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洲研究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张明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应邀出席这个活动,今天来自不同单位对非洲感兴趣的代表和研究人员聚集一堂,在此见证三本研究非洲的著作出版发行,并进行中国非洲学的原创性发展战略研讨会,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虽然我在外交部负责对非工作,但我的“非龄”比在座的很多同志都短。自2006年前往肯尼亚出任大使以来,我的涉非工作经历已有11年。我还记得在行前有一位领导同志跟我聊天,说起了中国的非洲研究。这位领导同志对非洲很关心,对中国的非洲学也很关心,他专门做了一个调查,了解到在当时中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大概是1万人,但研究非洲的不超过2%。也就是说,在当时研究非洲的中国学者不超过200人。这位领导同志跟我谈及此事时,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遗憾。中非关系恐怕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对非关系都要密切,但我们对非洲的研究确实和中非关系发展的深度相比差距太大。也是这位领导同志的一席话,让我在对非工作中格外地对中国的非洲研究给予了重视和观察。
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三本非洲研究的著作发布,而且这三本书都是出自一个来自金华的,在10年前我们很多同志都没有听说过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这样一个研究机构,这件事本身就体现了中国非洲学的发展。应该说在10年前,我和章少红总编一样,也没有听说过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也孤陋寡闻地不知道刘鸿武教授,而我对浙江师范大学的认识是从一件很负面的事情开始的。初到肯尼亚工作期间,浙师大派来了一位学者,在肯尼亚一所大学里面做研究。因为我对中国非洲研究有兴趣,见到他之后交谈了很多,他告诉我从来没有来过非洲,将在肯尼亚进行半年的调研工作。但两周之后,他向大使馆提出说这个地方艰苦没有办法继续待下去了。我想我们的学者能够深入到非洲来,现场去研究非洲,了解非洲,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所以我也尽力地想挽留这位同志。听了我的话之后,他算是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可是过了一周后又来说:“大使,很对不起,我实在是待不下去了。”肯尼亚在非洲应该算是非常美丽、非常漂亮的地方,这位同志在这里三个星期就打道回府了,让我觉得非常失望,乃至对浙江师范大学也留下了很负面的印象。
我想这么一个小的故事可能折射出那个时候我们的学者对非洲研究的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这个状况已完全不一样了。2009年,我回到北京出任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当时我的同事介绍说浙江师范大学的刘鸿武教授想来见我,我一听:“浙江师范大学的,就不见了吧。”但是我的同事很执着地向我介绍了刘老师的故事,说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被国家派往非洲留学,对非洲很有感情,可以说半生的事业都放在了研究非洲上。我这个人也比较感性,就被打动了,和刘鸿武教授见了面。见面以后我对浙江师范大学之前的负面印象一扫而光,之后的近10年里,我和刘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内对非洲感兴趣的研究机构也有了更多的接触、更多的了解,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努力,来推动中非合作的发展,推动中国非洲学的建立和发展。
今天说起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我认为它是中国非洲学建立、发展的一个雏形。我认为刘老师出版的新著《从中国边疆到非洲大陆——跨文化区域研究行与思》,切入点非常有意思,应该说这是他过去几十年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思万件事,最后凝结成的自己对非洲研究,对自己祖国、家乡研究的一份厚厚的成果。这本书对我们认识非洲,思考非洲的一些问题会带来一些新的视角,会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借这个机会,我也对刘鸿武老师出版这本新著,对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的这三本书表示祝贺,也对中国的非洲研究学界表示祝贺,同时也表示敬意。
再过一个多月党的十九大就要召开了,当前各条战线都在深入地总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过去砥砺奋进五年的不平凡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非外交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总书记外交思想的指引下,大力推进对非外交理念和实践创新。中非关系这五年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破浪前行,可以说正在驶向新的征程。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对非关系,在2013年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之后不久,第一次出访就选择了非洲,我想在座的各位都记忆犹新。也就是在那次访问中,习主席提出了“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为开拓中非关系的新局面打出了旗帜,明确了方向。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再度踏上非洲大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同南非祖玛总统共同主持了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在这次峰会上习主席宣布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提出了要做强和夯实中非关系的五大支柱,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确立了中非关系1+5+10这样一个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
可以说习主席在过去的五年里面抽出了大量时间会见来自非洲的客人和朋友,同这些非洲的朋友们推心置腹地交流治国理政的经验,有力地增强了中非政治互信乃至战略互信。大家知道习近平主席日理万机,工作非常繁忙,中国的朋友也是遍天下,要来访的外国元首也是非常多的。为此我们每年做出一个高访规划,其中来自每个大洲的外国元首来访都会有一定的数额,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在过去的五年里面,来自非洲的国家元首访问中国,每年都突破了限额,而这些突破很多都是习近平主席本人做出的指示,这也体现了习主席对非洲的重视,对非洲人民的感情,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时时刻刻放在心上。
