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终于定稿了,令人如释重负。这部书单着手史料搜集整理、翻译写作即耗时四年多,加上前期构思、组建团队,足足花去五年的时间。这的确不是件轻松的事情,绝非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项目,非拥有英、俄、日和朝韩四种语言的学术团队是无法胜任的。想想这部书的价值,我们在备尝苦辛之余才流露出心底的喜悦。这部书稿即将付梓,有必要在此做个整体交代。

一 宗旨与思路

黑龙江历史悠久,古代黑龙江先民就曾五次入主中原(分别是鲜卑族建的北魏、契丹族建的辽、女真族建的金、蒙古族建的元和满族建的清),统治时间长达800余年,占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1/3强;黑龙江域内民族的影响辐射东北亚、东欧和北美,在古代及近现代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见于本国史书中,在俄国(包括苏联)、日本、朝韩以及欧美各国的史籍与研究成果中,也有相当数量颇具价值的黑龙江史料。但由于国界和语言等因素的阻隔,尚不为国内学者所掌握,给边疆史研究带来困难,给黑龙江经济社会的纵深研究带来不便,我们深感应以学术良知与社会责任来认真对待这一问题。这也就成了我们下决心积极推动国外黑龙江史料的引入、译介、整理与研究的动机所在。

从梳理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与研究动态看,国内关于黑龙江史料学的论著,多以中国史料为基础展开,对国外史料涉及甚少,相关研究很不充分。虽然也有些论著引进和译介了相关国外史料,但仍显得零星散碎,缺乏全面、系统的搜集、译介与研究。本书意欲达到的主要目标为:一是在国外黑龙江史料搜集译介的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上,对以往成果要有一个超越,无论在内容范围方面还是在框架布局的系统性方面都要有新突破;二是研究成果能够在东北史料学方面具有领先水平,充实黑龙江史料学之薄弱环节,使其成为东北史研究者的入门向导和深入研究的工具书;三是打造边疆学的精品力作,通过对国外黑龙江史料的挖掘,开发异域文化富矿,充实边疆学研究的内涵,为祖国边疆经济社会及文化乃至国防建设应用对策研究提供资政工具。

写作宗旨明确之后,必须厘清总体思路,即通过搜集、整理、翻译最终形成“提要”形式的成果,系统介绍国外有关黑龙江的历史资料及论著,在观点上坚持客观公允,本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扬弃态度和原则来评价鉴别国外黑龙江史料。一是要客观真实。原原本本地介绍相关历史资料,合理评价其价值、特点。二是要正本清源。对有些研究中存在的学术上的失实乃至政治上的歪曲,要予以澄清,还历史本来面目。三是要体例得当。主要是搜集、整理、译介俄罗斯(包括苏联)、日本、朝鲜、韩国及欧美各国关于黑龙江的历史资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启示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对其进行“提要”。既要对相关史料作者的简要生平、主要学术成就,尤其是对黑龙江研究方面的成就进行梳理,又要对著作的版本或出版单位与出版时间、内容提要、学术价值、优缺点及特点做出评价。

二 内容与框架

本书所说的“黑龙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非单指今天黑龙江省所辖范围,即要界定本书中关于“黑龙江”的概念。我在《黑龙江屯垦史·前言》中所做的关于“黑龙江”的概念的阐释,在本书中同样适用:这里所说的“黑龙江”是指一个特定的、具有时空性的历史概念,它既不同于今天黑龙江省行政区划所辖的固定范围,也不同于黑龙江流域这一固定的地理空间,而是有着历史沿革与变迁的,即各朝或各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地域范围。特别是历史上其还曾拥有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以北之地,故本书以历史变迁的动态疆域来考虑黑龙江的区域概念,并以此概念来确定写作范围的延伸与取舍,如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将军,设行省”前,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管辖的行政区;又如在1954年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定后,又与黑龙江省等同。就是说“黑龙江”是一个动态的地域,因时而异,是个空间范围不断变化的区域。因此,要以历史的地域变迁考虑史料的取舍范围,这是空间概念;而在时间段上则写作内容的时间截至新中国成立前,文献的出版时间截至目前。本课题研究在充分搜集、整理、鉴别有关黑龙江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俄罗斯之黑龙江史料提要、欧美之黑龙江史料提要、日本之黑龙江史料提要、朝韩之黑龙江史料提要四个系列。

