芬道夫为代表,其问题、结构、风格与古代中世纪都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哲人对人性善与恶不同的理解及其态度。

第三编阐述西方近代经验主义人性论,由三章组成,分别讨论霍布斯、洛克和曼德维尔的人性理论。无论是霍布斯出于对战乱的恐惧有感而发的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还是洛克从常识出发淡然做出的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认可,抑或是曼德维尔那吵吵闹闹的欲望蜂巢所告诉我们的真相,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人类的“画像”——人就是如此的不堪,而这三位思想家无一不是从身边的经验和利益出发来构筑一个理论体系,从而昭示人实际上是什么。人应当是什么之“应当”属于古典时代的命题,而从近代早期开始,“人应当是什么”就被“人实际上是什么”所置换。

第四编论述西方近代理性主义人性论,由两章组成,分别讨论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两位理性主义者强调理性在塑造现代人性过程的核心作用,理性不仅约束激情,指导实践活动,而且亦是理论构建的出发点。 17世纪的人逐渐褪去神性,不仅激情驱使着人的肉身,就连理性也期盼着松解与神的密切联系。人被从上帝的怀抱中请了出来,自亚当“尘归尘,土归土”之后,人第一次自觉地立足于大地。挣脱上帝怀抱的人一方面与上帝、教会依然藕断丝连,这在人性问题上尤其突出;另一方面,人的一只脚已经牢牢站立在大地上,这个“泥腿子”的形象似乎告诉我们,人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有肉体,有欲望,有激情,当然也有理性。这种形象或许处于圣俗之间吧。至于人完全地世俗化,那是18世纪的事情了。

1E.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杨光仲、郑楚宣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