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贫困是人类发展至今仍需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通过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首要目标就是消除贫困。目前,在农村地区勉强生存的低收入农户人数已占全球贫困和粮食不安全人数的三分之二。[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始终将减缓贫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涓滴效应使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经济快速增长的初期阶段减贫效果尤为明显。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均1天1.9美元的贫困标准,1981年至2012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11亿,同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全球减贫人数的71.82%。[2]然而随着经济不断增长,涓滴效应会出现递减趋势,为了应对涓滴效应的递减,政府开始制定实施扶贫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农村贫困状况,近年来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不同的扶贫政策进行组合,减少农村农户在生活和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解决农村贫困问题。[3]但是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4]贫困产生区域聚集,贫困问题呈现明显的集中连片特点。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国家扶贫标准,2014年我国农村人口为70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2%,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共同特点,一般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在减贫的经济效应递减时,采用一个更宽泛的贫困定义和更合适的标准来识别与瞄准贫困人口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缓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全球贫困减缓和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集体更加重视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扶贫开发政策和措施,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艰巨任务。
产业化扶贫是一种建立在产业发展和扶持基础上的扶贫开发政策方法,相比于一般的产业化发展,产业化扶贫更加强调对贫困人群的瞄准性和特惠性,更加强调贫困家庭从产业发展中得到的好处。产业化扶贫也是一种典型的能力建设扶贫模式,通过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从而脱贫致富,是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转变。做好产业化扶贫,对实现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脱贫,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至关重要。
这一轮产业精准扶贫与以往产业扶贫不同,一个最根本的要求和最鲜明的特点,就在“精准”二字, 而难点也在“精准”。产业扶贫是一个老话题,而产业精准扶贫又是一个新课题。关于产业精准扶贫,在理论和实践上,目前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扶贫相对熟悉,但对精准扶贫不熟悉。二是对本地发展产业相对熟悉,但对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何种特色产业不熟悉。三是对中央、省级脱贫攻坚政策和面上的产业扶贫相对熟悉,但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和脱贫工作不熟悉。四是对依靠财政资金推动扶贫的方式相对熟悉,但对依靠市场力量、撬动其他社会资源来推动扶贫等新方式不熟悉。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该区域贫困人口较为集中、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一项主要任务,产业化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特色优势产业也成为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城固县作为汉中市重要的次中心区县,发展潜力巨大。城固县属于秦巴山特困区的组成部分,与区内其他贫困县相比,区位优势明显,但产业发展因结构不合理、规模小等原因,贫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本研究基于贫困和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对秦巴山片区城固县产业精准扶贫机制进行探讨,从区域发展、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产业发展等视角分析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