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创业实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1.1.1 业态巨变与创新创业教育

当今世界,依靠资本和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为继,一方面,生产规模化、同质化,造成产品和产能过剩,供求不平衡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出现了变化,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等特点,迫切需要更为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互联网的崛起,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产业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商业环境,新商业催生出大量新的经济形态,对称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商业生态圈经济等不断涌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我国一方面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强力支持来自各个层面、各个主题的创新创业行为。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创新创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有利于增强经济的活力、促进社会进步、解决就业岗位、贡献税收,以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管理人才等。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1.1.2 大学是创新创业培育的“国之重器”

青年是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大学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大学是人才培育的“国之重器”,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指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经济结构转型、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通过举办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典型赛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大学生就业以及创新人才的培育。

1.1.3 大学生成长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过去,人们对“人才”的认知和界定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文凭等,而新时代的“人才”含义更为全面,不仅要有知识、技能、业绩,还应当具有一系列优秀特质。

德国有专家提出,能否成为人才取决于是否在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实践经验过程中获得磨炼和成就。不同的学科使人获得不同方面能力的修炼。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多学科融合学习使人的发展更加全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更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人才进入社会也更容易成为“成功者”。

大学生学习和实践创新创业,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能培养自立自强意识、风险意识、商业本领和拼搏精神,而且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整个人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企业创办成功并能够持续生存绝非易事,青年的创业者往往需要经历许多的挫折和磨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创业、筑牢创业知识基础、扎实掌握创业本领、培育正确的创业心态,成长为对社会更有贡献的创新创业人才。

1.1.4 课程思政与大学生素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和国家擘画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社会大课堂的“大思政”格局。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中,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素养;挖掘学科发展史上杰出贡献者的品德和精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奋起意识;同时,结合专业发展引导学生把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和满足个人成长诉求统一起来,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一重要使命。

智慧故事

钱学森:心怀祖国的科学家

钱学森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在他的故居墙壁上,有这样一句打动人心的话: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如图1-1所示)。他于1923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据他后来回忆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有一个问题压在心上,就是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我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振兴中华。”

图1-1 钱学森故居墙壁上的话语

图片来源:科技武林门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与老师冯·卡门共同研究空气动力学,建立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为飞机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对导弹、火箭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推动了美国火箭研究的发展历程,成为闻名世界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意识到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得知他要回国,美国不断用金钱、地位、名利来诱惑他,想要留下这位中国科研人才。当时的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钱学森不为所动。1950年,当他和夫人收拾好行李时,收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严禁钱学森离开美国。他在被美国非法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的拘留所期间,遭受百般折磨,但仍然完成了出版《工程控制论》和创建物理力学两大成就。这次经历,让钱学森更加坚定了自己回国的信念。

祖国这边也在为钱学森回国想尽办法,多次交涉不成,中方提出用15名当时被扣押在中国的美国顶级飞行员换1个钱学森,美国深知培养15名顶级飞行员的时间和金钱代价,不得不换人。经过中方的努力,1955年,美国正式同意释放钱学森回国。他回国后很快投身国防尖端科技的研制工作,使得我国国防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用外国人的话说,“正是钱学森回中国效力,使得中国导弹、原子弹发射时间至少提前20年”。

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科学奇迹,锤炼形成了中国科学家独有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科学家精神。当今,中国科技水平能走在世界前列,离不开邓稼先、李四光、钱三强、钱伟长、竺可桢、童第周、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敢为人先的科学家先锋,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永远传承。

资料来源:党史博采官方账号发文,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20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