第一,在对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版的有关黑龙江的历史资料与研究著作进行搜集、翻译、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提要。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17~18世纪俄罗斯关于黑龙江的史料提要、19世纪俄罗斯关于黑龙江的史料提要、成书于20世纪初的黑龙江史料提要、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至1931年的黑龙江史料提要、沦陷时期与光复后俄苏关于黑龙江的史料(1931~1949),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苏联、俄罗斯关于黑龙江的史料提要。

第二,在对欧美各国出版的有关黑龙江的历史资料与著作进行搜集、译介、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提要。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18世纪法国汉学研究中涉及的黑龙江史料提要、19世纪欧美对满语研究的继续及对金史研究的史料提要、19世纪欧美对黑龙江流域的关注及踏查方面的史料提要、20世纪欧美在“满洲”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史料提要、20世纪远东国际关系范畴中的黑龙江史料提要、20世纪欧美的满学与通古斯学史料提要、20世纪美国学界的女真史和金史研究史料提要以及20世纪美国“边疆学派”的“满洲”研究史料提要。

第三,在对日本古代、近现代乃至当代出版的有关黑龙江的历史资料与著作进行搜集、译介、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提要。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20世纪前日本关于黑龙江的史料提要提要、成书于20世纪10~20年代的日本史料提要、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史料、成书于20世纪40~80年代的日本史料提要、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日本史料提要和成书于21世纪以来的日本史料提要。

第四,在对朝鲜、韩国出版的有关黑龙江的历史资料与研究著作进行搜集、翻译、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提要。共分为七章,内容包括成书于15世纪前的史料提要、成书于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史料提要、成书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史料提要、成书于20世纪中后期的史料提要和成书于20世纪末的史料提要以及近年来成书的史料提要。

三 创新与价值

本书主要有四方面创新之处。一是在学术层面上的开创性。目前,国内尚未见到一部较为全面系统介绍和研究国外黑龙江史料的著作,本书引入和研究国外黑龙江史料可弥补这一缺憾,为研究我国北部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对外关系史提供新资料,具有基础性、开拓性的学术创新意义。二是在立场观点上的客观性。由于有些外国研究者出于国家政治、外交甚至是侵略需要,有的限于自身立场观点及学术局限,相关研究存在严重失实乃至颠倒黑白的歪曲现象。本研究则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予以澄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三是在史料挖掘上的突破性。本研究搜集介绍国外未被国内学者发现和鲜为人知与利用的有关黑龙江历史资料,引进我国北部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及对外关系史新资料。四是在写作体例上的创新性。国外黑龙江史料的引入和研究应本着方便科研检索的原则,不照搬、不拘泥于已有的固定模式,从多元化视角设定体例。做到形式紧密服务于内容,不强求各部分形式上的绝对统一,以内容决定形式,创新文风。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搜集、研究基础上对国外黑龙江史料进行提要,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学术价值。史料学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对北部边疆的史料学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本书所承载的正是这一领域的基础性研究。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系统搜集梳理,编撰出系列国外黑龙江史料提要,以作为东北史研究者的入门向导和深入研究的工具书,充实我国东北边疆史料学搜集整理研究之不足。同时,以此引进国外对我国东北边疆研究的史料,将为国内学术研究提供新资料,有利于相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应用价值。从国家安全战略与政治高度来研究边疆经济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从国家安全战略与政治高度来研究边疆经济文化角度考虑,对散见于国外的中国北部边疆历史文化资源的搜集挖掘、译介提要,将丰富边疆历史文化及周边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往来的内涵,有利于相关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可为我国边疆经济社会建设、国防建设提供新素材,为我国提升东北亚战略地位与政治安全提供历史依据和决策借鉴。特别是国外有些研究存在学术上的瑕疵和政治上的偏见,有失客观公允,甚至涉及今天的领土主权问题,本书予以郢正,直接为我国政治外交提供相关依据与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撰写的难点在于对国外黑龙江史料的搜集与译介,要冲破国界和语言的障碍,需去俄、日、朝、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收集资料,需要出国调研、查询、购置、复制、抄录,要耗费较多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对其进行译介,具有很大难度。特别是关于黑龙江历史的介绍,除本国史书外,在国外的史籍与研究成果中,还有相当数量颇具价值的黑龙江史料,但由于国界和语言等因素的阻隔,时间精力所限,还有大量的相关史料未能全面掌握和一一提要,这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祖国北部边疆历史的一大缺憾。我在此倡导学界同人在这方面予以高度关注,持续发力,深度挖掘国外黑龙江史料之富矿。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编审

201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