2014年非洲部分地区发生了埃波拉疫情,习主席亲自确定支持非洲,中方各个部门开展了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赢得了非洲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说起这个事情,我现在想到的是在利比里亚街上,非洲老百姓自发地竖起的积分牌:一边是中国,一边是美国。当时积分牌的照片,中国和美国是5∶2,这是利比里亚老百姓在为中美支援非洲抗击埃波拉疫情所打的分。在帮助非洲人民抗击疫情的人道主义救援中,我们的成果,我们的成绩是非常漂亮的。
习主席高瞻远瞩,亲力亲为,有力推动了中非关系的发展繁荣,极大地提升了中非关系的国际影响力,也助推了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积极势头,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外交布局,同样也为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我们的重大关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本人也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从北京峰会,一直到今天十多年来中非关系发展的很多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时刻,也领略了习主席在对非外交中展现出来的风采。同样也感知了中非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些年来作为对非工作队伍中的一员,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非友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精心培育的结果,也是我们一份宝贵的财富,值得倍加珍惜。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都要珍惜它,把它传承好、发展好,因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因为发展中国家是我们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基础,而非洲则是这个基础中的基础。
同样我也更加深切体会到了中非政治互信是我们独特的优势,也是我们在非洲的立身之本。要不断地增进中非政治互信,就必须牵住政策这个牛鼻子,树立“真、实、亲、诚”的对非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将之贯彻到我们对非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也同样更加深切体会到要做好新形势下对非工作,就必须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因为发展不仅是当今中国的主题,也是当今非洲的主题,要不断地推动中非合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助力非洲实现自主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我也更加深刻体会到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对非工作,就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和变革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促进各个领域对非合作协调、联动发展,无论是五大支柱还是十大合作计划,体现的都是这样的思想。中非关系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相信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必将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会对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同时,智库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在深入推进,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也在不断增强,国际社会,特别是非洲大陆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地向东看,向东靠。他们也非常地期待中国展现大国的担当,积极为改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我们国家的国际问题研究和智库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强非洲研究方面的智库建设,更好推进对非研究工作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要的课题,就此我也愿意和大家交流几点看法。第一,要进一步重视对非研究工作。非洲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政治舞台不断上升的重要的力量。大家都在讨论21世纪是什么世纪,有很多人讲其是亚洲的世纪,但我想21世纪,其未来未必不是非洲的世纪。在国际形势深刻复杂演变的大背景下,非洲在我们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在不断地上升,我们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就不能不重视非洲,就不能不重视对非研究。应该看到相比于欧美国家对非洲的研究,相比于我们国家对欧美方向的研究,相比于快速发展的中非合作的实践,我们对非研究的事业虽然和10年前、20年前相比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但是仍然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各个智库机构能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重视对非研究的工作,更加重视建立中国的非洲学,投入更多的优质资源,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我国对非的研究水平。所以我对今天这个研讨会的题目“中国非洲学的原创性发展战略”,我是非常感兴趣的,也是非常赞赏的。
