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思路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关键科学问题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高温热浪频发,影响日益加剧,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与健康受到巨大的影响,其中脆弱性人群受冲击最大,适应能力最弱。本研究以人文因素为核心,结合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与视角,并将感知环节引入高温热浪影响与适应过程,在城镇化的背景中将高温热浪这一宏观尺度的气候变化问题转化为微观个体尺度的影响与适应问题,并试图回答三个依次递进的科学问题。
高温热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有何特征与规律,在不同区域有何差异,快速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如何?
高温热浪对居民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产生机制如何,对不同人群尤其是脆弱性群体的影响是否存在结构性差异?
居民的个体感知如何转化为高温热浪适应行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如何制定保护居民尤其是脆弱性人群的公共政策?
1.3.2 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围绕“感知、影响、适应”三个方面,本研究的思路如下。
第一,高温热浪研究呈现显著的人文“转向”,尝试构建高温热浪人文因素的研究框架。考虑到高温热浪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并已成为一种常态化气象灾害与生态安全事件,是人地关系失衡的一种体现,需要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结合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社会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与视角,寻找解决方法。
第二,高温热浪与城镇化均属于宏观尺度的问题,而影响与适应则是微观个体尺度的问题,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尺度转换是关键。本研究尝试将高温热浪、城镇化及其影响与个体适应置于同一研究框架内,并将感知纳入其中,通过问卷调查、遥感、GIS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实现尺度转换。
第三,高温热浪感知及其转化为适应策略的过程与机理比较复杂,除了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反映基本特征、实现主观基础上的客观综合外,还需引入心理学与行为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并通过数理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的结构性差异。
1.3.3 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框架与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本研究的框架与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