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大量科学证据表明,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严峻事实,高温热浪作为一种极端气候是其突出的表征之一。尽管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与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一结论仍然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高温热浪可能在21世纪末成为一种常态化气象灾害与生态安全事件,不仅会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冲击,也会对人类经济社会与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是高温热浪现象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高温热浪对国民经济,民众生活、工作与健康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盆地地形影响,加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福州市已成为“中国新四大火炉”之首,受到了高温热浪的强烈影响与严重侵害,引起了广大民众、各级部门与学界的高度关注。
早在1990年,在全球变化领域,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就曾发起“人文因素计划”(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简称HDP),1996年改为“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简称IHDP)。高温热浪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其人文因素同样不能被忽略。事实上,国内高温热浪研究历来比较关注人文因素,并在2010年前后表现出显著的人文“转向”(turning)特征,包括在机理研究中纳入城镇化因素、人为适应成为主要应对策略、风险感知成为研究热点、人文学科交叉渗透等,主动性适应、脆弱性评估、社区与农村、脆弱性群体也成为关注焦点。
本书主要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跟踪国际上高温热浪研究中显著的人文“转向”,围绕“感知、影响、适应”三个方面,重点探讨高温热浪的人文因素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特色与创新点、区域概况等;其次,在简要辨析极端高温、高温热浪、脆弱性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高温热浪的研究进展,为下文做铺垫。第二章主要分析近60年来福建省以及福州市的平均气温、(极端)高温、高温热浪的时间演变过程、特点与规律。第三章与第四章主要分析福州市中心城区地面亮温的空间格局,并揭示高温对城镇化的响应以及高温环境的驱动机制。第五章则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城市居民、流动人口、大学生对高温热浪及其影响的感知与适应。第六章首先分析福建省高温热浪风险的时空格局并对高温热浪风险类型进行划分;其次探讨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估,包括暴露—敏感—适应性三维脆弱性评估与胁迫—脆弱性评估。第七章主要探讨居民在应对高温热浪时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第八章分别探讨高温热浪背景下避暑旅游偏好与健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第九章主要探讨高温热浪的应对,首先,从规划调控角度提出高温热浪的应对举措,包括医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纳凉点设置等;其次,尝试构建高温热浪的预警机制、协同联动与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第十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对高温热浪的政策启示,希望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各个章节的主要撰写人员如下:第一章,祁新华、程煜;第二章,祁新华、林荣平、叶士琳、金星星、高丽娟;第三章,林荣平、祁新华;第四章,林荣平、祁新华;第五章,叶士琳、祁新华、金星星、陈晔倩;第六章,金星星、祁新华、郑雪梅、靳姝豫;第七章,王怡、祁新华;第八章,祁新华、谢婉莹、金星星、张陈文;第九章,程煜、祁新华、程顺祺、金星星、陈琨、林玥希、林荣平;第十章,程煜。祁新华与程煜负责全书的统筹。
本书获以下项目联合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900)、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福建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思路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4YJCZH11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14〕1685号)、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项目(K3-360)。本书部分章节来源于叶士琳、林荣平、金星星的硕士毕业论文,部分章节发表于《生态学报》、《地理科学进展》、《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等刊物,编辑部与审稿专家曾提出宝贵修改意见,特此说明并致谢。
限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本书还存在许多缺憾与不足,敬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在此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