第二,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真、实、亲、诚”和正确义利观应该是我们做好对非工作的宗旨,也是对非研究应该秉持的理念,我们外交上常说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没有谁比非洲人更加了解非洲,在对非洲的研究上也应该是这样的道理。一定是非洲人比我们更有学问,更了解非洲,他们是我们的先生,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研究非洲,看待非洲,一定要有一个平等的视角,要避免居高临下,故步自封,要重视加强同非洲智库专家的互学互鉴。为促进中非学术智库交流,在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会议上,我们出台了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当时出台这样一个合作举措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非洲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中国与非洲智库和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八年过去了,我们创立这样一个合作倡议的初衷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也是很令人欣慰的事情。同样我们还创办了中非智库论坛,我们也希望各位学者、专家,以及各个智库机构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共同建好用好这样一个交流平台。
第三,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中国是一个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外交政策,也有着几十年对非外交成功实践的深厚积淀,这些都要求我们对非研究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从我们自身的实际出发,自主探索中国特色对非研究之路,在国际对非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国际对非研究打上中国烙印。对非研究既要有理论、有深度,又要贴近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既要吸收借鉴其他方面的优秀成果,又要多做原创性的思考和调研。不能只是坐而论道,人云亦云,甚至充当别人的搬运工、传声筒。如果说我们的研究非洲的学者一辈子没有去过非洲,或者说去了非洲待不下来,那我们的非洲学一定是没有希望的。研究非洲我觉得需要走进非洲,深入非洲,要融入非洲。刘鸿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能够在非洲待上那么多年来学习非洲的文化,了解非洲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是我们的非洲研究学者中的一个典范。
当前中非关系已然是国际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话语权之争暗流涌动,从近期发布的相关中非关系的报告可以看出,一些国际知名机构对中非关系研究的深度和精确度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我说这句话是有根据的,同时我也是觉得心情是比较沉重的。我们中非合作发展得这么好,是国际上的一个亮点,但是我们自己对中非合作的了解、调研,远远跟不上中非合作的发展的现实,反而是被国外的一些智库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去进行研究、调研,摸到的情况比我们掌握的更多、更深入。我们强调对非研究要走自己的路,首先就要把中非关系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智库机构把这项工作做得更主动一些、更深入一些、更扎实一些。
说到这一点,大家最近肯定看过一部电影《战狼2》,很多同志推荐我去看,看了以后确实是很令人振奋。据说票房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电影史的最高位,可能在国际上票房也是高位之一,这部电影充满着正能量,也反映了中国走出去,在世界上发挥我们的作用,在和平发展中发挥我们的作用的现实。我是很喜欢的,但是我也是有点意见的。一部电影艺术形式相互交流学习借鉴,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希望我们描述非洲的艺术作品或者说以非洲为背景的艺术作品能够有中国人自己的非洲观,而不是好莱坞的非洲观。直到今天,在中国广大的民众心目当中,提到非洲时可能就是炎热、疾病、战乱、饥饿,其实我跑非洲跑的很多,非洲并不都是战乱、饥荒、炎热、沙漠,不是这样子。为什么大家形成了这样的一些错误的程式化印象,跟宣传有关系,跟文艺作品有关系,所以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文艺作品有一个中国人看非洲的视角。今天我们到非洲去,在大多数非洲国家,感受到的是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就像我们在改革开放前期的80年代、90年代那样的一种气氛,令人鼓舞,令人振奋。所以,我们建立中国非洲学就要在中国民众中普及中国的非洲观,客观地现实地来看待非洲。
第四,要更好地服务对非外交工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动性和塑造力在增强,我们要把问题看在前面,把事情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面,从而牢牢地把握主动性,要引领形势而非被形势所牵制。特别是今天中非合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对非关系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新的重大变化,要做到这一点,也恳请我们的各位专家学者、智库,要敏锐地把握中非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聚焦形势变化,立足中非关系发展中的新问题,为推动中非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把握非洲向东看、向东靠的趋势,加强同非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支持非洲国家自主探索发展道路,为深化中非政治互信,增强我们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做出贡献。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对非工作大有可为,对非研究更是大有可为,我们要共同努力把对非研究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作为对非外交政策的执行部门,外交部将会进一步加强同大家的交流、互动,为做好对非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我本人原意是想“一条道路走到黑”,但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很快会离开对非工作第一线,但是有过对非工作经验的同志都会有这么一个感受:凡是从事过对非工作的,都会对非洲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亦如此。未来我一定会继续关心中非关系的发展,也会继续关心、关注在座各位专家学者、智库机构的对非研究成果,也会继续地尽己所能,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愿意最终回到非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